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年高血压停药反弹,张仲景经方如何14天稳定降压破解难题

 允峯 2025-02-02 发布于北京

作者:汉传中医弟子 关霖杨 医师

如今,高血压患者数量日益增多且呈年轻化趋势,这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现实问题。中医在调治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优势,尽早采用中医中药进行干预,往往能有效改善病情。

本文将通过一则具体医案,为大家展示经方辨治高血压的独特思路。

1.病情概要:四年"药不能停"的无奈


【规范病历】

某患,男,35岁

初诊:24.12.07

主诉高血压4年。

病史患者4年前体检查出血压偏高,偶有头晕,医生建议服用降压药治疗,起初每日服氨氯地平1片,后因降压效果不显著,合用替米沙坦,服药则血压正常,停药则血压升高,规律服用降压药后很少出现头晕

刻诊晨起血压约140/100mmHg,自述服药后可降至正常范围,易汗出,口干涩无味,腰痛,大便稀,唇略紫黯,余无明显异常。

舌象舌淡红,有齿痕,苔白粟。

脉象:脉缓,寸浮,关尺沉略散。

病史速览
▶ 4年前体检发现高血压
▶ 先后联用氨氯地平+替米沙坦控制
▶ 规律服药血压平稳,但存在三大矛盾:
✓ 停药易反弹 ➜ 药物依赖焦虑
✓ 晨起高压顽固 ➜ 晨峰140/100mmHg
✓ 伴随症状不典型 ➜ 汗多/口干/腰痛/便溏

2.病机分析:藏在舌脉里的隐藏密码


患者前来就诊时,仅提及高血压相关情况,近4年一直规律服降压药,晨起血压偏高,服药后头晕症状少见。
经脉诊问诊得知,患者还有“口干、易出、大便稀”等症状,因平时不太在意,未主动提及。患者因工作原因,时有腰痛,但程度不重。

这些症状表现较为简单,即便结合舌脉,也难以运用 “套方证” (套用方证条文主治经验寻求对治方)这一基础方法,找到与之适配的典型方证。

因此,深入地剖析病机,把握细节重点,就显得极为关键。实际上,舌象与脉象体征中的细微之处,往往隐匿着关键线索。

患者舌质淡红,苔白粟而不厚,再结合症状,尚没有明显的寒热偏向,只能说有些许的气滞征象。舌有齿痕,但无其他典型水饮表现,也只能说有水饮的病理产物存在,程度也不重。
患者自幼即唇色紫黯,提示有“血瘀”及循环障碍的可能,但尚无其他表现佐证。
汉传经方十六纲辨治要诀讲座│文字版(1)
汉传经方十六纲辨治要诀讲座│文字版(2)
从汉传经方十六纲辨治要诀而言,此案没有典型的寒热表现,也无明显的表里证偏向,病理产物指征也不充分,则重点不在寒热、表里、病本的分析。
其脉寸浮、关尺沉,恰与《伤寒论》桂枝汤证"阳浮而阴弱"的脉象遥相呼应。
桂枝汤证在汉传经方的框架中,有两种方正应用:一是外感的太阳中风证,二是内伤的营卫不和证
这是因为,桂枝汤温(桂姜)凉(芍)药并用,即可解表散寒兼清热而治外感,又可沟通营卫解失和而调内伤。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愈。宜桂枝汤。(千金本·太阳病用桂枝汤法)

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故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千金本·太阳病用桂枝汤法)

很明显,本案并非外感证,而在于自身的营卫不和寒热平而不调,兼有上盛下虚
机体气血尚未受损、阳气尚未失和,因此没有出现明显寒热表现,而是某种病因引起经脉(神经-循环协调不利、营卫交接失和、机体上下的津血分布失衡
下焦通行受阻,津血下达不利而“下虚”,又聚于上焦、内容量增大而“上盛”,出现“高血压”的指标和“阳浮阴弱的脉象
机体为调整这种不调,便通过外周循环代偿,营卫较平时稍有“失常”,易汗出即是营卫代偿缓解“血压升高”的一环。
因此,本案的重点在于“虚实、上下”的分析,打破营卫失衡、上下不调这个环节的“”,才能解决“高血压”这个指标的“”。
六纲属厥阴病,营卫不和、上实下虚证。
五证:寒热温凉平而不和。
四本:气滞、水饮、血瘀,均较轻。
三势:体势可,病势缓,药势均衡。

:阴阳平而不和,寒热近乎均等。或有寒热,或无寒热。其病或隐或显,时或不时而发……此当责气血饮食格拒其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也。法当护其阳,决其邪,病乃治。此当属厥阴病也。(《经方法钥》)

3.方药分析:桂枝汤的跨界逆袭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西药的作用。

患者所服用的氨氯地平具体患者不详,CCB类降压药)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起到扩张动脉的作用。替米沙坦(ARB类降压药)则是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寡肽类激素),起到扩张血管而降压的作用。

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两种降压药合用,也都是作用在“血脉”,活血通脉解痉而“降压”,确实能解决高血压的“”,客观疗效是有的。但对我们分析出的整体病机是照顾不周的,还不能较好的解决津液输布失调、营卫不和的“”,因此停药则反复。

故而,选桂枝汤主方,针对其营卫不和的核心,调整津液营卫输布,发越降逆、治“上实”。

在此基础上,我加苍术以“利腰脐间血”而通中下焦,兼顾利水,再加杜仲补下焦“肾气”不足,一同调下焦、缓腰痛,治“下虚”。

四象解析法
君药:桂枝
臣药生姜、苍术、杜仲
佐药:甘草、大枣

使药:赤芍

初诊处方
桂枝45g 生姜45g 甘草30g 大枣50g
赤芍30g 苍术30g 杜仲30g

10剂,每日1剂,日3服,代煎180毫升/袋。

医嘱:每日晨起监测血压,初服中药时不必停用西药,如晨起血压开始下降或降至120/90mmHg时则停用西药,再连续观察未来几日晨起血压指标,如持续稳定则仅服中药;如连续几日血压上升则续服西药。

▶ 组方思维导图

▶ 现代药理点睛

桂枝、生姜、赤芍:扩血管、解痉挛+改善微循环 → 核心降压

赤芍、杜仲、苍术:改善腹内血流量 → 协同降压,缓解腰痛

术、、草、枣:调节水盐平衡+改善肠道功能 → 协同降压、兼顾解决便溏

4.复诊反馈疗效追踪:


复诊:24.12.22

刻诊:近约一周每日测晨起血压均在110-120/90mmHg左右,未服西药,腰痛、口干均减轻,近几日失眠。

舌象:舌淡红,微齿痕,苔白粟。唇紫黯。

脉象:寸浮,关尺沉缓。

▶ 疗效对比表
指标12.0712.22变化幅度
晨起血压140/100110/90↓30/10
口干/腰痛明显感知轻微感知
舌象齿痕明显微见齿痕湿减气复

复诊处方:前方去苍术、杜仲,加羌活、土茯苓续服10剂。

我的习惯是开药能少不多,已见成效,故去药。加羌活增强通经升清之力,加土茯苓则为巩固利湿降浊,构建"清阳上升,浊阴自降"的新稳态。

2025年1月9日,家属反馈患者至今血压一直稳定,未服西药,不再想喝中药,遂顺从患者意愿,嘱停药观察。

5.延伸思考:高血压≠肝阳上亢的临床启示


近现代中医的习惯性认知多将高血压归于“肝阳上亢”的证型,这很容易造成思维局限导致机械化的病症归因,出现"见高血压则必用天麻钩藤"的辨治定式
我们既要准确,又要灵活,核心则要抓住病机的重点,打破核心环节,才能换取较高的有效率。
启示

生理失和型高血压:当出现如“上盛下虚、营卫失和”的生理病理的特征时,调和法>镇压法。

经方现代应用:桂枝汤通过调节整体循环而非单纯降压,实现"治人"而非"治病"。

病机重点是关键:高血压只是结果,但引起血压的原因(或高血压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找到并打破病机的重点环节,才是治疗的王道。

暂时停药≠治愈:患者暂时的恢复不代表不会复发,习性等病因不除,未来仍有可能反复。建立长期调护意识,保证"血气自和"的内稳态,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结语
一例医案,三重启示:
于患者,是摆脱药物依赖的可能;
于医者,是"方证相应"的再次印证;
于中医,是古方今用的时代价值。
您身边是否有类似案例?欢迎留言探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