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拓本误导,《圣教序》原稿展出,全卷一字未损,苏轼:真迹无疑! 学行书的朋友一定知道《圣教序》这部作品,它被誉为“王羲之笔法的百科全书”。当年,玄奘法师在翻译完《瑜伽师地论》后,上表请求太宗皇帝为这一经文作序。 李世民欣然应允,亲笔写下了一篇序文。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治又补了一篇记文。 弘福寺僧怀仁和尚为积累功德,也为求官,便带领众弟子集王羲之字,将太宗的序、高宗的记和玄奘翻译的一篇经文先编墨帖再镌刻上石,耗时20多年,最终完成了赫赫有名的《集王羲之圣教序》。 启功写诗评价道:“集书辛苦倍书丹,内学何如外学宽。多智怀仁寻护法,半求王字半求官。” 《圣教序》原碑现藏于西安碑林,可惜已经断裂残损。传世诸多拓本,也都存在字口模糊、缺字少字、漫漶等不足,临摹起来非常不便。 碑刻、拓本先天就存在不足,在摹刻过程中,本来清晰的笔路、细腻的点画变得粗略,而刀劈斧凿的金石气也明显削弱了东晋墨帖的潇洒灵巧。 不过,我们没有必要遗憾于当年用来集字的真迹都已不存,也不必叹惋原碑的毁坏,因为《圣教序》当年的集字原稿保存了下来,且完完整整、毫发未损。 怀仁在宫内集字时,并不能从真迹剪裱,只能双钩填墨,为了保证写碑时尽量忠实于原作,再将钩填本附在碑上。 当碑刻好后,这件手稿便被怀仁带回寺内珍藏。此作递藏有序,先后藏于南唐宫廷、苏轼、佛印、贾似道、王鸿绪等处,乾隆时期进入内府。 清亡后被溥仪带出宫去,辗转流落台湾省,如今就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于近期首次展出,文物编号为K2B000383N000000000PAF。 此作全卷纵32.5厘米、横足有11.36米,共计1900余字,字径大小约2.5厘米,非常适合长期作为日课练习。 卷后苏轼写跋文道:“圣教序者。唐太宗为三藏法师玄奘撰也。高宗临御。以一金钱购王羲之一字。命怀仁汇集成文。藏之天府。其勒石行世者。则怀仁临摹笔也。” 相比于拓本、碑刻,墨迹本的优势除了内容完整外,还有两大优势:其一是细节完整、纤毫毕现,王羲之行书最精妙之处如绞转、牵丝引带、一搨直下、衄挫等,碑拓中非常模糊,但墨迹本里清晰可辨。 其二,此作更适合用来入门,如果没有一定的笔法基础,想透过刀痕看笔痕非常难没,容易被误导。 所以,从墨迹练起,积累一定基础后再学碑刻,既可以避免字里出现俗气和孱弱,又能更容易出帖。 将这部《墨迹圣教序》细细临摹,将每一处蕴含的技巧吃透,也就能直入魏晋,与古人为伍了。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