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特迪瓦之乱的背后,是西方不允许第三世界走向富强的恶毒

 James5291 2025-01-31

科特迪瓦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是整个非洲的命运。

非洲,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的底层,经历长久的殖民历史,独立之时普遍一穷二白,继而又不断出现民族、领土与宗教之争,连饭都吃不饱的非洲百姓,还要面对战火、疾病的侵袭。

瘦小的黑人孩子和白人传教士

瘦小的黑人孩子和白人传教士

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似乎永远开不出鲜艳的花朵,那里的人们依旧生活在一望无际的绝望之中。讽刺的是,这一切的罪恶源头,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富裕繁荣、光鲜亮丽的西方世界头上。

仅1960年以来,非洲就发生了至少20多万次军事冲突和100多场战争、上千次种族屠杀、不下10次的大规模饥荒和200多次瘟疫疟疾,1984年东非大饥荒1600多万人死亡、1986年索马里内战50多万人死亡,1989年利比里亚内战20多万人死亡,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100多万人死亡,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非洲,粮食、水源、课本什么都缺,但就是不缺枪支弹药,你永远不知道子弹和明天哪一个先到来。

2004年英美法合拍电影《卢旺达饭店》

2004年英美法合拍电影《卢旺达饭店》

科特迪瓦,这是一个你可能连听都没听过的非洲国家,它位于西非几内亚湾沿岸,不大不小,面积约32.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820万。喜欢足球的人,应该会对科特迪瓦有印象,因为科特迪瓦算是非洲的足球劲旅,多次杀入世界杯。对于一个贫穷的非洲国家而言,难能可贵。

科特迪瓦足球队

科特迪瓦足球队

科特迪瓦如同绝大部分非洲国家一样,它的现代历史都是由殖民者开创的。非洲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分为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北非和以黑人为主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也就是俗称的“白非洲”和“黑非洲”这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和文化概念。

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部落团结在一起,并随着阿拉伯帝国的迅速扩张而传入北非,大量阿拉伯人移民进入北非,彻底改变了当地的民族结构,并使得当地的柏柏尔人也皈依伊斯兰教。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

西非在历史上处于白非洲和黑非洲的交界地区,同时受到伊斯兰文明和非洲土著文明的影响,980年出现了第一个西非大帝国加纳帝国。然而,随着1040年摩洛哥人建立了穆比拉特王朝,北非穆斯林挥师南下,摧毁了西非本土的各大帝国,西非的中央集权进程被打破,回到了部落时代。

摩洛哥人

摩洛哥人

而不断强大起来的摩洛哥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军事征服的是宗教传播。大量来自北非的穆斯林商队和军队向南穿越撒哈拉沙漠抵达几内亚湾沿岸,他们所传播的伊斯兰教因为巨大的凝聚力,而得到当地国王和酋长的青睐,迫于武力威胁,底层百姓很快也接受了伊斯兰教。

科特迪瓦

科特迪瓦

当时的科特迪瓦,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种部族和小王国林立,但都没能走向统一,也没有建立封建制度,文明仿佛停止在了石器时代。1442年,葡萄牙人率先航行至几内亚湾,自此揭开了非洲长达500多年的殖民历史。

葡萄牙人来了又走,无力殖民科特迪瓦,此时的科特迪瓦也迎来了历史的大移民时期,克鲁族从利比里亚迁入,阿肯族从加纳迁入,如此多的民族同时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本来相安无事,毕竟这些非洲民族都无所谓“国家”概念,眼里只有自己的部落。然而,西方殖民者愈发贪婪的胃口,人为地造出了许多横平竖直的国界线。

马克龙访问贝宁

马克龙访问贝宁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只是小打小闹,真正决定了非洲命运的是英国和法国。1830年,法国殖民者入侵阿尔及利亚,到1910年,建立起面积超过469万平方公里、人口高达2.8亿的法属西非殖民地,也称“法语非洲”。直到今天,法国都依旧在非洲保持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人送外号“非洲宪兵”,在非洲遇到事情,找联合国不一定管用,但是找法国人绝对管用。

法属西非

法属西非

1840年,法国殖民者从塞内加尔河进入西非腹地,逐渐开始建立自己的殖民统治。当时的西非,遍布各种部落,一些小部落为了自保,便和白人签订协议,输送大量黑奴、象牙和黄金以换取保护。科特迪瓦最早进入法国人的视野,便是因为“象牙”,于是得名“象牙海岸”。

“科特迪瓦”的中文名其实是音译,它真正的意义就是法语里的“象牙海岸”,这是一个充满了殖民味道的名字,1980年科特迪瓦政府通告全球,要求以各国语言的“音译名”作为科特迪瓦的官方名称,这才正式废除了“象牙海岸”这个名字。

1846年,科特迪瓦沿海地区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国人在这里开辟了一座城市:阿比让。随后,法国人直接管理科特迪瓦的沿海地区,但是允许内陆地区自治。由法国人直接统治的南方沿海地区的经济更好,法国人带来的基督教也成为当地的主流宗教,而内陆地区贫穷落后,仍然信仰伊斯兰教,由此便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阿比让

阿比让

1895年,法属西非成立,科特迪瓦被纳入法属西非,成为法国人在西非的统治中心之一,法国人按照自己的制度和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和买办。事实上,历史上也从没有一个所谓的科特迪瓦,是法国人按照自己的需求,硬生生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部落凑成了一个个西非国家,由此产生的民族、宗教问题也成为日后这些地区纷乱不断的源头。

1905年,一个对科特迪瓦历史举足轻重的人诞生了,他就是日后科特迪瓦的第一任总统博瓦尼。他是科特迪瓦的宝莱部落的酋长,中学时进入殖民地学校就读,皈依基督教,长大后又去了法属西非学院,成为一个医生,是一个标准的买办,本来无心从政,但是法国人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于是博瓦尼成为了殖民地的高级代理人,替法国人收税,渐渐积累了自己的名气和财富,而这一切都是法国人默许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法国本土很快沦陷,戴高乐流亡英国,建立自由法国政府,为了争取法属殖民地的支持,1943年召开了布拉柴维尔会议。

戴高乐在刚果布拉柴维尔

戴高乐在刚果布拉柴维尔

在会议上,戴高乐承诺支持自由法国的殖民地,将在战后得到更高的自治地位,并且所在国的公民将获得法国国民身份,博瓦尼敏锐地闻到了机遇的味道。他立刻在法国人推动的议会制改革中积累人气,并很快拿下了法国国民议会的非洲议员席位。而且,他很善于拉拢人心,他看到非洲各国的黑人议员被法国白人议员欺负,便乘势成立了“非洲民主集会”,成为非洲议员们的领袖。

博瓦尼

博瓦尼

博瓦尼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是一个纯粹的政治动物,他的发家是依靠反殖民、追求民主的法共的支持,然而等到他正式成为法国国民议会的议员时,就立刻转投到法国执政党旗下,甚至做到了法国部长的高位,而且还参与了戴高乐的第五共和国的宪法起草,强力阻止法属西非独立。

1958年,戴高乐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同体

1958年,戴高乐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同体

紧接着,1954年法国重返越南失败,在1958年宣布法兰西共同体成立之后,他又意识到戴高乐政府大势已去,无法维持庞大的殖民地体系了,他又当即宣布自己是“非洲人”,不是“法国黑人”,准备为回到本土执政准备。博瓦尼的政治嗅觉非常敏锐,二战结束后英法旧殖民帝国体系土崩瓦解,民族解放浪潮席卷全球那一年全非洲有17个国家相继独立,史称“非洲独立年”

非洲各国走向独立

非洲各国走向独立

那么,既然独立已经成为大势所向,博瓦尼能做的就是尽量保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巴黎当官肯定是不可能了,就算自己法语说得比巴黎人还地道、地位比一般白人还高,他说到底是一个黑人,一个非洲人,那么回到科特迪瓦当总统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当时法属西非的独立议程没谈拢,本来是想和印度一样,作为一个整体独立,将毛里塔尼亚、贝宁、马里、塞内加尔、几内亚、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作为一个西非联邦,并且把首都放在原来的殖民总部塞内加尔,这就让博瓦尼感到不妙,这样自己肯定只能混个总理,总统是别想了,于是他和法国政府一拍即合,不断干扰西非联邦的组建,最终就是各自独立。

1960年,科特迪瓦独立,博瓦尼也就如愿以偿成为了开国总统。为了巩固权力,博瓦尼亟需建立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制度和忠于自己的政府,于是他参考美国宪法确立总统制,同时他又参照法国宪法,设立议会互相制衡而无法约束总统,如此一来总统基本上是大权独揽的

科特迪瓦四大民族

科特迪瓦四大民族

在法国人的撑腰下,博瓦尼很快成为说一不二的“君主”,当时科特迪瓦最复杂的问题就是民族问题,因为法国殖民时期的移民政策,导致了科特迪瓦拥有69个民族,其中最大的四个是曼迪族、沃尔特族、克鲁族和阿肯族,彼此都尿不到一壶去,也有许多反对派。但是博瓦尼不怕,他允许法军在阿比让驻军,并让法国依旧主导科特迪瓦的经济产业,为的就是换取法国人的支持。

他基本就是法国人的全权代理人,法国说什么他就做什么,是个黑皮白心的“山竹人”,而且和从戴高乐开始的法国几代总统都有密切的私交,他和萨科齐彼此参加过对方的婚礼,哥俩好得要命。

法国前总统萨科奇和其夫人

法国前总统萨科奇和其夫人

比如,法国支持南非白人政府的时候,他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支持“种族隔离”,哪怕自己就是一个黑人;后来美国人支持曼德拉,法国也就见风使舵地支持曼德拉的时候,他也立刻摆出“非洲一家亲”的态势,宣布支持南非黑人,是一个顶级的政治动物。

曼德拉和克林顿

曼德拉和克林顿

如此听话,科特迪瓦就成了西方世界在非洲重点扶持的对象,用以展现“西方制度”的优越性。博瓦尼在独立之后,采取了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外资企业90%的利润都可以带走,只需要缴纳10%的税,对于一个后发国家而言,这几乎如同卖国,科特迪瓦的优质可可资源都被英美法外企把持,但他们也投桃报李,给了科特迪瓦巨大的贸易顺差。

科特迪瓦传统舞蹈

科特迪瓦传统舞蹈

到1978年,依靠可可、咖啡等大众产品出口,科特迪瓦的年经济增速一度达到11%,GDP从独立以来翻了12倍。农业需要大量劳动力,早在殖民时代为了开发科特迪瓦的资源,法国人就从其他法属西非殖民地拉来了大量劳工,特别是土地贫瘠的马里和尼日尔,而这两个国家正好都是穆斯林国家。博瓦尼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大开国门让许多周边国家的移民进入。

可问题是,科特迪瓦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基督教国家,而这些外来移民则大多是穆斯林。科特迪瓦今日的民族、宗教之争,很大程度上也和博瓦尼有关,博瓦尼在实行了多年的威权统治后,老是担心自己随时会被推翻,他想到了一个大昏招,因而在补充劳动力之余,接收国外移民也是为了来换血。1965年外国移民人口只占科特迪瓦总人口的15%,到了1975年就上升至22%。

非洲宗教分布

非洲宗教分布

科特迪瓦可以说是一个很奇特的案例,因为在二战之后,大量吸收外国劳工的只有欧美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产业高度发达,本国人不需要从事低端劳动产业,便需要大量外国劳工,比如德国喜欢土耳其工人,法国从摩洛哥吸收劳工,可是科特迪瓦本身只是一个农业国,却大力吸收外国移民,这就是因为博瓦尼稳定权力的需求。

德国的第二大族裔是土耳其人

德国的第二大族裔是土耳其人

说到底,博瓦尼虽然带领科特迪瓦走向了独立,但这种独立不是彻底的,科特迪瓦是少有的没有以武装斗争而是由法国主动赐予独立的前法国殖民地国家,因此博瓦尼根基非常不稳。除了吸收穆斯林黑人移民,博瓦尼还大量聘用法国白人来当”人上人“,公务员、律师、医生、教师等职业基本都被法国白人垄断,连政府秘书长、总统办公室主任都是法国人。

科特迪瓦的穆斯林女性

科特迪瓦的穆斯林女性

博瓦尼统治了科特迪瓦33年,是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统之一,他一方面运用自己的绝对权力推动了科特迪瓦的经济奇迹,但另一方面严峻的独裁统治也让科特迪瓦陷入万马齐喑的境地。

科特迪瓦60%的耕地和25%的劳动力都被用于种植可可豆,满足西方世界的需求,而且定价权还不在自己手里。科特迪瓦明明土地肥沃,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因为人口的增长,政府开始举债购买粮食,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用于建设。

每个科特迪瓦妇女平均要生2-5个孩子

每个科特迪瓦妇女平均要生2-5个孩子

于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本来使得科特迪瓦发展迅速的可可产业,到了70年代末就成了“可可危机”,科特迪瓦已经无法抽身去发展其他产业,只能任由西方人把持的可可产业将自己吃干抹净,陷入巨大的债务危机。

可可

可可

而且,博瓦尼的利益集团和西方企业合作,把几乎所有可可出口的钱瓜分了,他个人的资产高达110亿美元,在欧洲、美国有大量房产和公司股份,说白了,人家从没把自己当科特迪瓦人,随时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于是也不在乎引进移民、大搞可可种植把科特迪瓦弄垮。债务越来越重,更多的可可无法出口,逼得许多农民偷偷改可为麦,而政府却斥巨资继续收购积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瓦尼两手一摊,搞自己的名声去了,他居然设立了一个博瓦尼和平奖,每年都发,一次奖金15万美元,而他的国民一年到头却挣不到1000美元。他还在1983年把科特迪瓦的首都从阿比让迁到了自己的家乡亚穆苏克罗,美其名曰“发展内陆”,其实就是为了巩固权力。

他所留下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移民问题。1990年,博瓦尼任命出身穆斯林移民家庭的瓦塔拉为总理,并且大开国门,不分好坏地接收这些来自周边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等西非国家的穆斯林移民。

在博瓦尼时代,无论教派、民族,什么群体都无法执掌政权,但是等到他两腿一蹬,科特迪瓦在西方的安排下,仓促进入到所谓民主化时代,也就是选票政治那一套,这个时候人头多寡就成为政客唯一的依仗,穆斯林移民便要求更多的权利,甚至要求将科特迪瓦变成伊斯兰国家

博瓦尼是一个政客,但不是一个政治家,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政治遗产,他只是作为法国的代理人统治科特迪瓦,等他一死,问题就接踵而至。1993年,博瓦尼去世,议长贝迪埃继任总统,作为一个传统基督徒和本土政客,他一上任就立刻推翻了博瓦尼的“拥抱政策”,而宣布要“科特迪瓦化”,不仅罢黜了瓦塔拉,而且准备磨刀霍霍驱逐移民。

然而,1999年还没来得及大展宏图的贝迪埃就被陆军总参谋长盖伊发动政变推翻,但是盖伊就任总统后延续了贝迪埃的政策,推动通过了《血统论法案》,明显就是冲着瓦塔拉去的,要求总统竞选者只能是纯粹科特迪瓦人,父母任何一方不出生在科特迪瓦都不能参与选举,在这样的情况下,得票率第一的瓦塔拉落选,而扳倒盖伊的本土派巴博当选总统,并继续打压非法移民。

瓦塔拉

瓦塔拉

因为,科特迪瓦南方实在是受够了这种鸠占鹊巢的行为,然而公然宣布瓦塔拉败选的行为让穆斯林移民无法接受,于是2002年科特迪瓦内战爆发,穆斯林武装得到来自周边穆斯林国家如马里、布基纳法索的支持,势力越来越大。

瓦塔拉

瓦塔拉

如同当初的博瓦尼一样,瓦塔拉在内战中展现了一个老道政客的敏锐意识,他没有第一时间去掺和内战,而是去法国大使馆拜山头,很快争取到了老宗主国法国的支持,被视作博瓦尼的接班人,凭借丰富的经验,他顺利继承了博瓦尼与法国政府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关系。

西方世界肯定乐于见到科特迪瓦乱作一团,不仅可以方便自己扶持新的代理人,而且可以进一步控制科特迪瓦的国家财富。于是,法国第一时间以“维和”名义,派遣武装部队进入科特迪瓦。2004年,因为科特迪瓦空军误袭法军基地,而导致矛盾进一步扩大,法军血洗了科特迪瓦空军,科特迪瓦人则开始袭击法国侨民,战火非但没有熄灭,反而越燃越大。

2005年,联合国介入,虽然建立了非军事区,但是60%的国土都被穆斯林人口占据,而原住民只有南方的40%的国土,矛盾没有消除。2011年,在联合国授权之下,科特迪瓦再次大选,无分血缘和信仰,所有人都拥有选举权,瓦塔拉当仁不让得票最多。

巴博

巴博

然而,巴博拒绝移交权力,而得到法国支持的瓦塔拉更是直接向西方献殷勤,也得到了美国支持,于是在科特迪瓦出现了很魔幻的一幕,那就是穆斯林塔瓦拉成了“民主代表”,得到西方世界的支持,而基督徒巴博却被西方抛弃。足见什么文化、宗教都只是西方的借口,利益才是第一位。

在众多力量的支持下,2011年,支持瓦塔拉的共和军攻入阿比让,抓住了巴博,据说当时那些士兵每个人都扇了巴博一耳光,高呼着“我可以向人家炫耀我扇过总统的耳光了”。自此,本来是基督教国家的科特迪瓦,在此后之后,穆斯林人口占据了多数,如今,科特迪瓦42%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人口只剩下34%。

可是政权的更迭,没有改变科特迪瓦的社会本质,它依旧被西方牢牢控制。科特迪瓦全国大部分工厂和商场都是法国人开的,科特迪瓦大城市的超市里几乎可以买到全世界各地的商品,这也导致了由于过度依赖进口,科特迪瓦的收入水平虽然不高,但是物价却极高,在乡镇地区一瓶可口可乐的价格都可以达到5美元,约合人民币35元。

阿比让

阿比让

阿比让是科特迪瓦的最大城市,素有“经济首都”的地位,乍一看很像一座欧美城市,有所谓的“西非小巴黎”之称,那里有非洲少有的高架桥、大型商场、健身房等基础设施,治安情况也说得过去,至少夜里出去不用担心生命危险,可以说,在战乱不断、贫穷落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算是一个好地方了,瓦塔拉当上总统后没有还都阿比让,也是出于宗教和民族之争的考虑。

瓦塔拉

瓦塔拉

科特迪瓦69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无法统一,而且都没有文字,于是殖民者的法语就成了科特迪瓦的官方语言和文字,这也是许多非洲国家的通病。

非洲各国在独立以来纷纷陷入了军阀混战、部族内斗、宗教纷争以及民族撕裂的情况,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西方殖民者所遗留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当这些仍然在部落时代蹒跚的落后文明被直接带入现代社会,那些本来需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去无法整合的民族、领土、宗教问题都在一夜之间爆发,于是非洲的混乱和贫穷便永无止息。

科特迪瓦在局势稳定的时候,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可以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那种“平地起高楼”的局面相比。然而,国际政治一直有一个“世界体系理论”,世界分为中心国家、半边缘国家和边缘国家,科特迪瓦依旧是边缘国家,只能出口可可,西方不会允许一个繁荣富强的科特迪瓦出现。

科特迪瓦街头的禁止随地小便告示

科特迪瓦街头的禁止随地小便告示

于是,科特迪瓦的所有产业几乎都是围绕着农产品出口设计的,科特迪瓦虽然是西非法语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被列入“非洲四小龙”之一,甚至有自己的电商平台,可它的命运仍然在法国手里,那些民族之争、宗教之别永无止息。

科特迪瓦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出口国之一,可是可可的定价权却在那些从不生产可可的西方国家手里。瓦塔拉虽然继承了博瓦尼的利益关系,但进入21世纪,他也明白中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中国的帮助下,科特迪瓦建成了大坝、可可加工厂提供了大量就业,最重要的是,比起过去简单粗暴的可可出口,如今的科特迪瓦也在一步步走向自力更生。

科特迪瓦的种种问题并非解决,只是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暂时搁置,并且瓦塔拉的政治水平相对较高,可以在西方和中国之间游走,保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打破,势必会继续产生动乱。而在位15年的瓦塔拉已经83岁高龄,如果他去世,科特迪瓦的稳定政局将走向何方也是个未知数。

纵观非洲的历史,这个被白人社会贬为野蛮的世界,恰恰是因为那些自诩文明的白人所留下的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通过中国提供经济援助就可以改变,归根结底要由自己解决。

至于未来会怎么样,那就是科特迪瓦人自己的历史使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