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就是中医里的药方,它是根据治疗方法,把几种药合理地搭配在一起,用来治病救人的。比如说,一个人生病了,我们不会只用一种药,而是会把几种药搭配在一起,让它们相互配合,效果更好。这就像做菜一样,有主料、配料、调味料,搭配得当,才能做出一道美味的佳肴。 古代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虽然只记载了13个药方,但它已经讲清楚了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比如怎么配药、药物怎么搭配才有效、服药要注意什么等等。这就相当于给后来的中医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后来,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里发现了一本古书,叫《五十二病方》,这是现存最早的方剂书,里面有283个药方,还记载了汤剂、丸剂、散剂等不同的药物形式。到了汉代,《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中药的书,其中已经提到了选择药物剂型的方法。 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写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分别收录了113个和262个药方。这些方子经过精心搭配,用药精准,剂量讲究,治疗效果特别好,因此被后人尊称为“经方”,一直沿用到今天。他的书里不仅有汤剂、丸剂、散剂,还有栓剂、软膏剂、酒剂、醋剂、洗剂、熏蒸剂等各种药物形式,几乎涵盖了除了注射剂之外的所有传统剂型。 晋代的葛洪在《肘后方》里首次提出了成品药的概念,也就是说,他认为药应该提前加工成固定的剂型,存起来,以备急用。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的成药,比如感冒药、止咳糖浆等,都是提前配好的。 到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收录了5300个药方,王焘的《外台秘要》更是收录了6000多个药方。到了宋代,政府开始组织编写医学书籍,比如《太平圣惠方》,里面竟然有16834个药方,《圣济总录》更是收录了2万多个方子!宋代的《和剂局方》是中国第一本由朝廷颁布的成药典,也就是说,国家开始制定标准的药方,供医生和药房参考。 到了金元时期,中医出现了四位代表性的大师:
这些大师的出现,让中医方剂学变得更加丰富,开始有人主张根据具体病情来开新方,而不仅仅是沿用古方。到了明代,朱组织编写的《普济方》收录了61739个药方,成为有史以来收录药方最多的书。 清代,研究方剂的书籍更多,比如汪昂的《医方集解》、吴仪洛的《成方切用》等,不仅总结了古方,还对它们的用法进行了详细分析。为了方便医生和学生记忆,还出现了很多方剂口诀,比如汪昂的《汤头歌诀》,就像我们今天学英语用的记忆口诀一样,帮助大家快速记住药方的配伍规则。 清代后期,温病学派崛起,比如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等人,他们专门研究治疗温热病的药方,创立了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到了近代,西医传入中国,一些中医开始研究如何把中西医结合,比如张锡纯写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他提出了一些新的配方思路,对后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产生了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古代医书和民间验方进行了整理,还鼓励中西医结合,开发新药,使中医方剂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在中医里,一个方剂就像一个团队,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把病治好。古人把药物的搭配比作封建社会的官职,叫做**“君臣佐使”**(现在也有人称之为“主辅佐引”)。
中医发展几千年,方剂学也经历了不断的总结和创新,从最早的《五十二病方》到后来的《伤寒论》《千金要方》《普济方》,再到今天的中西医结合,方剂学一直在不断进步。“君臣佐使”是方剂配伍的基本原则,每种药在方子里都有特定的作用,搭配合理,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治疗效果。希望大家以后看到中医方子时,能更容易理解它们的奥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