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汉传中医弟子 关霖杨 医师 本文将通过一则具体医案,为大家展示经方辨治高血压的独特思路。 1.病情概要:四年"药不能停"的无奈 【规范病历】 某患,男,35岁 初诊:24.12.07 主诉:高血压4年。 病史:患者4年前体检查出血压偏高,偶有头晕,医生建议服用降压药治疗,起初每日服氨氯地平1片,后因降压效果不显著,合用替米沙坦,服药则血压正常,停药则血压升高,规律服用降压药后很少出现头晕。 刻诊:晨起血压约140/100mmHg,自述服药后可降至正常范围,易汗出,口干涩无味,腰痛,大便稀,唇略紫黯,余无明显异常。 舌象:舌淡红,有齿痕,苔白粟。 2.病机分析:藏在舌脉里的隐藏密码 这些症状表现较为简单,即便结合舌脉,也难以运用 “套方证” (套用方证条文主治经验寻求对治方)这一基础方法,找到与之适配的典型方证。 因此,深入地剖析病机,把握细节重点,就显得极为关键。实际上,舌象与脉象体征中的细微之处,往往隐匿着关键线索。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愈。宜桂枝汤。(千金本·太阳病用桂枝汤法) 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故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千金本·太阳病用桂枝汤法) 注:阴阳平而不和,寒热近乎均等。或有寒热,或无寒热。其病或隐或显,时或不时而发……此当责气血饮食格拒其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也。法当护其阳,决其邪,病乃治。此当属厥阴病也。(《经方法钥》) 3.方药分析:桂枝汤的跨界逆袭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西药的作用。 患者所服用的氨氯地平(具体患者不详,CCB类降压药)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起到扩张动脉的作用。替米沙坦(ARB类降压药)则是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寡肽类激素),起到扩张血管而降压的作用。 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两种降压药合用,也都是作用在“血脉”,活血通脉解痉而“降压”,确实能解决高血压的“标”,客观疗效是有的。但对我们分析出的整体病机是照顾不周的,还不能较好的解决津液输布失调、营卫不和的“本”,因此停药则反复。 故而,选桂枝汤主方,针对其营卫不和的核心,调整津液营卫输布,发越降逆、治“上实”。 在此基础上,我加苍术以“利腰脐间血”而通中下焦,兼顾利水,再加杜仲补下焦“肾气”不足,一同调下焦、缓腰痛,治“下虚”。 使药:赤芍 10剂,每日1剂,日3服,代煎180毫升/袋。 医嘱:每日晨起监测血压,初服中药时不必停用西药,如晨起血压开始下降或降至120/90mmHg时则停用西药,再连续观察未来几日晨起血压指标,如持续稳定则仅服中药;如连续几日血压上升则续服西药。 ▶ 组方思维导图 ▶ 现代药理点睛 桂枝、生姜、赤芍:扩血管、解痉挛+改善微循环 → 核心降压 赤芍、杜仲、苍术:改善腹内血流量 → 协同降压,缓解腰痛 术、姜、草、枣:调节水盐平衡+改善肠道功能 → 协同降压、兼顾解决便溏 4.复诊反馈疗效追踪: 复诊:24.12.22 刻诊:近约一周每日测晨起血压均在110-120/90mmHg左右,未服西药,腰痛、口干均减轻,近几日失眠。 舌象:舌淡红,微齿痕,苔白粟。唇紫黯。 脉象:寸浮,关尺沉缓。
复诊处方:前方去苍术、杜仲,加羌活、土茯苓续服10剂。 我的习惯是开药能少不多,已见成效,故去药。加羌活增强通经升清之力,加土茯苓则为巩固利湿降浊,构建"清阳上升,浊阴自降"的新稳态。 5.延伸思考:高血压≠肝阳上亢的临床启示 ①生理失和型高血压:当出现如“上盛下虚、营卫失和”的生理病理的特征时,调和法>镇压法。 ②经方现代应用:桂枝汤通过调节整体循环而非单纯降压,实现"治人"而非"治病"。 ③病机重点是关键:高血压只是结果,但引起高血压的原因(或高血压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找到并打破病机的重点环节,才是治疗的王道。 ④暂时停药≠治愈:患者暂时的恢复不代表不会复发,习性等病因不除,未来仍有可能反复。建立长期调护意识,保证"血气自和"的内稳态,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