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解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知一熊 2025-02-02

《道德经·第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章仅一句21字,可谓非常精辟,字字珠玑。但因“反”“弱”、“动”“用”和“有”“无”的释义不同,出现多种不同的解读。本帖给出一种综合性解读。

总而言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高度概括了道的动力学作用和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本然,完整表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事物是矛盾双方的统一体,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前半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概括道的运动机制,其完整解读是“道内部正反粒子的相反对立使道产生内生动力,而正反粒子的相成统一使道保持惯性;正因为道具有内生动力和惯性,可以改变和维持道的运动状态”,其实就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该解读是二层解读的偶合,第一层顺解,解读道的动力学属性,指出道内部的“反”和“弱”是道具有“动”和“用”之因,这里,“反”和“弱”分别指正反粒子的相反对立和相成统一,“动”和“用”分别指道的内生动力和惯性;第二层逆解,解读道对其运动状态的影响,指出道的“动”和“用”是道运动“反”和“弱”之因,此处的“动”指道的发动,即内生动力的施用,“用”指惯性的作用,“反”和“弱”分别指“改变”和“维持”运动状态。

至于运动状态的改变,可能是速度方向和大小的改变,如极值点的速度反向、拐点速度大小由加速减小到减速减小或由加速增大到减速增大等,也可能是曲线运动时位置的返回或周期运动时运动周期的周而复始;综上可见,“反者道之动”之“反”具有“对立”“改变”“返回”三重含义。

后半句“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说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和天地万物的关系,其解读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无形的规律,具有普遍应用,是天地万物之共由,是事物的生成机制”,可当作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应用涵义。

至此,可以看到三点:第一点,后半句是前半句的有力补充,两者一起才能形成对立统一规律的完整表述,可谓缺一不可;第二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不仅是道的运动机制,因其是天地万物之共由,故也是天地万物的运动机制;第三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和更广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具有道的常无常有特性,可谓“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眇之门”(《道德经·第一章》),堪称道的根本规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