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发生源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长期共同作用,可以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通常是由于胰腺不能分泌胰岛素供人体所利用导致的,为绝对不足,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但2型糖尿病却往往是由于身体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所致,为相对不足,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各项预防措施来降低其发生风险、甚至杜绝其发生的。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老百姓都觉得糖尿病这种“富贵病”离自己很远。然而据调查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仅有三分之一的人群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大部分人都是因为糖尿病并发了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足部等疾病才就诊,错过了最早期治疗的时机。甚至还存在不少突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被送入急诊的患者。 糖尿病本身虽然不会直接夺命,但它却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并发症最多的疾病之一,高达100多种,可引起残疾甚至危及生命。而或许是深受“民以食为天”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后,居民们的膳食结构中脂肪、糖的摄入量显著增加。但在享受口腹之欲的同时,却也给身体带来了许多“甜蜜的烦恼”,目前糖尿病确诊人数已高达1.8亿人。 面对复杂的糖尿病发病机制,贾伟平曾也陷入迷茫,但她却深知她必须要研究一套更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筛查、诊断和防治的方案,而不是盲目的照搬国外那一套。长期以来,国内糖尿病的治疗方案都基于国外的经验,可由于人种的不同,对于糖尿病的易感基因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欧美“糖友”以空腹血糖升高为主,而我国“糖友”则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贾伟平发现这一点时,清醒的认识到必须要研究出中国人糖尿病的遗传发病特点,才能创建出一套适用于国人自己的早期糖尿病预警技术。 于是,一直在糖尿病人打交道的贾伟平开始了一次次创新研究,不仅首次提出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即当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数值≥6.5时,可诊断为糖尿病;还牵头制定了腹部肥胖诊断的新标准,男性腰围超过90cm,女性腰围超过85,即可诊断为腹型肥胖,而腹部肥胖可致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3-4倍。 并且贾伟平还首次提出了血糖波动的危害,通过主持大规模的动态血糖仪变化研究,揭示了糖尿病、糖前期、以及正常人的血糖波动区别,建立了关于动态血糖仪检测(CGM)的正常参考值。 贾伟平诊疗过无数位糖尿病患者,其中有一位病人让她非常深刻。这个病人叫孙宇,是一个十分消瘦的老头。他已经被糖尿病逼得走投无路,为了控制血糖,尝试过不吃主食、不吃肉类,甚至增加药量,可没想到却让血糖变得更加不稳定,时而高得惊人,时而低得让他几乎昏迷。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孙宇几经辗转找到了贾伟平,一把鼻涕一把泪求医生救救他。 贾伟平看了看他病历,这才得知原来孙伟已经有十年的糖尿病史了,年轻时是一名销售,为了应酬经常抽烟喝酒,这才患上了糖尿病。而他此次的检查结果也依然不容乐观,空腹血糖高达15.6mmol/L,糖化血红蛋白9.8%,甚至连肌酐也出现了问题,达到230umol/L,尿蛋白(3+),很可能已经发展到糖尿病肾病阶段了。 贾伟平看到这里心中已经大致了解孙伟的大概病情,重新给他制定了降糖方案,并叮嘱道:“你这种情况的病人其实我也治疗过很多,之后一定要合理饮食,正常摄入主食、肉、蛋、奶等食物,以维持正常的糖代谢功能。同时你还要根据我的这个治疗方案去做,如果能够坚持,三个月内将血糖降到正常值肯定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孙伟听完后心中其实是有些犯嘀咕的,觉得这个医生可真会吹牛,哪怕是名声在外的专家,敢说这话未免还是有些过于夸大了。但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孙伟还是按照贾伟平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的血糖。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坚持三个月后,孙伟还真感到自己身体轻松多了,头晕的次数少了,精气神也更足了,去医院复查时血糖稳定在了4.6mmol/L。 孙伟连忙带了一面锦旗过来感谢贾伟平,一时之间,全国各地的糖尿病患者都想找到贾伟平医生看病,许多人千里迢迢的赶来却没挂上号。这是贾伟平不愿看到的,于是在一次采访时,当一记者向她询问“贾院士有没有什么降糖小妙招,到底该如何才能实现精准控糖”时,她不假思索的就做出了回答。 贾伟平面带笑意,缓缓说道:“我注意到很多患者在患上糖尿病后,都觉得控糖就是每天按时吃药、坚持运动和控制饮食就好了。但其实并非如此,还有这三件事也非常重要!只要注意这3件事,血糖高就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任何负面作用,而且简单易行,坚持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第一:重视血糖波动。首先,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并学会动态管理血糖水平。很多人觉得只重视空腹血糖,但这其实是不够的,还需关注餐后血糖和血糖波动。血糖波动过大往往比单纯的高血糖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使用动态血糖仪(CGM)或定期测量血糖,可以全面了解血糖的变化趋势,避免盲目、追求快速降血糖可能带来的风险。此外,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通过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来检测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贾伟平建议,每天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短期使用动态血糖仪来观察全天血糖波动,从而更科学地管理血糖。 第二:注意心理状态和生活作息。临床上许多糖尿病患者存在因为长期熬夜、生活作息不规律,或者承受过大的精神压力,对自身病情的过度恐慌担忧,而导致体内应激激素分泌增加,最终引起血糖异常波动。 贾伟平特别强调了规律作息和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性。糖尿病患者应每天保持7到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工作和休息要有规律,避免昼夜颠倒。此外,贾伟平还建议通过多运动、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或者培养兴趣爱好来减轻心理压力。一个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助于血糖控制,也能提升生活质量。 第三:避免一味的节食。相信不少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都采取过极端的节食方法,例如不吃精米白面等主食,或盲目采用高蛋白的饮食方式。然而,这种方式不仅难以长期坚持,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增加代谢负担。控糖需要综合管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不应只关注控制热量,而是需要保证膳食均衡,生活上学会与糖共存。 在贾伟平看来,主食应控制在每餐50到70克,建议选择全谷物或低GI(升糖指数)食品,如糙米、燕麦、杂粮饭等。同时每天还要摄入适量优质蛋白质,如鱼肉、鸡蛋、豆制品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西兰花、菠菜。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才能更好的帮助维持血糖的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