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后阴道出血不止?沈氏女科家传秘方 “升提祛瘀” 妙法必看!

 szxlyuan 2025-01-29

产后崩漏是妇科急症,表现为分娩后阴道出血过多、淋漓不止,是中医理论中产后血失过多产后恶露不尽的范畴。若处理不当,不仅影响产妇身体康复,还可能危及生命。中医将产后崩漏的病机归结为气血亏虚、冲任失调、血瘀血热等,根据沈氏女科经验,关键在于升提固脱与祛瘀生新。本文结合经典理论,深入解析其治疗思路和日常调养。

图片

病机探讨

1、气虚不摄:产后元气耗损过多,脾虚失运,不能摄血固冲,导致血崩或淋漓不止。

2、血瘀阻滞分娩时恶露排出不畅,瘀血内阻,血行不畅而成崩漏。

3、血热妄行产后阴血不足,虚热内生,迫血妄行,引起经量异常。

4、冲任失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产后气血亏虚,冲任功能紊乱,是崩漏的重要病理基础。

产后崩漏的治疗需全面考虑气血虚实和寒热偏盛,因时因人灵活调整用药,但核心仍离不开升提固脱与祛瘀生新

方药组成

参考沈氏女科家传的经验方如下:

生黄芪15g,仙鹤草10g,当归10g,三七粉 3g(冲服),山楂炭10g,鸡血藤10g、姜黄10g,升麻炭5g,血余炭 10g,白人参3g(兑服),益母草10g,五味子炭 5g

补气固冲是止血关键

崩漏急症,关键在于止血,而气能统血。沈氏女科提倡升提气机、固冲止血,常用以下药物组合:

生黄芪:补气升阳,固摄冲任,助力血液归经。

升麻炭:升提气机,止血而不滞血。

白人参:补脾益气,与黄芪配伍协同固冲。

仙鹤草:止血敛血,兼具益气作用。

血余炭:收敛止血,化瘀止血。

五味子炭:收涩止血,益气固脱。

此类方药既能提升体内阳气,扶正固本,又能迅速止血。气足则血有所统,冲任得以稳固。

图片

瘀血去而新血生

中医认为新血不生,必先去瘀。产后瘀血阻滞,血崩难止,需配合祛瘀活血药:

三七粉:活血化瘀、止血生新,为崩漏之良药。

姜黄:行气破瘀,助血行通畅,防止瘀血停滞。

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有助恢复气血运行。

山楂炭:收敛止血,又能化瘀调经。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益母草:活血祛瘀,调经利水。

瘀血清,则新血得生,崩漏自然可愈。

另外产后崩漏的辨证还需根据寒热虚实调整:

血热型:表现为血色鲜红、量多,伴口干、舌红。配伍地榆炭牡丹皮,以清热凉血。

血寒型:表现为血色暗红、量少而滞,四肢冷、舌淡。宜加艾叶炭肉桂以温经散寒。

气虚型:伴乏力、面色苍白、脉弱无力。主用黄芪、党参补气固脱。

血瘀型:经血夹块,腹痛拒按。加用丹参、桃仁以增强祛瘀效果。

日常养护

除了中药调理,日常饮食与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重要。以下是几条简单易行的建议。

1、饮食调养:

补气血:多食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如鸡汤、瘦肉、红枣、黑芝麻。

健脾胃:适量食用山药、莲子以健脾固气。

忌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饮、生菜易伤阳气,影响血液运行。

2、起居保养:

保持温暖,避免受凉,尤其注意腹部和腰部保暖。

不宜过早劳累,应适度卧床休息,避免耗伤气血。

3、心理调节:

产后情绪波动较大,宜多与家人沟通,避免情志郁结导致肝郁血瘀。

图片

产后崩漏虽危急,但中医通过升提固脱、祛瘀生新的独特治法,辅以合理调养,可有效止血防复发。以沈氏女科的方药为参考,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机调整治疗方案,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所在。崩漏的治疗需要辨证调理与科学护理并重,切不可盲目用药或忽视调养。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和转载,让更多人学中医学养生,少生病甚至不生病,一起积累福报吧!

图片

申明:

1、参考文献:《沈绍功中医方略论》——十二种妇科病家传效方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尊重知识与劳动。如有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协商。

3、所有治疗方案均需要辨证论治,如需用药请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加减,请勿自行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