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国俊:椒梅汤-肝脾失调,呕恶厌食,脘腹满闷,脐周隐痛,䐜胀下坠】

 石门易卜 2025-02-01

诸参辛芍叛藜芦 2024年04月07日 19:43 天津

木土失调,呕恶厌食,脘腹满闷,脐周隐痛,甚则䐜胀下坠者,调和木土,椒梅汤主之。

椒梅汤:乌梅30g,川椒6g,法半夏10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6g,党参12g,白芍12g,炒枳壳10g。

01

一、方证浅识

椒梅汤方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暑邪深入厥明,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椒梅汤主之。”

吴氏称本方乃酸苦复辛甘法,即张仲景的乌梅丸法,能救治“土败木乘,正虚邪炽,最危之候”。何谓“乌梅丸”法?吴氏认为,乌梅丸寒热、刚柔、补泻并用,泻厥阴、和少阳、护阳明三管齐下之大法也。

已故现代经方大师江尔逊认为,乌梅丸体现了从整体上综合调和木土的治疗原则,能广泛应用于木土失调的诸般证候,如呕、痢、痞、痛、胀、下坠、蛔厥、嘈杂、吞酸等。

拙意椒梅汤系乌梅丸与半夏泻心汤合方加减。方中乌梅、白芍酸敛肝阴。而乌梅禀木气最厚,其至酸之味,物极必反,于酸敛之中大具开通畅达之力,故又能疏肝达郁;天生此物,能双向调节肝之阴阳,有不可思议之妙!

法半夏、干姜之辛温宣通,配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泄,调和寒热与升降。党参配枳壳(原方为人参配枳实),补气复行气,相反而相成。又有川椒之“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本草纲目》),与乌梅合用,能止嘈杂、安蛔驱蛔。

故治疗木土失调的诸般证候,首选椒梅汤,效验必彰。

02

二、用方缘起

20世纪70年代初,余在缺医少药的山区工作,常遇小儿久泻伤阴之证。

其伤肝阴者,大便稠黏,或见青色,口渴烦躁,脘腹胀满,呕恶厌食,时寒时热,面色青灰,舌绛无津,指纹青紫,脉弦数无力。对照椒梅汤证条文,基本符合。

便以西药静脉补液作支持疗法,试用椒梅汤加山药30g,见效快捷,且屡用屡效。

遂致函余之启蒙老师简裕光先生,简师感到讶异。又与共同治疗的西医同事林科贤一起进行总结,并撰写“小儿久泻伤阴的辨证论治”一文,投寄当年全国独家中医刊物《新中医》杂志。该刊一字未改,全文照发,使我们深受鼓舞!

后来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该书在“脾胃门”之后,紧接着又列“木乘土”一门。徐灵胎评曰:“此是症(应为'证’——笔者),不是病,从古无此病名也。”

何以要节外生枝,另立一门呢?华岫云解释道:“余另分此一门者,因呕吐不食,胁胀脘痞等恙,恐医者但认为脾胃之病,不知实由肝邪所致。故特为揭出,以醒后人之目耳。且世人但知风、劳、臌、膈为四大重证,不知土败木贼,肝气日横,脾胃日败,延至不救者多矣,可不究心于此哉!”这段振聋发聩的警世通言之于我,直如醍醐灌顶!从此凡遇脾胃病证,不敢画地为牢,而必究之于肝胆,反之亦然。

近年来,余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统诸病,多先存一“木土失调”之理念于心中,细察精详,颇能于纷繁复杂之中理出清晰头绪,从而执简驭繁,默收稳效。

03

三、治验举隅

1.午时痛泻

唐某,女,31岁,每日午饭后10多分钟(12时半~13时),脐周胀痛难忍,旋即哗哗泄下,泄止痛亦止,历时10年。曾遍用痛泻要方、附子理中汤、真武汤等乏效。舌淡胖有齿痕,脉弦细沉。

前医辨证用方无误,竟尔乏效,近延10年之久,是何故邪?思之再三,实难疏方,不得已投椒梅汤一试。径用原方,白芍用30g,加炙甘草10g。次晨煎药,服头煎,午饭后痛泻未发作,而移至晚饭后轻微痛泻。连服4剂,午饭后、晚饭后均安然无恙矣。

2.脐下一寸痛

吴某,男,47岁,脐下一寸隐隐疼痛,缠绵两年余。在重庆市服中药40余剂,更医5人,均无显效。因回乐山探亲,顺便来诊。其人舌脉大致正常,用椒梅汤原方,重用白芍30g,加炙甘草10g。半月后其姐夫前来索要原方,言仅服1剂,脐下痛即止,两年来从未如此舒畅。

3.腹痛

杨某,男,8岁。胃脘至脐隐痛3月余,厌食、失眠。某中医诊为食积,家长问:“奈何失眠?”答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服保和丸加减8剂不效。舌质红,中后部苔黄腻,脉滑。试投椒梅汤3剂。半年后以他病来诊,家长言当时仅服1剂,脐痛即止;服完3剂,胃纳大开,通宵安寐。

4.胃下垂

李某,女,42岁。脘痞腹胀,小腹隐痛有下坠感,食后加重;面色青黄,舌偏红,苔薄黄,脉弦沉。钡餐示胃小弯角切迹在髂嵴连线下6cm。久服补中益气丸无效。予椒梅汤加黄芪30g、葛根30g、苍术30g、升麻6g。服6剂,诸症稍减;服至30剂,诸症消失。

5.慢性胃窦炎

蒋某,女,45岁。胃脘满闷胀痛,食后加重,嗳气矢气;舌偏红,苔黄薄腻,脉弦。已在某中医院脾胃专科服中药40余剂,无显效。出示所服方药,有六和汤、保和丸、香砂六君子汤及院内制剂。予椒梅汤4剂,诸症明显减轻;续加蒲公英、仙鹤草各30g,又服8剂,诸症消失。

04

四、用方注意

1.本方证之舌脉

本方证以舌质欠润,舌色红,舌苔薄腻者居多,亦有舌象大致正常者;脉弦,亦有脉象大致正常者。故舌脉不足凭,当以自觉症状为主,问诊特别重要。

2.本方证与厌食

厌食一症,以小儿多见,成人亦有之,病因多端。若仅扶脾阳,或益胃阴,滋脾阴,杂以消导,疗效平平。《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木克土,亦疏土也。反之,见脾之病,亦当知脾传肝。何以如斯?土壅令木郁,土虚不养木也。

是以厌食一症,不论其病变重心在脾胃,或在肝胆,均须从整体上综合调理木土,方为正治。余临床体验,确信椒梅汤治厌食,无出其右

3.煎服法

煎取药液约300mL,每次服100mL。若呕恶或厌食殊甚,宜少量呷服。服后仍呕吐者,可先咀嚼生姜(酸生姜尤佳)少许,再呷服汤药。

椒梅汤适应范围广,使用机会多,文中列举了午时痛泻、脐下一寸痛、腹痛、胃下垂、慢性胃窦炎5种病症,其他如胆汁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凡属木土失调,也就是肝胆脾胃整体功能失调,都可以用此方来综合调理。

这个方体现了什么治法?它的创制者吴鞠通自注为“酸苦复辛甘法,即仲景乌梅圆法也……”朱彬评说:“此方自乌梅圆化出,较之连梅,有一刚一柔之分。”

我们知道,《温病条辨》的连梅汤,由黄连、乌梅、麦冬、生地黄、阿胶5味药组成;除黄连外,其余4味都是柔润药,这就是朱彬说的柔剂。

但椒梅汤呢?椒梅汤是刚剂吗?大家看拙文,拙文说椒梅汤系乌梅丸与半夏泻心汤合方加减。现在我要强调,这个合方中的主力军是半夏泻心汤(法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党参、大枣、甘草)。这7味药去掉大枣、甘草,加乌梅、川椒、白芍、炒枳壳4味,共9味,就合成了椒梅汤。

这当中加的川椒和枳壳是刚性药,只有乌梅、白芍是柔性药。所以我理解椒梅汤是以刚为主,加了柔药,是刚柔相济,这才是乌梅丸法。如果依朱彬之言,连梅汤属柔,乌梅丸属刚,那就不是乌梅丸法;不仅椒梅汤不是,连梅汤也不是。

所以我经常强调,乌梅丸寒热刚柔补泻并用,泻厥阴、和少阳、护阳明,全方位地综合调节木土失调,属于整体调节。

2001年,有一位中医问我:“历代医家都说半夏泻心汤证的基本病机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调,现代中医教材亦从此说。我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总觉得这样的病机概括语涉抽象,令人满头雾水。我的问题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调这三组极其抽象的病机概括能不能落实到具体的脏腑上?”

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思考很久了,就是还没有形成文字,经这一问、一激,大脑飞快运转,刹那间火花迸溅,脱口答道:“为什么不能呢?六经病证既然是脏腑、经络、气化三位一体的产物,当然能够落实到具体的脏腑上。拙意寒热错杂指的是胃寒胆热,虚实夹杂指的是脾虚肝旺,升降失调指的是脾失升清、胃失降浊。”我答时,对方全神贯注地听;我闭口,对方表情放松了,说这是“三落实”,闻所未闻。这是补充的第一点。

第二点,椒梅汤治小儿厌食疗效佳,文中已见。但大便干燥者不要用,用什么方呢?用拙拟的“舒肝滋脾汤”,即柴胡10g、黄芩6g、天花粉10g、白芍12g、炒枳实10g、乌梅肉10g、虎杖12g、黄连3g、连翘10g、北沙参12g、冰糖15g。

这个方,综合取舍了《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四逆散和《温病条辨》中连梅汤,是辛苦合酸甘复法,即辛散肝郁、苦泻心火(实则泻其子)、酸敛肝阴、甘养胃津,是疏肝扶脾、滋胃降逆之方。

小儿服药的时候,配合饮决明子冰糖水。其制作方法为每日取炒决明子、冰糖各30g,用开水浸泡,口渴即饮,并戒断零食。

请大家记住,小儿厌食最好少用健脾益气和消食导滞的药物,而要综合调畅木与土。大便正常或偏稀的,用椒梅汤;大便偏干的,用舒肝滋脾汤。


附:风燥伤津,咽喉失濡,喉痒呛咳,越咳越痒,越痒越咳,痰少难咯者,祛风润燥,宣肺祛痰,加味喉科六味汤主之。

加味喉科六味汤方:荆芥10g,防风10g,桔梗10g,甘草6g,薄荷10g,僵蚕10g,蝉衣10g,紫苏叶10g,木蝴蝶10g

01

一、方证浅识

本方治疗喉源性咳嗽。“喉源性咳嗽”这一病名,由现代中医喉科奠基人于祖望老先生创造。此病之主要症状是咽喉干燥、发痒,痒则咳,咳则呛,持续不断,越咳越痒,越痒越咳,形成恶性循环。其主要病位在咽喉;主要病机为风燥伤津,咽喉失濡。亟须祛风润燥,宣肺解痉。《喉科秘旨》之六味汤,以荆芥、防风宣肺祛风,桔梗、甘草祛痰清火,薄荷、僵蚕祛风解痉,余加蝉衣助僵蚕祛风解痉,加紫苏叶、木蝴蝶疏肝和胃、宣肺利咽,锦上添花也。

02

二、用方缘起

我早年治咳嗽,喜用杏苏散、止嗽散、参苏饮等,疗效平平。后来受江老点化,学用江氏金沸草散,疗效显著提高。但江氏金沸草散治西医喉科诊断的“咽喉炎”,疗效不好。1989年,北京名医何绍奇先生邀我为其主编的《现代中医内科学》一书撰稿。该书出版后送我一本,书中就有干祖望老先生撰写的“喉源性咳嗽”一节。余再三拜读之后,陶渊明“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诗句不禁涌上心头。干老指出,喉源性咳嗽之主要病机为风燥伤津液、咽喉失濡养,而一般不存在“肺气不降”这一普通咳嗽的基本病机。干老强调说:“一切慢性咽炎,主症就是咽部干燥。其所以干燥。是由于液不养咽,津不濡喉,此其一。'诸痛疮痒,俱属心火’(《内经》原文为'诸痛疮痒,皆属于心’——笔者),干生燥,燥生火,火生痒,这是另一个由津枯而造成作痒的途径,此其二。这是由慢性咽炎导致喉源性咳嗽的机制。”于老总结说:“如把本病作为一般咳嗽而混为一谈,治疗效果必然无法满意。因为其所治者为无辜之肺,而非病灶所在的喉。”

干老治喉源性咳嗽,倡用养阴清肺汤(生地黄、玄参、麦冬、甘草、贝母、白芍、丹皮、薄荷);其浮邪未尽者,倡用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加味。余拜读干老高论之前,便试用过喉科六味汤,拜读其高论之后,底气倍增。不论呛咳初起,还是久咳而浮邪未尽,均用喉科六味汤加蝉衣、紫苏叶、木蝴蝶,默收稳效。

03

三、用方注意

1.注意类证之鉴别

主要是与江氏金沸草散方证相鉴别:

①江氏金沸草散方证亦可能有喉痒呛咳、痰少难咯等证,但呛咳不剧烈;而加味喉科六味汤方证则以呛咳为鲜明特征,阵发性呛咳,一波暂平,一波又起。

②江氏金沸草散方证舌质润;而加味喉科六味汤方证舌质欠润,或少津。

③江氏金沸草散方证患者咽部无明显异常;而加味喉科六味汤方证患者多有慢性咽炎史,咽后壁淋巴滤泡呈颗粒状增生。

2.治咳轻车熟路

凡以咳嗽来诊者,勿凿分外感与内伤,而应首先区分普通咳嗽与喉源性咳嗽。如系普通咳嗽,首用江氏金沸草散,如用3剂无效,不论是否为喉源性咳嗽,均宜试投加味喉科六味汤。盖因喉源性咳嗽较轻者,呛咳症状不甚典型也。

3.本方之煎服法

冷水浸泡30分钟,小火煮沸10分钟;连煮2次,共得药液约600mL,分4次温服。

加味喉科六味汤方证比较简单,一看就懂,现在补充四点:

一是药害。什么是药害?就是滥用抗生素,乱用清热药的危害。现在中国的大医院,对抗生素的使用有限制,喉科医生就喜欢开中成药,清热解毒的,少则两三种,多则四五种。他们认为,咽炎、喉炎就是火,就是热毒,不辨证,随便开。他们认为中成药安全嘛。就算真是火证,长时间清热解毒,也会冰伏邪热,戕残阳气,损脾败胃,拖成顽证、痼疾,临床上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凡深受药害者,我都要搞启蒙,科普点中医常识,请病人汲取教训,下不为例。

二是僵蚕。极个别人服僵蚕后过敏,发荨麻疹。处方时要询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如果回答“不知道”,那就注明另包,服后过敏就停用。

三是兼喘者。喘者宜合三拗汤,加地龙宣肺平喘,一般用炙麻黄6g,杏仁10g,地龙10g。

四是防止复发。喉源性咳嗽近期治愈后,容易复发。要预先嘱咐患者,忌辛辣、生冷食物、水果等。呛咳基本停止后,最好用仙鹤草100g煮水喝,连喝一周。

问: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声音嘶哑,伴呛咳,可以用加味喉科六味汤吗?

答:小的可以用,但要加用乌梅、僵蚕、三七的散剂——乌梅肉、僵蚕用微火烘脆,粉碎为细末,再加生三七粉;三味各等份,充分和匀。每次服6g,用加味喉科六味汤煎水吞服。坚持用,有的声带小结或小息肉可以化掉;有的虽然存在,但基本没有症状。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