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挺难读的一本书,我还是读了两遍

 韦海生 2025-01-31 发布于广东

以前精力旺盛的时候,我就喜欢买了一摞厚重的书,其中就有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等,都是非常难啃的大部头,

不过这些书读得就比较随缘,因为都是爱好,读不读或者读多少都没关系。比如读《判断力批判》,我读不了几页就放下了。后来这些书在书架上积了厚厚的灰尘,我也渐渐忘记了它们的存在。

不过有一本书是必读的,因为跟我的专业相关,加上有一段时间集中读福柯,就把他的《疯癫与文明》读了两遍。这本书虽然挺难读的,可是读完之后收获非常大。

本书是福柯1961年的博士论文,后来出版成书。他用历史考古学的方法,追溯了欧洲从中世纪到现代对疯癫的认识和处置方式的变迁。

福柯用了大量史料来证实一件事: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的产物。他认为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简单来说,疯癫是被理性社会建构出来的,是理性社会把一些人标签为疯子,然后用各种方式把他们排除在社会之外。

从中世纪末期起,欧洲就出现了「愚人船」这种特殊的运输工具,专门把疯子们从一个城市运到另一个城市。到了17世纪,欧洲各地开始建立收容所,把疯子和乞丐、罪犯关在一起。

18世纪末,精神病院建立起来,疯子被当作病人对待。福柯在书中指出,这种变迁体现了理性对非理性的压制和控制,而精神病院的建立则标志着理性对疯癫的彻底胜利。

关于这一点,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明白:「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这让我想起生活中那些被贴上「疯子」标签的人。也许他们只是与众不同,却被主流社会排斥,甚至被强制治疗。我们习以为常的「正常」标准,其实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枷锁。

这一点在更遥远的古代,是无法想象的。作者就说:「在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疯癫是作为一种美学现象或日常现象出现在社会领域中,它能得以自由呼喊和书写,那时,这个世界对疯癫还是很友善的。」

那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在那个时代,疯癫还能自由地存在,甚至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

可是随着理性的统治,疯癫被关进高墙内,失去了表达的自由。这不禁让我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也在用各种规则和标准,压制着人性中不合规范的一面?

看起来,这本书并不难读,是不是?其实还是挺难读的。首页就能把人吓退,大段大段的长句子,密密麻麻的注释,再加上晦涩的哲学术语,读起来真是让人头大。

我第一次读的时候,经常读着读着就睡着了,有时候一页要反复读三四遍才能理解作者想说什么。福柯的写作风格就像一条蜿蜒的小路,走着走着就迷失在他的知识迷宫里。他随手引用的例子,跨越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让人应接不暇。

读到一半,我就像走进了一片迷雾森林,找不到方向。可正是这种难度,让我放慢脚步,就像爬山,第一次因为不熟悉路而举步维艰,第二次就能轻松许多,还能欣赏沿途的风景。

这本书虽然难读,但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这就是它的魅力。不过它不适合所有人,如果你对社会、权力、知识感兴趣的话,它绝对值得你花时间去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