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还要学习呼吸?
/// 1、为什么还要学习呼吸? /// 2、三个丹田是呼吸的盔甲 这张图我之前发过,今天继续借着这图来分析,丹田与“呼吸是自然而然”之前的关系。 第1章节相信大家已经明白,关于“自然”到底指向是什么。反过来,当你明白客观的越多,感知的越多,那些自然而然发生的部分也就越多。 上图中三个气球,之前也解释过,这个就是人体内在气。关于呼吸我们知道它是关于身体腔体的形变能力,具体一点就是颅腔、胸腔与腹腔。 这三个腔体越饱满,身体内部空间越大,与呼吸相关的元素,比如肋骨、脊柱、胸骨、骨盆、颈椎...等灵活性与相互配合度越和谐,你的膈肌以及肺空间越大,呼吸自然而然越深长,人也就越平静。 所以,你看,当再次提到呼吸的时候,大脑里不再只是几个干瘪的概念,而是你拥有了整个呼吸过程,以及要参与这个过程里的那些元素,以及很清晰这些元素该如何配合了。这个时候,呼吸于你而言,就真的是关乎生命,关乎你自己的事情。 为什么小标题我会用“三个丹田是呼吸的盔甲”? 原因是,这三个丹田关乎的是身体整体结构的合理性。人体的重心其实是靠后的,就像图中我用绿色线标注出来的垂直向下的箭头。 因为体内你的肺、膈肌以及内脏绝大部分都是在身体的后侧。而身体原本的胸椎、枕骨以及骶骨的弧度的存在就是为了提供足够大的空间去承托这些重要的组织。也就是说,人体内是前虚而后实的。 关于这个比喻我之前也提过,就像是身体后侧有很重的千斤顶,把身体向下拉,其实也不是向下拉,而是身体原本结构合理的情况下,自重就是指向地心引力的。 那么身体前侧内在就是空的,也才会有足够的空间让气充满,让这些内脏、大脑漂浮在的身体内,人才会感觉到轻盈。这其实也是“举重若轻”在身体层面的一个应用与解释。 倘若我们对身体本有的这种认知跟自己内在以为的有偏差,加上现在很多潮流让你变成“纸片人,用各种花样让你去折腾自己的身体,结果就是把自己腔体压扁,骨盆、胸椎往前推,向后的自然弧度消失。 看似人变薄了,但内在的气与呼吸也就一样变薄了。变薄的绝不只是你的形态,而是你内在的生命之气。 结构一压缩,内在的大脑、内脏失去足够多的浮力承托,以及后侧向下的拉力,身体本能就会用向上的内在肌肉筋膜形成拉力,把人往上拉。 这个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你时常感觉自己气下不来,也就是吸气困难,但是身体又不能对抗对氧气的需求,于是就会加快呼吸频率,这个时候心率也会升高,激活交感神经,人会一直处在紧张不安的状态。 由此,你会发现,倘若不了解这背后环环相扣的内在联系,只从外相出发,最后也一定会让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也算是因果的效应。这里说“因果”不是吓唬谁,而是事物的客观联系。 你在一个不清晰的框架里去做相应的行为,时间作为载体,呈现相应的结果,这就是一个因果关系。因果本身也是客观法则,它的核心在于,你在用一种什么样的思路去执行你的行动。 因此,看似是学习呼吸,但背后却是关于我们如何去了解自己,改变自己的过程。一层层扒开呼吸的迷雾,一步步走向呼吸的本来。 NAMASTE! 瑜伽丨读书丨写作丨修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