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腹满寒疝宿食病之辩证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qū]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趺阳脉就是脾胃脉,候脾候胃的,微者是虚,弦者是寒实,弦脉一般和紧脉差不多,主寒又主实,是寒实。 胃既虚,寒又盛,所以法当腹满,我们讲《伤寒论》太阴篇的腹满而痛,这是虚满,是虚满有寒。假如要是不满,可是胃是虚的,那么就算寒不在胃里,也必从下往上攻,所以大便难。 两胠疼痛,两胠就是两胁,道理是一样的,因为胃虚啊,我们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寒在下乘着胃虚就往上了,往上攻,所以两胠疼痛,那么这气往上攻,不往下去,所以大便难,这是寒从下上乘的一种现象。 「当以温药服之」,这温药服之是双关的,上面那段「法当腹满」当然也要用温药了,那么「便难,两胠疼痛」这个病也要用温药了。 这一段它分为两解,一个是趺阳脉微弦,微者胃虚,弦者寒盛,胃虚又有寒,依法当腹满,不过这是虚满。「不满者必便难」,如果不满,胃虽然虚,可是寒当时没在胃里头,那么当时就不满,光虚而已。 可是他不只胃虚,下面还有寒,一定有寒,不然脉不会弦的,这下面的寒也必乘虚而上攻,所以「大便难,两胠疼痛」,道理就是由于胃虚,寒从下上。 这两种情形,无论是胃虚而满,或者是大便难、两胠疼痛、寒从下上这种情形,都应该用温药来治疗。 那么该用什么温药呢?他在这没有具体讲,这是原则上的说明。当然腹满不只是上面讲的都是虚寒,事实上它有虚、有实、有热、有寒,不是都一样的,所以底下对腹满有所发挥。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有实有虚,实满里头有东西,按着有抵抗,大力按,有拒按、有疼痛,就是胃家实那种满,一按就疼;如果胀满,按之不痛,表示里面没有东西,所以也就不疼,因此不痛者为虚。 假设里头实的很,你碰不得,一按他就疼,这为实,实者可下,虚者不可下也。舌苔黄这是里实的一个症候,我们临床上常看舌苔,腹胀满又拒按,舌苔再黄,肯定是里头热实,那么没下的时候舌苔是黄的,下之后,病实解了,腹满也除了,那么这舌苔黄也自然解了。 这一节主要是说腹满有实有虚,怎么个辨证呢?这里提一个方面,腹胀满,按之疼,这是实,能按者这是虚;如果实,大概舌苔黄的多,那么你下之后,里实好了,苔黄为之去。 那么他没说虚怎么治,不过上面说了,只要是虚胀虚满就要用温药服之,底下又有这么一段。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以温药。 上面说的是腹满虚实的辨证方式,这个说的是只有虚寒的情形。虽然腹满,但他不是一直都这么满,有时候他会稍微好一些,可是过一会儿他又会再满起来,那么像这种有时会减轻的腹满呢,这是属于寒,言外呢,要是不减,就是属热,不属于寒。 这个腹满,有时候这个寒也去,他就不满了,可是病还是没好,那仍然是有寒的啊,只不过是寒减一点,胀消一点;有时候寒加重,满也加重,但是他满了,和以前没什么大差别,所以腹满时减,那么这一类大概都属于寒,寒当然要用温药来治疗。 这个实与热,虚与寒这个东西啊,有的时候在里边的病是不可分的,虚则生寒,实则生热,如果这个胃没有虚,它不会寒的,总是胃气虚衰,它才寒,寒才乘之。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这个躁啊,应该是燥,干燥的燥,不是烦躁的躁,就是口干而渴的意思。胸应为腹,这里在《医宗金鉴》说的是对的,说这两个字是传抄有误。 这个「病者痿黄」,是说这人枯萎瘦弱又黄,面无血色,是指这个人很虚弱。燥而不渴,口干但是不渴,口干且渴是阳明病,属于热实;燥而不渴,是寒实。 咱们讲太阴病,下利不渴者,属太阴,什么道理,以其脏有寒故也,里面有寒,所以它不渴,那为什么燥呢?它是津液不生,这个寒充斥于胃,谷不化,气不生,所以口也干的很,就是缺阴少液的这种干,但是有寒的关系,所以他不渴,所以说是寒实之象。 那么燥而渴者呢,这是一个热实之像,那么这个燥而不渴是寒实之像。 人这样的瘦弱,他的中气也是虚不得了啊,出现口燥,都波及到津液方面了。 「腹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我们由燥而不渴就知道里头有寒实,可是寒实又保持不了,胃肠失去收涩的能力,而利下不止,这是虚脱的象征;胃虚寒实,而不能收涩,这是胃气衰败虚脱之候,所以主死。 这也是说这个腹满、实满,有寒实,也有热实,热实姑且不论,在伤寒论讲的很多了,用承气汤。 如果里头有寒实,也可以攻,后头就有拿温药攻之的条文,就是温下的法子。他这个寒实如果不下利不止,表示胃气已经衰败了,机能沉衰不能收涩了,这个不经下了,所以非死不可,而且呈虚脱的一种形象。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上面讲的两胁下痛,与小柴胡汤少阳证很相似。这个呢,他说这个也是脉弦,脉弦不一定尽主寒了,这里说的是少阳病。 寸口脉弦,所以他胁下拘急而痛,胸胁苦满而疼痛,这是小柴胡汤证,这是说邪已传入少阳。 但是其人啬啬恶寒也,这个啬啬恶寒是表未解,这就是太阳少阳并病,那他搁这一段是干什么呢?这是古人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说这个里面的寒也是从外来的,它说从外来是由表传半表半里,它也能传里,是这个意思,所以他搁这么一段,这后面会说的越来越清楚来。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中寒家,就是指中于风寒的意思了。喜欠,就是打哈欠,这个各个注家的意思是多样的,这个初感寒的时候,在皮肤能够使九窍不通,不光喜欠,同时也喜嚏,这个在金匮要略头一章就有,我那时候没讲,他说这个风寒客于皮毛的时候,没达到里面,能够使九窍壅塞而不通,所以喜欠善嚏,就是这么发生的,事实上就是实而在表嘛。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这一节是解释,寒怎么跑到里头去了呢?这个中寒的人啊,由于其人里虚,那么这个寒趁里虚而侵入于里了,这个人之所以下利就由于里虚造成的。 那么这个时候寒离开表了,他就不再打喷嚏,言外也不能打呵欠,故欲嚏不能。那么这个寒已经在里,所以「此人肚中寒」,这个寒在肚子里头,就是不在表,所以他想打喷嚏也打不出来了。 那么这几节啊,就是说寒之中人,也是由表及内,经过半表半里再到里。因为其人里虚,所以这个寒邪啊直入于里,而为下利,这就是肚中有寒了,这个时候就不能打喷嚏,这都是原则上的东西,做个参考。 这个是古人对疾病的看法,那么对寒疝的看法,这是成问题的,那个我们讲到后面再说。 但是中医辨证是这样的,中医认为这是寒,是根据辨证来的,用药也是用大温性药来治疗,那么这个为什么能治疗呢?能有效呢?后头讲到那的时候我们再讲。事实上这一章啊很好,也很要紧,因为内容多,所以今天大概也讲不完。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也。 他反复的讲,这里头有沉寒客冷的人,他就绕脐痛,所以寒与热都能使人痛,尤其是寒,在肠胃里刺激肠胃,他准疼的。也由于里头有风冷,不能消谷,谷气不行,所以人瘦。 人身上这个肥瘦啊,这就关系到这个西医说的水分,一百斤的体重里头水分占的比例相当的大,这个水分哪来的,就由胃供给的,这就是中医说的津液,也叫津气。那么胃不能够化谷生津,所以人要瘦的,他这个「夫瘦人绕脐痛」是有道理的,把几句搁到一起理解就好了。 这是由于里面有沉寒客冷,不能消化水谷,谷气不行,所以瘦人他要绕脐痛,这个肯定是有寒。那么这样的只能用温药了,可是这个大夫不知而反下之,「其气必冲」啊。如果虚其胃,胃的功能更是为之沉衰,那么这个寒哪更是往上冲,所以其气必冲。 「不冲者」,虽然下后胃虚了,但没诱发到冲气这个阶段,心下也一定痞坚,就是痞硬了,这就是人参证。 他胃虚了,客邪之气往这里聚,他可能造成气冲,可是他没造成这冲气,那么即使不造成气冲啊,他必定心下痞硬,这个就是人参证。 咱们讲那个甘草泻心啊、半夏泻心啊,你们回去看看这个伤寒论里头,讲这个心下痞硬讲的很好,那都是人参证;心下痞硬,就是胃虚,一泻下,造成胃虚,里头没东西了,那么这些客气、水气,全往胃这里头来,所以胃这个地方反倒痞而硬,所以这是虚的样子。底下是出治疗了,以上反反复复的是在辨证上议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