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春节档观影顺序: 1-27(IMAX提前点映场) ①《蛟龙行动》————————18:35~21:01 1-29(大年初一) ①《哪吒2:魔童闹海》————09:10~11:34 ②《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11:50~14:16 ③《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14:30~16:54 ④《唐探1900》——————17:55~20:12 ![]()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79年推出的《哪吒闹海》也许是后续《哪吒》系影视剧的起源(上美的源头应该是《封神演义》),“饺子”版《哪吒》中李府的仆人形像就致敬了上美版的《哪吒闹海》。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片尾彩蛋中我们得知,本系列的故事并未结束,看来饺子导演打一开始就是按“三部曲”做的布局。那么,同样改编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哪吒》比《白蛇》强在哪呢?为了方便叙述,以下把《哪吒之魔童降世》简称为《哪吒1》、《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为《哪吒2》。《哪吒1》与《白蛇1》均是2019年作品,从上映时间上对比,《白蛇1》还要略早些,但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要好几年,所以具体是哪个项目率先开局,外人还真不好判断。《白蛇》三部曲分别是《白蛇1: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白蛇3:浮生》,其实和《哪吒》一样,《白蛇1、3》的官方片名上也没有数字标识,但为方便叙述,以下就用《白蛇1、2、3》代指三部影片。《哪吒》目前只有两部,该如何对比《白蛇》三部曲呢?也简单,直接把《白蛇2》剔除即可。看过的同学都知道,《白蛇2》的主角是“小青”,剧情也游离于主线之外,且按故事的发生顺序也该是《白蛇1、3、2》,所以用《白蛇3》对标《哪吒2》是合理的。另一角度,《白蛇3》用的就是最传统的“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而《哪吒2》命名为《魔童闹海》,仅从片名上,也会给人一种“回归原始故事”的引导,但若真是如此,我也许就不会喜欢了……就像尽管《白蛇3》的豆瓣评分远高于《2》,但我还是最不喜欢《白蛇3》。在我看来,它只是把过往的真人剧用动画又做了一遍罢了,很缺乏诚意,没有走出舒适区的主观能动性。 还好,虽命名为《魔童闹海》,但《哪吒2》与传统的《哪吒闹海》故事完全不同!它是全新的故事,《哪吒2》的剧情紧接《哪吒1》,尽管片头用回述方式简单介绍了《哪吒1》的故事,但毕竟是五年前的老片儿了,大伙儿记不清细节也正常,如果有条件在《哪吒2》之前重温一次《哪吒1》那是最好;若没有条件,直接看《哪吒2》也不会影响剧情理解,但“吒儿与父母的亲情线”可能会被削弱,从而影响到《哪吒2》里的一处情感爆发! 传统的《哪吒闹海》讲的仅是两个家族间的私人恩怨,对峙双方为镇守陈塘关的“李靖父子”与东海龙宫的“龙王家族”。《哪吒1》的魔改大大增强了两个原作中几乎是小透明的角色:一是李靖的夫人、哪吒的母亲“殷夫人”;二是东海龙王之子“敖丙”。在“饺子”版《哪吒》的设定中:哪吒与敖丙是宿命型羁绊,因为二人一个是魔丸转世、一个是灵珠转世,本就是一体。同时,《哪吒》系列电影还把世界观扩展成了“魔族“”与“仙族”的对抗,因此《哪吒1》片尾才有“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的燃情对白!当然,作为首部曲,《哪吒1》的主要故事是“魔丸哪吒”的成长历程,对“仙、魔”间的两派之争着墨不多,又多为暗示:例如敖丙从小就被家族寄与厚望、东海龙王一直想让儿子借助灵珠转世的身份位列仙班,也就相当于现实中的考公务员、进入体制内工作;再如申公豹,虽已身在体制内,但因其(妖怪)出身不好,在晋升(十二金仙)时面临的阻力便远高于背景干净的太乙真人,这才是申公豹反叛的底层逻辑。如果这些关于《哪吒1》的副线剧情您没看到,也不要紧,《哪吒2》把这一切都“公开化”了,这就是《哪吒2》要讲的故事!咋样,够吸引人不? “魔童哪吒”是个极讨喜的反传统角色,与其对应的“熬丙”才是全方位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哪吒被设定为相貌不出众,平时爱调皮捣蛋,但心地善良,非常想让父母认可、却又羞于表达爱的人,是不是很像咱自家的孩子?这种反差设计更能让观众感到共鸣。 个人认为:“饺子”除了对画面细节的要求精益求精外,对故事以及情绪的掌控能力更强,这点其实挺难的。与其同档撕杀的《封神2》就差在这了。虽然想让观众“笑”、还是“哭”都有方法,但同一方法也得看谁用,一句台词在什么时候说、用什么语调说、由谁来说都是门道。一个包袱若赵本山来说就是爆笑,换其它演员效果就差许多,这就是大师与普通演员的区别。《哪吒1》的高潮戏很燃、很感人,为啥?因为前面铺垫的好,层层递进,让观众不停的积累情绪,然后再在合适的地方点燃,观众就会爆!好电影不是没有套路,它是能让观众在不自觉间自行进入主创划好的“圈”里面,导演想让你笑、你就笑,导演想让你哭、你就哭。反之,让观众进圈前就感受到了套路的存在,就说明主创能力不行~~~前文提到《1》有的《2》都有;《1》优秀的方面《2》更优秀!所以《哪吒2》也有笑点、泪点和燃点,《哪吒2》有更大的场面、更恢宏的战斗;前作的欢乐、有趣、感人、热血本作都有,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史诗感”!而我现在想到的是:《哪吒2》把高度停在如此位置,《哪吒3》又该如何提升呢?不操导演的心了,您大可以拉高期待去看片,它仍会比你想象的更出色!我眼中的《哪吒2》就是2025春节档中一骑绝尘式的遥遥领先!这里说的不仅仅是票房,还有成片质量,它都是毫无争议的冠军! ![]() 其实《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1》)也写过观后感,只不过是简易版的一个小段,我曾评价到:无论服化道、演员选择、特效、还是各类细节,都做到了认真细致…原本“乌尔善”说要将其打造成中国版《指环王》偶还不太相信、现在观完成品我信了。虽说在质感方面还是没能达到《指环王》的高度,但俺觉得以当今中国电影工业的制(创)造能力,又在外国团队的技术加持(钞能力)下,《封神1》做到了接近《指环王1》的水准,可以称其为是继中国最好科幻片《流浪地球》系列后,中国目前最好的——魔幻电影! 众所周知,《封神》最初就是计划拍成“三部曲”电影,而且为了节约成本,三部电影的拍摄部分是一气呵成的,所以在“服化道、演员选择”两大方面,《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较前作并不逊色。但由于乌导想做的是中国版《指环王》、《封神1》也确实达成了我心中的标准,所以俺对《封神2》也有极高期待。毕竟《封神1》的作用是介绍角色、分立阵营,《封神2》是正式开战,所以表面上《2》的表现优势要大于《1》。另外,《指环王2》与《封神2》还有一个共同点,即故事核心都是一场“守城战”,《指2》是洛汗国的圣盔谷保卫战、《封神2》是“西岐保卫战”,所以观影期间,我难免会在内心反复比较,而这一比就看出《封神2》的短板来了。同样是守城战,《指2》的战斗拍得很有层次感,敌人是如何攻的,我方是怎么守的,每个主要角色在战斗中都做了什么,均有比较细致的交代。反观《封神2》的守城战,弄得既粗糙、又单薄。无论攻方还是守方,都给人感觉人数不够、气势不足…… 《封神1》有几大优势,个人认为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以往没有拍过如此规模的“魔幻电影”,所以能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就似国产科幻拍出了《流浪地球》的感觉那样。二是《封神1》的演员阵容属于“老带新”:新是指“姬发”(于适)、“殷郊”(陈牧驰)、“苏妲己”(娜然)、“杨戬”(此沙)、“哪吒”(武亚凡)等注定会贯穿三部曲的一众角色均由新人饰演,而这些人物的首次亮相也都算比较惊艳。质子们的一身健子肉、苏妲己的狐媚体态、杨戬的儒雅、哪吒的稚气都展现的恰到好处。另外,《封神1》中还有大量戏份是由成熟的中老年演员们完成的,如“费翔”饰演的“纣王”与“李雪健”饰演的“姬昌”,还有姜子牙(黄渤)、申公豹(夏雨)、姜王后(袁泉)、王叔比干(王洛勇),以及戏份更少的东、南、北三路伯候均贡献了精彩的演技,为影片增色不少。然而到了《封神2》,除了“纣王”、“姜子牙”和“申公豹”三个角色外,《封神1》里的其他中老年角色统统下线。根据剧情安排:《封神2》主要聚焦在姬发所在的西岐城,所以连朝歌的纣王和妲己的戏份都大幅减少。姬发在《封神2》中是个“举棋不定”的人,尚未展现出统兵才华,所以他在角色设定层面就不讨喜,加之戏份又大幅增加,多少暴露出来年轻演员在表演上的短板。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若当初请“易烊千玺”来演姬发,是不是就能在《封神2》中独挑大梁了?毕竟新生代男演员中,没有演技比他更好的了。但话说回来,四字弟弟是名角,要是真请他来演,《封神》三部曲的制作成本可能要更上一层楼啦~~ 在《封神1》的片尾彩蛋中,内蒙古演员“那尔那茜”饰演的“邓婵玉”精彩亮相。在妲己戏份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她自然顺理成章的变为 《封神2》的第一女主角。我评价邓婵玉作为角色是出色的,那尔那茜也演出了自己的风格,观众们应该都很喜欢她。只是片中那段看上去若有若无的感情线做得不理想,邓婵玉与姬发缺少CP感。也许是导演对感情戏的掌控能力不足,细节铺垫不够,直接导致结尾的情没煽起来,对观众的情感引导方面较《哪吒2》有相当的差距。据在下分析:在这段感情戏中,姬发的问题反而不大,他本就是单纯、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却又毫无城府之人,起码现在的他还成不了大事,故没有大局观是合乎情理的。可邓婵玉是久经战阵的女将军,她是杀伐果断之人啊,连面对敌人故意放出的诱饵都能冷静应对、临场指挥,因此她对姬发的情感转换就显得很生硬。尽管影片末尾给出了一个理由,用以解释邓的行事动机,但该理由太过伟光正、我不信服。 《封神2》还缺少了《1》的史诗感,这一点可能与'制作成本’有关。为了接续《封神2》,我上周特意在家重刷了《封神1》的德版UHD。其实《封神1》也没有多少大场面,大场面主要用在展现攻城列队和兵回朝歌等短短几场戏,片头的马冲战阵后就直接跳到了纣王与苏护单挑、几名质子遇到妲己这一桥段了,然而就是这短短的几个镜头,就创造了国产魔幻片的史诗感。同时,观众也会以为大战剧情都在后面,所以《1》的史诗感量少也情有可原。可惜《2》的战场戏是增加了,但史诗感却没有了。《封神2》的战场戏要么是埋伏战、要么是偷袭战、要么是斗法,斗法还要根据“剧情需要”设定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一切的一切都能看出经费的紧张。 关于“特效”:雷震子、墨麒麟、四大天王的戏份大幅增加,这都是肉眼可见的烧钱。被人广泛吐槽的是“法天相地”版的“殷郊”,这个确实CG感重,我也有些出戏。后来在群里讨论,一位看过小说的同学和我讲:原著中的施法有实像和虚像两种状态;后来我又看到幕后访谈中乌导自己的解释,他说殷郊的法相状态是种“气形成的能量场”,因此才做成了那个样子。我认为这个解释也说得通,但导演误以为观众都能领会他的意图,似我这类完全没读过原著的人哪懂得这些?若片中能给句台词说明一下就好了,例如让元始天尊或姜子牙说一句:“殷郊化身为气、法天相地”观众不就明白他为啥长成那个样子了嘛~~虽然没有设计这句台词,但另一句不经意的台词却触动了我:让老百姓高兴才是天下最大的事……可能不是完全的原话,但意思相同。 聊了这么多,好像一直在吐槽,俺这叫爱之深、责之切。我依旧非常期待《封神第三部》。《封神2》只是不像 《封神1》做得那么细致,但终究瑕不掩瑜,它仍是国产魔幻电影中的精品佳作,最适合在大银幕上观看的电影之一。《封神1》的画幅不分版本,全部为1.85:1;前面我也说过,三部曲是套拍的,所以理论上说三部电影的画幅应该是一致的,但普通影厅放映的《封神2》被做成了2.39:1画幅,另一个与《封神1》接近的画幅(1.9:1)被IMAX独占了,所以想看《封神1》画幅版的《封神2》,就只能去IMAX啦~~这片我必去二刷IMAX~~对了,《封神2》也同样有“彩蛋”,反派方有更大的BOSS登场!彩蛋看上去倒是蛮“史诗”的~~嘿嘿~~另外,《封神2》和《哪吒2》的片尾字幕配乐中都有一段 “快板说唱”,这也是事先约好的么?! ![]() 《唐人街探案》(以下简称《唐探》)的首部电影上映于2015年12月31日、系“跨年档”,但从《唐探2》(2018)开始,该系列就一直“霸占”春节档啦。巧合的是,《唐探2》与《红海行动》是同日上映、今年《唐探1900》与《蛟龙行动》又是同日。《唐探1900》是系列的第四部电影,中间还夹着《唐探3》(2021);《唐探3》的前后各有一部同名剧集(2020年的“第一季”和2024年的“第二季”),剧集版有电影版角色客串(例如:王宝强)、电影《唐探3》的末尾也出现了剧中角色的客串,所以目前确实可以把“唐探”视为电影宇宙。《唐探1900》的故事发生在1900年的美国旧金山,可以视其为《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的“起源”。 前几部《唐探》电影的套路往往是“刘昊然”负责侦探、“王宝强”负责耍宝,而这一次宝强的侦探属性被提升了,除了能化身“布雷斯塔警长”以外(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个梗),没有太多包袱。相对应,“刘昊然”的搞笑属性也有提升。但全片的搞笑担当还得看“岳云鹏”。我确实没看他今年在春晚表演的相声,但在电影里,小岳岳尤为出色,他的角色集愚昧、市井、悲壮于一身,如果说片中谁的演技最让我惊喜,那当属岳云鹏。至于发哥(周润发),除了普通话说的不标准以外,其余都很稳定、相当有气场。最后影片还提到了真实历史中美国对华人的种族歧视问题,陡然提升了逼格。民族情绪一点就着的同学大概率会喜欢这一段吧…… “悬疑、反转、动作、喜剧”是该系列电影的一贯风格,不同的是,往年春节档几乎都是喜剧扎堆儿,今年除去两部动画电影,真人版影片里只有《唐探1900》算是喜剧向电影,是最适合想“找乐儿”的观众收看的影片。本片可以“合家欢”,但若孩子太小,还是推荐去看《哪吒2》或《熊出没》吧~~其实从电影角度,《唐探1900》的质量并不比《封神2》差,甚至在群相塑造以及演员表演层面,《唐探1900》还要高于《封神2》。 但是,尽管对于《唐探1900》我说的都是好话、对于《封神2》我说的都是缺点,但在推荐角度:我还是会优先选择《封神2》,并且铁定会去二刷IMAX版《封神2》,但短期内不会考虑二刷《唐探1900》了(如果有碟商发行的话,以上三部电影都会买碟),因为像《唐探》这类以反转剧情见长的侦探片,一旦看过一次就知道底是啥了,再看就不意外了。而《封神2》看的是场面和效果、二刷能发现更多细节,故此更有乐趣。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 ![]() 因为徐克在港片鼎盛时代拍出过《笑傲江湖》、《东方不败》、《黄飞鸿》等系列武侠经典,后又听说他一直想把《神雕侠侣》拍成三部曲大电影,所以当《射雕英雄传》立项时,就广受影迷关注。今年春节,我们终于看到了这部电影,结果那是万万没想到,徐老怪不仅不复当年之勇,甚至还“堕落”了。除了在选角方面,利用了演员流量获取到先期宣发优势以外,这片可以说是徐克创作生涯中的一大败笔,甚至是耻辱。 先说优点:尽管有保命嫌疑,但我确实感觉,肖战和庄达菲塑造的“郭靖”、“黄蓉”我是接受的。起码这两人在一起比邓婵玉和姬发更具CP感。我打小也是看着83版《射雕》长起来的,先入为主等情结我也都有,因此能让我一下子就接受的新演员,就说明他们的表演很贴角色。除了主角外,一些配角也很出彩,例如“张文昕”饰演的华筝公主和“巴雅尔图”饰演的大汗;当然,演拖雷的“阿如那”也不错(他本来就是拖雷家族的后人),只是他早就是成熟的知名演员了,本次戏分又不多,只能算稳定输出罢了。本次《射雕》中大汗的扮相与其真人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画像特别相似,且这回蒙古军队也终于说蒙语了,所以感观上比较写实(但金人说汉语又是咋回事?)。如果不是查了演员表,我起初以为张文昕也是蒙古演员呢,华筝在片中特有蒙古味儿,令人信服、起码我很信服。 如果这片不是取材自金庸名著、不叫《射雕英雄传》,而是叫《射雕爱情》(对标《乡村爱情》)的话,我也许还能再多给几分。本片的主线是“追着爱情跑”,个人认为该片最好的桥段是郭靖、黄蓉、华筝三人在草原集结的这部分,论拍感情戏,徐克比乌尔善强。除此之外,本片再无亮点。 《射雕英雄传》是《射雕三部曲》(其余两部是: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中我最不熟悉的一部,但也读过两次原著,只是相隔N年,一些细节我记不准了,但大框还是知道的。在原著小说中,“侠之大者”并不是《射雕英雄传》时代的郭靖,而是《神雕侠侣》里的郭靖。《侠者大者》是《神雕侠侣》原著第二十回的章目名称。《射雕》只描写了郭靖的青少年时期,此时的郭靖初出茅庐,哪怕至结局“华山论剑”,他也只是能在前辈五绝中与东邪、北丐于三百招内打成平手罢了,而这俩人一个是他岳父、一个是他师父,难免会有留手。因此在《射雕》的原著中,他既打不过欧阳锋,更不是郭大侠,所以《射雕》电影何来“侠之大者”?郭靖系人过中年、镇守边疆多年后,才真正做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彼时江湖上才称其为“郭大侠”。武功高固是其一,大侠更是指他的民族情怀与道德情操。综上《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本身就年代错位、文不对题。在影片结尾,郭小侠确实亲口讲出了“侠之大者”这个词组,可惜处理的过于儿戏,就似小学生写命题作文一定要在结尾扣题一样,这就是徐克现在的水平么? 武侠武侠,侠被导演人为提前了几十年,那武行不行呢?咋说呢,以往徐克武侠片的武是由袁和平、程小东、洪金宝操刀,这些位都是业界顶尖武指和动作导演,专业的事由专业人干,自然效果好。但若我没眼花的话,这一次《射雕》的动作设计是由“徐克”亲自上手,那就完犊子了呗~~拿最后一场“郭靖 vs 欧阳峰”的打戏来说,它让我瞬间跳戏到了《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这场武功对决不就是“邓布利多 vs 伏地魔”的那一场么?二者最大区别是郭靖、欧阳峰手里没拿小木头棍儿……此版《射雕》与过往经典之区别,相当于抗日神剧与《亮剑》的区别。今年春节档有三部金庸电影,除了院线上映的《射雕》以外,网大还有两部,分别是《神雕侠侣:问世间》和《笑傲江湖》(王晶编剧并兼任第一制片人),其中前者分上下两部,《问世间》仅是上部,虽说拍得一般,但打戏有模有样,单一条线对比,它有比《射雕》强的地方;《笑傲江湖》我是昨晚看的,该片有龙标,说明原本也是按院线电影制作的,只是最终变成了网大。《笑》是对1992版《笑傲江湖:东方不败》(程小东导演、徐克监制、李连杰、林青霞主演)的翻拍,除去“张雨绮”的表演确有林青霞当年风范以外,其它没啥亮点,但哪怕如此,论武戏仍是《笑》比《射雕》强。因《射雕》的动作设计过于魔幻,所以我在文首排名处将其列为“武侠、魔幻”类型,本片不值得进影院观看,不急的话,可以等它上流媒体,按这质量,应该用不了多久就能上线,早晚您会明白它是多么的拉胯~~ ![]() 推荐指数(满分五颗星):★★ 原本说《蛟龙行动》是《红海行动》(2018|以下简称《红海》)的续集,我还以为仅是“精神继承”,没想到二者真有关联。《红海》中的副队长徐宏、队员佟莉、罗星在《蛟龙》中都还在,只是除了徐宏外,其余二人的存在感都不强,直到出现单独描写佟莉的那场戏我才发现原来这个角色没换人。让我不理解的是,为啥“张涵予”还在?张在《红海》中饰演军舰舰长高云、在《蛟龙》中饰演潜艇艇长赵启航,这又是什么鬼?要说香港演员少,所以同一演员在续集中分饰不同角色很正常,可内陆的演员不少啊,为啥非得他来演?我不是军迷,确实不懂规矩,如果非他不可的话,舰长不能直接改行当艇长是么?专业不对口呗? 豆瓣评分8.2、并于当年春节档成功逆袭的《红海》好在哪?我认为好在精准的“群像刻画”与密集的“动作场面”。先说群像:《红海》中也有很多演员,您能记住谁?我能记住张译演的队长、黄景瑜演的狙击手、海清演的记者、王雨甜、蒋璐霞演的一男一女两个机枪手……《蛟龙》中的角色更多,但前方战斗队员里我只记住了黄轩演的队长;潜挺里记住了发号指令的张涵予、郑委李晨和敢于顶撞长官的王俊凯;还有就是更后台的大领导段栾宏。可问题在于,除了黄轩,其他几位也不是“蛟龙突击队”成员啊~~影片不是叫《蛟龙行动》吗?我记住后台领导有个P用? 再说动作场面。影片的前三分之二,除去片头有一小段海上基地的枪战戏以外,剩下的几乎都是水下潜挺战,对阵双方下指令、监测、发射鱼雷、躲避鱼雷、反来复去、默默叨叨,知道的我是看电影来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是来上课的呢。其实这也不算大问题,也许军迷就爱看这些内容呢也说不定。大问题是出在导演对于“运动镜头”的执着,也太尼玛凌乱了吧?!镜头一直在动、直看的人心焦。如果大家听过《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的导演评论音轨,就会知晓,电影开篇的第一场戏是鹰眼全家遭遇灭霸响指化为灰烬的桥段,导演原本是想“一镜到底”的,后来考虑到可能会致观众眩晕便放弃了。那段戏的场景是宽阔的草场,导演都有如此担心,把场景换至逼仄的潜艇,空间小到只能拍近景和特写,然后还要一直动(角色在动、镜头也在动),谁看了不晕?我每年都要去100多次电影院,自然是没有晕电影的生理缺陷。我都怀疑这片的剪辑师是如何工作的?是不是剪辑时旁边还得放个盆儿啥的?如果说《射雕》的爱情戏勉强还能看看的话,那《蛟龙》于我而言就是一无是处。都5202年了,就给观众看这样的电影?还要不要脸了?深感那一代香港导演的头脑与认知都远远落后于时代了。正如徐克用专业动作指导就能拍出经典武侠,当他坚信自己也能动作设计时,就完犊子了。《红海》好就好在林超贤只做导演、不做编剧,而到《蛟龙》这里,林超贤自己上去编剧了,那结果就是嘎嘎拉胯呗~~ 我看不到本片有丝毫亮点,不推荐任何人观看。哦不对,如果您失眠,或者过年喝多了吐不出来倒是可以去试试,当然,真看吐了,您得包赔影院损失……所以还是等流媒体上线吧,起码在家吐、不罚款~~ 完活儿——收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