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中央音乐学院录完《二泉映月》后,老婆出去讨饭,阿炳悬梁自尽

 快乐老年435 2025-01-29

半个月后,著名作家陆文夫去无锡探访阿炳,才从阿炳的遗孀董催弟嘴中得知,给学院师生录完那些曲子后,“一个铜丸亦没有捞到”。

此时家中已经断粮,阿炳实在饿得受不住,便催老伴出去讨些剩饭。

谁知董催弟回来时,阿炳已悬梁自尽,而非如今地方志记载的“病逝”。

阿炳与董催弟

陆文夫不忍董催弟饿肚子,便请她吃碗双浇面,还塞给她8万旧币。

在与董催弟的谈话中,陆文夫了解到阿炳不少生平事迹。第二年再去无锡探访时,才知道上次离开后仅仅几天,董催弟也黯然离开人世。

出于作家的职业敏感,陆文夫想为阿炳创作文学作品,故而数次旧地重游,采访阿炳的亲朋戚友和左邻右舍,记录了一大本一手材料。

拟好创作大纲后,便兴冲冲地去找省文化局长兼文联主席(此处隐去姓名),汇报自己的创作计划。

陆文夫

可他得到的,却只是一通训斥:

我们有这么多革命音乐家,聂耳和洗星海你不写,非要写那大烟鬼和 社会渣滓,可见是个感情问题。

不多久,陆就被打成“反党份子”。

四人帮被打倒后,全国各地掀起阿炳热。得知无锡市歌舞团演出《二泉映月》,陆文夫兴冲冲地去看。

可一看他就气得大摇其头。

剧情生编硬造,杜撰了一名叫琴妹的妙龄女子不说,还和风流倜傥的阿炳哥在花前月下挑逗调情。

《二泉映月》舞台剧照

陪同看演出的朋友见状,便好奇地问陆文夫:“你现在是文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何不在有生之年把真实的瞎子阿炳写出来?”

“我能写吗?”陆文夫重重地长叹一声,“现在一片阿炳热,送我手头的本子就有十多个。拍的电影拼命把阿炳往高处找,中央首长也看过,都评上了政府最高奖。”

《二泉映月》电影画报

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中,拥有阿炳第一手资料的陆文夫的确没法动笔。

因为他只想创作真实的阿炳。

阿炳是江苏无锡人,具体生辰说法不一,唯一能确定的是光绪年间。

他原名不详,阿炳只是乳名。

华彦钧这个道名,乃63代张天师所赐,失明后大家都称瞎子阿炳。

他父亲道名华清和,是无锡雷尊殿道观的当家道士,擅长音乐,据说精通鼓、笛、笙、箫等乐器。

43岁时与一寡妇同居,生下阿炳。

阿炳1岁时,母亲忧郁而死,5岁后被父亲带回雷尊殿当小道士。

受父亲影响,阿炳13岁就学会多种乐器,被赞誉为“小天师”。

年仅18岁,就在无锡道教音乐界崭露头角,被公认为超卓之才。

阿炳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摆脱道家音乐桎梏,广泛吸取民歌和民间乐曲的长处,从而创作新派乐曲。

这种开创精神,与在流行歌曲中融入佛道元素的当代音乐比,整整领先好几十年,属于里程碑式的人物。

但父亲去世,却让20岁的阿炳失去了约束。继任当家道士后,逐渐染上鸦片、赌博和嫖娼等恶习。

于是,黄赌毒害了他一生。

1927年,因梅毒感染,患眼疾无钱医治,阿炳右眼失明,左眼模糊。

在彷徨苦闷的心境影响下,他将风月场调情的乐曲《知心客》,拉成了催人泪下的《二泉映月》。

中年时,阿炳的左眼也瞎了。

雷尊殿变卖一空后,他只得背着琵琶手拉二胡,走街串巷说唱卖艺。

雷尊殿

此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阿炳则自弹自唱,用音乐讥讽时局。

随着淞沪抗战爆发,阿炳的音乐风格开始转向,不仅弹唱《歌颂十九路军》、《义勇军进行曲》和《松花江上》等歌曲,还创作《寒春风曲》。希望用音乐告诉苦难的自己和国人:严冬过后,春天必会来临。

他40岁时,也像父亲一样找个寡妇同居,就是篇首提到的董催弟。

七七事变后,阿炳在上海一家昆曲班弹三弦,音乐生涯进入高光期。

他创作的《听松》,气魄豪迈且情感充沛,充满不当亡国奴的爱国之情。

1939年,他开始用《二泉映月》控诉苦难的生活,引起了乐界轰动。

为了歌颂抗日,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新闻,回家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的听松园茶馆前演唱。

如今被艺人炫技的技巧,他当时就已用得烂熟。不仅可将琵琶放在头上弹奏,还能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和欢笑,甚至鸡鸣狗叫。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阿炳大为不满,常在卖艺时揭露时局的腐败与黑暗,因而多次受到殴打。旧警察为让他闭嘴,连二胡和琵琶都不放过,害得他只剩一把三弦。

1947年,阿炳肺病发作,从此卧床吐血,三年不能上街卖艺,仅靠替人修理胡琴为生,与老伴艰难度日。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为了发掘民间音乐,派人专程奔赴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等二胡和琵琶名曲。

但分别之后,阿炳就自杀了。

这才发生了篇首的故事。

对于同看演出的友人的问题,陆文夫的回答充满了无奈——

我能说,阿炳的眼晴不是日本兵弄瞎的,而是嫖堂子得了花柳病吗?

我能说,阿炳爱赌博抽鸦片败光香火旺盛的雷尊殿,才一贫如洗吗?

我能说,阿炳好端端当家道士不做,偏要做叫化子似的流浪艺人吗?

我能说,阿炳并非勤学苦练而只是仅靠悟性,同一首曲子他每次拉都不一样,任由他即兴发挥吗?

我能说,《二泉映月》并非阿炳创作,而是源于风月场中婊子和嫖客调情时唱的淫曲《知心客》吗?

我能说,解放前阿炳还能马马虎虎混下去。解放后严格禁毒,他三十多年的鸦片瘾难以戒绝,发作时又无经济来源,只能自行了断吗?

说到这里,他似乎回到当年初次拜访董催弟时,后者描述的场面。

几位来客走后,阿炳想弹弹仅剩的那把三弦。但取下来才发现,琴鼓上的蒙皮竟被老鼠咬了个洞。

想到大冬天居然出现老鼠,迷信的阿炳以为老天跟他过不去,此时烟瘾又没法满足,再加上肚子饿得实在受不住,便趁老伴出去讨饭,抽出道袍上的腰带往房梁上一挂。

写到这里我总是想,如果阿炳没惹上黄赌毒,他也不会过早离世.

虽不会像冼星海和聂耳一样,成为革命音乐家受亿万人敬重,至少也能成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

但回头一想,若他没因此而贫病交加,还能创作时代需要的音乐吗?

乱世造英雄,乱世也造就奇人。

也许他的堕落与高光,都只能归结于那个时代的特殊土壤吧!

亲爱的条友们,你们觉得呢?

注:资料来自《历史上的阿炳》和《中华民国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