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在,是VC行业黄金的换代周期

 攒菁堂 2025-02-02

从VC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2025年应该行业会进一步下行,但是向下的趋势应该会收窄了。IPO的适当有序的恢复,也陆续体现出来。感觉VC行业还会在底部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震荡,出清还会继续。

最近,也有很多来谈论VC行业的论调,除了绘声绘色的吐槽之外,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是,很多都是寄希望于宏观环境改善来解决问题,很少把注意力放在VC自己的问题如何解决上。


这一轮VC的大波动,IPO节奏是问题,但是现有VC模式在一些方面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是更为隐蔽的、更核心的问题。


01 绝大部分VC的结构是只适应投的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定义——平台基金。这个没有一个标准概念,我们这儿讨论的所谓平台基金,主要是合伙人不真在一线找项目的,而是听汇报的这种形态。无论规模很大,还是规模很小,都可以属于这种平台基金。


平台基金,很多时候大家觉得好像吐槽合伙人不在一线,有问题。其实这种打法是有合理性的。应对β机会的捕捉而言,平台基金是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集团军作战。在这种背景下,不需要那么精确,不需要单兵都绝对强,不需要每个项目都是对的,但是着眼于捕捉一个系统机会。


这个系统性机会可能是行业的β,比如之前的新能源、半导体;也可能是一个地域的β,比如聚焦苏州、成都,都有基金做的不错,很多地域色彩很强的国资,能形成很强的能力,和城市发展带来的β也是有很强的关联的;当然,也有可能是聚焦一个通路,比如聚焦清华、上交大、中科院……


也因为很多β的抢占是有窗口期的,因此,快速组织资源,组织年轻人来干好“基础工作”(也就是所谓的mapping、sourcing等等)就变得更比较重要了。如果机会窗口打开,哪个基金平台,组织资源更好,顶层设计更好,老大驾驭能力更强,一般就会成为一个至少二线活跃VC。


投β给团队是留下更多的犯错空间的因为别想着30岁以下的年轻人,能够真正理解创业,能理解创始人,理解人性,理解复杂决策。大家都认为自己理解,或者说用着逻辑推理,认为这个事情是这样的,其实差着十万八千里。告诉你这个樱桃是红色的、小的、甜的,再清晰,不去体悟,不去吃一口,是肯定没感觉的。但是如果一个平台基金,重心是投β,就给了团队更多的犯错机会,给了更多冗余空间哪怕一线团队差一点,都没问题。

  

投β能否驾驭好,就看一个因素就好了。一线团队把项目或者行业研究提交到合伙人那边,是感觉“信息在衰减”,得花功夫解释;还是感觉“信息在增益”,就是说能从合伙人那儿得到更多的自己不知道的信息当然,这个信息不一定是狭隘的就是说行业信息,也可能是对某一个渠道的理解,比如某高校资源关系的深度。


所以从这个角度,很多基金犯错在哪儿呢?


我们看到国内历史上有些基金,如果团队没有“超人”却选择进入一个“偏门”方向,就是比较危险的。还有一种更加典型,就是扎堆进入一个看似有β的方向,但是其实作为一个基金,你的能力结构并不足以把这个方向上最核心的资源把控住比如现在的AI,就有点点这个问题。很多行业的资源是高度集中在最核心的地方的,如果你不在核心资源周边,胜率是很低的。就像TMT当年的投资,圈子高度集中,如果在最核心的圈子周边,就吃肉,第二圈喝喝汤,第三圈基本上赚不到钱。所以有β的地方,不等于你就能捕捉到


02 VC行业真正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VC行业真正的结构性矛盾,是大部分VC的能力只能适应β的投资(可能很多并不能投好,但是只能适应),但是现在市场上出现β机会不够。而绝大部分VC,没有办法去投好α,导致外部波动下,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就很差比如行业稍微波动,IPO节奏变化,就活不下去。


什么样的基金可以投好α?


在国内,此前的经验中,典型的一种精品VC基金,是可以投出很好的业绩的:


1、公司人很少,通常不到10个,甚至就五六个人(满足基金业协会人数要求就行);


2、投资老大(可能不止一个)是个绝对的“高手”、“老鸟”,典型画像是干成过企业、干成过创业、干成过投资,且冲在一线;


3、精力花在募资上的很有限,甚至最好就是背后有个认识十几二十年的大金主,源源不断出资;


4、严格的投资纪律,没有投资KPI,遇到了就投,没有就不投,估值卡得很死;


5、相对聚焦一个方向或一个套路,别乱整活。


至于为啥这种基金能投好,哪怕在现在的局面下,很多风险依然可控,行业内有些经历的人都大概能够明白。能投好α的基金一定不大么,不好说的。无论在中国TMT投资的时代,还是在美国,都有这种精品VC做数十亿美金规模的,大家应该多少都有耳闻。


03 问题解法可现有框架之外  

因此,如果以终为始去看现在中国VC行业的阶段,比如十五年后回过来看,除非极端事件,否则现在会是一个VC行业黄金的换代周期。因为很多老的套路适应不了新的变化了。也就是说,十五年后,中国一定会涌现一批对α捕捉能力很强的机构,可能他们会更像3G Capital,更像flagship,或者更像丹纳赫。但是无论如何,肯定和现在的大有不同。


而现在市场上最大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人,是在过去模式的延长线上思考解法比如募资难了,就想着解决募资问题。退出难了,就想着招人来退出。这个没错,因为只要有很多历史包袱,一定得先解决眼前的问题。但是,这正是新的机会出来的典型样子。正如当年淘宝干掉国美苏宁,站在苏宁的框架里,他怎么优化,怎么解决问题,都注定失败


因此,对于我们这样的从业者而言,我觉得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是在宏观环境外,去思考怎么把自己的微观问题解决好。也就是你凭什么能够抓住α,抓住α的能力机构,一个VC该如何去建立。挺多同行在业务方面,都只想着具体的业务问题,比如投好一个项目,而非一个壁垒、门槛的建设,或者业务模式的问题


比如,现在在业务一线,很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一线基金的,真正有过一些年头投资经历的VP,都觉得自己浮在水面上,无法真正深入产业去。这个是必然的,因为VC的批量投资的业务需求,KPI的考核,以及很多时候VC和创始人的对手盘关系,就决定了这个结果包括现在VC,几乎极少有机构能够容忍1-2年没有产出地深入行业找机会而没有产出的,但是这个又正好是α投到的前提。还有很多很多非常典型的现象,比如大家都用逻辑推导去判断项目、判断信息,而不是用事实的信息来印证(很多时候,需要那么多推理就是因为不在产业里,而很多时候投资人就是因为没办法真正花时间进产业获得信息,才会这样),用逻辑推导去找产业链的机会(大部分VC都这样,同一个时间按照同一个套路做出类似的判断,比如投资产业链哪些“关键点位”,那怎么能够找到真正好的投资机会呢),而大部分机会都在“意料之外”、在“产业深处”。


这些矛盾,都是现在大部分VC业务结构下注定的。如何才能深入产业,一定是需要在底层业务设计上思考的我们经常说,持续找到好项目是结果,能力建设才是原因。再往下深挖,能力建设也是结果,设计什么样的业务,就会有什么样的能力建设的结果比如美国,是有一些这样成功的实践的,他们变得不那么像一个财务VC。这条路过去,在国内,是异常艰辛的路,但是是有希望的。


美国的一些VC,从能力体系建设来看,是领先国内一代以上的比如孵化型VC投资、控股型投资、产业链持续收购……并不能简单理解这就是CVC的天下,而要从背后能力如何形成,如何长出来的问题思考。这些命题背后,藏着中国VC迭代升级的答案,有些思路可以在中国化的实践中会带来价值



图片


全球母基金协会正式开启“2024全球最佳投资机构榜单”评选。将于2025年5月8日在阿联酋举办的首届中阿投资峰会上,重磅发布该榜单的直投基金奖项。

图片

欢迎有意参与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申报。



图片

今天,全球母基金组团去瑞士,第三届达沃斯全球母基金峰会圆满落幕

图片

首届中阿投资峰会即将盛大启幕

图片

2024全球最佳母基金机构及相关榜单隆重揭晓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