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病例一 轴位 T2W1、T1W1 前穿质区见长 T1 长 T2 信号,T2FLAIR 呈低信号 02 病例二 轴位 T2W1、T1W1 额叶皮层下见长 T1 长 T2 信号,T2FLAIR 呈低信号 03 病例三 轴位 T2W1、T1W1 中脑见长 T1 长 T2 信号,T2FLAIR 呈低信号 04 病例四 轴位 T2W1、T1W1 外囊区、岛叶见长 T1 长 T2 信号,T2FLAIR 呈低信号 VR 间隙是包绕在脑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周围的微小组织间隙,伴随脑动脉深穿支深入脑实质或伴随脑静脉自脑实质穿出,其内壁为血管壁,外壁是由星形胶质细胞足突包绕形成。血管周围间隙是神经系统的正常解剖结构,目前被认为是脑内类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脑内代谢产物清除和脑内免疫反应。 ![]() 图 1 示有 VR 间隙环绕的皮层动脉穿过蛛网膜下腔和软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右侧是局部放大示意图,显示动脉、VR 间隙和脑实质之间的解剖关系。 MRI 是观察血管周围间隙的主要影像技术,主要表现为包绕血管、沿血管走形的类似脑脊液信号强度的间隙,T1W1 呈低信号,T2W1 呈高信号,T2FLAIR 呈低信号,DWI 无弥散受限。通常边界清晰,无占位效应及强化,平行于血管走形时呈线样,垂直于血管走形时呈圆形或卵圆形,该间隙 ≤2 mm 属于正常结构,直径>2 mm 时属于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按照发病部位可分为 3 型: ![]() 图 2 轴位 T1W1 显示双侧基底节多发斑点状低信号影,T2W1 相应部位显示高信号,FLAIR 显示为脑脊液信号,周围脑组织信号正常,DWI 无弥散受限。 ![]() 图 3 轴位 T2W1 显示双侧半卵圆中心多发斑点状高信号灶,同一层面 FLAIR 显示为斑点状低信号,周围脑实质信号正常。右侧半球箭头所指显示为中央低信号,周围高信号,提示为陈旧性脑梗死。 ![]() 图 4 矢状位及轴位的 T1W1 显示脑干管状低信号灶,T2W1 显示为脑脊液样高信号灶 ![]() 图 5 轴位及矢状位 T2W1 显示间脑及丘脑区域多发囊样病灶,囊样信号与脑脊液相似,其周围脑实质信号正常,病灶未见实性成分,增强后(第 3 张图)未见异常强化,病灶压迫中脑导水管致幕上脑积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