实话说,我是被营销话术骗过来的——宣传说莫言新书是一本自传。熟悉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特别喜欢看自传。单纯看着封面上的这句话,我总觉得透露着对生命的无奈与妥协。这或许是许多人到了一定岁数都会有的感慨,人类是脆弱的、渺小的,不管哪种活法,活着足矣,其他不必强求。我可太想知道莫言何出此言了。但等书到手,我才发现这不过是本散文集。好吧,说是“骗”,也不算全然被骗。这本散文集的确写了很多莫言自己的故事,包括他的童年如何嗜书如命,“莫言”这个笔名的由来,也写了莫言与亲朋好友的故事,以及他所喜欢的作家与作品,还有他对阅读写作等的感悟分享。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戏谑着对朋友们说,那些平时总问我要书单的朋友们大可以直接去读莫言的《不被大风吹倒》。无论是自己的作品还是其他各位名家的,莫言的推荐都堪称一流。原本我以为这本书的缺点是每篇文章都太短,读得不过瘾,但现在看来,这反而成了它的优点——一下子就能找到书名,搜起来方便快捷。带着“散文集”的心理预期和带着“莫言自传”的心理预期来读这本书,感受肯定是截然不同的。毕竟是莫言,新书一出,自然备受瞩目,做得不好更是容易招致批评。大抵是营销手段带来的误导,我看到一些对这本书的批评,如“凑篇幅”“出版方挣快钱”等,也会感同身受。但仔细想想,我的不满更多来自于遗憾。我开始明白很多东西要写得通、写得出色、写得直击内心,必定是需要相当的篇幅来支撑的,这也是我们对作家的期待。然而,现在人们早已习惯于碎片化的信息,钟情于爆点、梗、金句和一切短小精悍的内容。以前看散文集,我会感觉这只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形式,如今看很多散文集却觉得它仿佛是当下时代背景的产物——凑齐数量就出版,篇幅相对较短,适合短时间内阅读和消化,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当下快节奏的阅读需求。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员,我早已难以像孩童时期那样,能够沉浸于阅读大部头作品所带来的畅快感了。只是在内心深处,我仍渴望着有那么一部作品,带我重回那种深度阅读的状态罢了。
若将这本散文集与莫言的长篇小说对比,难免会显得相形见绌。但也毕竟是莫言,这本散文集的遣词造句既保持着文学作品应有的水平,又不会让人觉得堆砌辞藻、矫揉造作。我是一个挺喜欢碎碎念的人,我也喜欢看那些看似随意、有一茬没一茬地聊这聊那的文字。莫言的《不被大风吹倒》大概就是这样的一本散文集,娓娓道来。在书中,莫言写道,“一个作家读另一个作家的书,实际上是一次对话,甚至是一次恋爱,如果谈得成功,很可能成为终身伴侣,如果话不投机,大家就各奔前程。”我简单将之概括为,阅读是需要八字相合的。虽则我不是作家,但这种缘分应该是我慢慢接受并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书中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真实细腻地描写着从前的生活,比如莫言童年辍过学、放过羊、养过鹅、跑过十八里的远路去看一场电影;另一类则是关于想法和观点的阐述,比如谈喧嚣与真实、谈早熟与晚熟、谈阅读与写作等。当然,这两者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交织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莫言的童年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辍学后,他的父亲也没少为了他的未来操心,帮他张罗了许多谋生之道——复学无望,便尝试从医;从医不成,又转而学琴,最终莫言是去了棉花加工厂当起了合同工,又顺顺利利提了干。我不想用“苦难”来形容这些经历,但若轻飘飘地用不畏苦难等正能量词语带过未免又显得太不近人情。我只能说,那些描绘过往的文字所传递给我的,是虽历经波折却并不显得苦涩的回忆,是天真无邪的童年,以及饱满的快乐。那是深深扎根于生活才得以迸发而出的能量。正如莫言到了第六章谈写作时的小标题所说“我们祈求灵感来袭,就必须深入到生活里去。”而书中关于写作的内容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我几乎不读偏实用性的书,诸如职场生存指南、写作技巧或绘画教程此类,但当书里谈及写作的感悟与技巧时,莫言的言语并不会让我像读其他偏功利性的书一样感到刻板或虚伪,反而让我偶有醍醐灌顶之感,会反复回味。 例如他写道,一个好的短篇小说应该是一个作家成熟后的产物。读者可以从短篇小说中感受到作家的独特性。他的形容十分贴切“就像提取一只绵羊身体上的细胞,可以克隆出一只绵羊。”其实,无论是戏剧、舞蹈还是歌曲等创作领域,优秀的作品都是创作者用来表达自我的方式。而真正优秀且成熟的作品,往往是在创作者形成独特风格之后才出现的。莫言还写道,“ 越是在困难的时刻,越是文学作品能够发挥它直达人的心灵的作用的时候。”前面说碎碎念,是因为我每当遇到一件不好的事情,我总是会反反复复地提起。莫言在书里写道,“我想我的痛苦是因为我写了小说,解除痛苦的办法也只能是写小说。”对我来说,我的不开心或许也是因为我的反复提及,但解决这种不开心的办法也是通过不断地倾诉去消解它。人总是如此相似又如此矛盾。在阅读时,当偶然发现自己的某种行为是有人理解并不自觉地会心一笑时,那种由共鸣带来的快乐也是无可比拟的。在第六章中,莫言提出“用耳朵阅读、用鼻子写作”的创作技巧,认为作家应当充分调动所有感官去创作,无论是实际感知抑或自己的想象,都可能成为创作的灵感源泉。尽管文学作品可以虚构,但它绝不是空中楼阁。莫言认为,作品中的夸张、变形和魔幻实际上是为了更加突出真实的存在和真实的力度。通过调动各种感官,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沉浸于书中描绘的世界,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吧。而这种创作方式,如果没有好好生活,是无法做到的。 这也呼应了前文我所提到的快节奏阅读,它反映的是当下人们难以专注、难以沉下心来好好生活的状态。快节奏势必会让人逐渐丧失细细体味生活每个细节的能力,也可能会让人错过那些原本可以带来深刻感悟的瞬间。看吧,这本书的出版形式与书中部分想表达的内容是存在矛盾的,也不难理解,毕竟人本身就是个矛盾体。 如果有人对这本书的好奇是“怎么样才能不被大风吹倒”,全书中莫言确切回答的是问题是——“活着太累、太痛苦怎么办?”他认为自己在小说《生死疲劳》中引用佛教《八大人觉经》里“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句话可以回答。 但莫言在阅读与写作方面无疑有着强烈的渴望。只是在一个衍生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读书总归是一件好事。贪欲所带来的的累和苦痛,世人往往视为求名得利而不得的产物,而读书常常可以是解药,它是高雅的。也许正因如此,尽管时代在变,但我依旧感恩现在还有源源不断的书籍出现,只是希望不要如莫言所言,东西多了,好东西就变少了。
插图来自英剧《去他*的世界》 斜体加粗文字为书中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