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大年初二,是博罗龙华镇陈孝女祠买灯的日子。买灯,也叫接灯,是上灯的其中一个环节,也是最隆重的一个环节。所谓的“买”灯,更多的是一个形式,其实花灯是早就提前预定好的,到了固定的那一天从街上“接”回去,不然要是买不到就尴尬了——当然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陈孝女祠买灯,我来看过没十次也有八次了,但每次来都感觉那么的刺激,浓浓的年味,就在这锣鼓声中、鞭炮声中。今年适逢陈孝女祠重修完成后重新开放,买灯的队伍又可以进到祠里面去打鼓了。陈孝女祠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重建。这次看到,陈孝女祠重修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整体来看更加大方、整洁,能做到修旧如旧。不过细心的朋友会发现,第一进屋脊上那棵标志性的榕树被清理了,屋脊也从原来的石湾陶瓷变成了普通的龙船脊,多少还是受到一些非议。在陈孝女祠买灯的,除了龙华镇周边的村庄之外,连属于湖镇的钓湖村、梅潭村等一些比较远的村子也一样前来这里买灯,可见陈孝女祠影响之大。前来买灯的队伍不少,跟前几年一样,在陈孝女祠看得差不多了,我会跟随一个村子回村,争取把这个民俗记录完整一些,而且每年跟不同的村子,这样才会有对比。今年我们跟的是湖镇梅潭村张屋的队伍。梅潭村属于湖镇镇,位于沙河边上,该村有张、徐两大姓。梅潭村的买灯队伍前些年我是跟过的,不过原先跟的是徐氏的队伍。梅潭村由于距离龙华比较远,所以他们是开车去买灯的,回到村口处,把大鼓、花灯、甘蔗等物品卸下来,敲着锣鼓走路回到祠堂。张氏宗祠座东向西,祠堂的结构跟我老家的祠堂十分相似。祠堂大门贴着“罗峰挹祖,鹞岭朝宗”,据介绍梅潭村张氏是唐代著名宰相张九龄的后代,在梅潭开基至今已经将近一千年了。梅潭村张氏开基时间比徐氏要早,所以买灯时间张氏也要早一些,每年都是如此,规矩不能改。近几年的生育率明显大大降低了,今年梅潭张屋只有一个“灯头公”(即前一年生了男丁的父亲),旁边的梅潭徐屋也只有两个,大大少于前几年。尽管如此,买灯的热闹程度却没有减少。龙华大鼓和湖镇大鼓分别是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现在的上灯活动,传宗接代的意识已经大大减弱了,更多的是营造春节的喜庆和热闹,以及对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我们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博罗大鼓的行列中来,这是让人喜闻乐见的好事。以上为陈孝女祠的大鼓现场梅潭张屋把花灯串在一起这位就是梅潭张屋去年唯一的“灯头公”回到村口,敲锣打鼓走路回祠堂回到张氏宗祠,把花灯拿进祠堂把造型比较复杂的花灯挂在主梁上,其他三个花灯挂在祠堂每一进的墙上祠堂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在祠堂里,大家分享“灯头公”家拿来的糍粑、姜糖水等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