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亲戚是血脉相连的纽带。 但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里写道:"亲戚关系,爷强则姑亲,父强则叔亲,母强则舅亲,子强则侄亲,自强则全亲,不强则无亲。" 这句话说得真透。亲戚,从来不是天生的依靠,而是实力的映射。 世事人情,或亲或疏,忽近忽远,变幻无常。 年轻时总以为亲戚之间血脉相连,理所应当亲密无间。 等历经世事,才不得不承认,亲戚关系不过是人情冷暖的一面镜子。 表面嘘寒问暖的亲戚,背地里可能对你冷眼旁观;平日里客客气气的,也可能在你落难时避之不及。 说到底,亲戚关系本就经不起推敲,人情向来经不起考验。 作家刘震云就在他的作品中,用无数小人物的故事,带我们一窥亲戚关系的真相。 最开始,你是家中的顶梁柱,亲戚们便对你笑脸相迎,逢年过节总少不了走动。 后来你若一朝失势,亲戚们的冷眼与疏远便接踵而至,仿佛从未有过交情。 而当你东山再起,亲戚们又纷纷登门,嘘寒问暖,仿佛曾经的冷漠从未存在。 有人提着礼物来攀交情,有人忙着为你张罗前程…… 果真是,亲戚关系如纸薄,世态炎凉如翻书。 人情冷暖,亲戚反复,向来如此。 你风光时,亲戚最多,你落魄时,谁都不愿与你沾边。 恰如一句话说:"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亲情,都是看你混得好不好。" 人本质上就是趋利避害的动物。 不懂亲戚关系的本质,难免心生怨怼,受困其中。 见得多了,便不会轻言亲疏,让外人的态度搅动心绪。 想起后台一位读者的故事。 起初他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亲戚们逢年过节总是围着他转,嘘寒问暖,笑脸相迎。 可当他生意失败,欠下一屁股债后,亲戚们却纷纷避之不及。 能联系上的,不是来讨债的就是来冷嘲热讽的。 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他东山再起后,有个亲戚主动上门,说要借钱给他渡过难关。 可钱借到手后,亲戚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他还债,甚至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逼他卖房还钱。 接连的打击,令他彻底崩溃。 他不理解亲戚怎么可以这么冷漠,更想不通他们怎么好意思落井下石。 他越想越难过,整个人颓废得不行,就天天躲在家里喝酒,一副活不起的样子。 有句话说的好: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让一个人伤心的,往往不是外人,而是所谓的亲人。” 虽然扎心,却道出了现实。 经历的多了,你就会发现; 亲戚,就是当你混得好时,亲情是锦上添花的风景; 当你混得差时,亲情却成了雪上加霜的负担。 心理学家李静在《情感的迷宫》中,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她的一个学生,因为长期困扰于复杂的亲戚关系,感到心力交瘁。 这个学生有一个表弟,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关系亲密无间。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表弟开始频繁向他借钱,每次都有各种理由。 学生虽然心中不悦,但碍于亲情,每次都勉强答应。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表弟竟然用借来的钱去赌博,而且已经欠下巨额债务。 学生愤怒至极,对李静说:“我真是看错人了,亲情在利益面前一文不值。” 但李静却说: “亲情本就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你表弟以前依赖你的时候,是亲人;现在陷入困境,又成了负担,他的行为全因处境不同而变。” 听李静这么说,学生豁然开朗。 他不再纠结于表弟的背叛,开始冷静地处理这件事。 他帮助表弟制定了还款计划,并明确表示这是最后一次帮助。 不出半年,表弟在他的监督下,逐渐还清了债务,两人的关系也恢复了正常。 小说《家》中有句台词: “亲情是最难割舍的,但也是最容易变质的。” 人活到一定岁数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亲情,终将在现实的考验下变了味儿。 甚至让你最失望,伤你最深的,往往是与你血脉相连、关系最亲的人。 无论与谁交往,都别高估亲情,我们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的复杂。 作家张爱玲,这辈子经历过无数次的家庭纷争。 第一次是1943年,她23岁。 当时,她与父亲的关系因为继母的挑拨而恶化,最终离家出走。 第二次是1952年,她32岁。 她与母亲的关系也因为金钱问题而破裂,母女俩形同陌路。 第三次是1972年,她52岁。 这次,她与弟弟的关系也因为遗产分配问题而彻底决裂。 终其一生,她被亲人伤透了心。 但张爱玲却早早就看透了,亲情就是如此复杂,大可不必为之所困。 所以她才会在晚年时说:我不恨任何人,我只恨命运。 她原谅了所有亲人,解脱的却是自己的心。 真正成熟的人,是在看透了亲情的复杂后,内心依然平静。 当我们放下执念,不再纠结的那一刻,才算真正摆脱了亲情的束缚。 作家李敖写完《世态炎凉》后,第一时间拿给好友看。 好友看完后,由衷赞叹:写得真犀利,真透彻。 但紧接着,好友却皱起眉头说,看完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什么?” “你把亲情的面纱揭开了,现实太残酷了,看了当然不舒服。” 李敖听罢,也很感慨地说: “是啊,亲情是不好看,趋炎附势、嫌贫爱富,势利眼、墙头草……总之就是难以捉摸。 但我揭露亲情,是希望大家在了解之后,能有清醒。因为只有清醒了,人才会活得明白。” 不困于亲情,不惑于世故,我们才能在这人情冷暖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