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胜禅寺位于泾县水西,始建于隋唐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素有“皖南第一古刹”之美誉,亦然临济宗“黄檗祖师道场”,与香港宝莲寺、日本宝积寺一脉相承渊源流长。
寺院距城区约1.5公里,仅一江之隔。水西一带风光旖旎,峰峦起伏,叠嶂连绵,美丽如画,乃著名的 “泾川八景” 之首。 据载唐宣宗李忱未继位前,一度在此出家隐居,留下 “大殿连云接赏溪,钟声还与鼓声齐。长安若问江南事,报道风光在水西”之名句。唐朝诗人李白、杜牧等无数文化大家亦曾在此写下千古传诵的不朽佳篇。 如今新建的大雄宝殿、水西书院等新建筑让水西再放异彩,让黄檗宗风一代代延续下去。走进水西寺,欣赏大观塔、小观塔、钟楼、大雄宝殿、天王殿、黄檗禅师塔等建筑,仿佛自己每走一步都有历史的遗迹,深深感受大“千年古寺”文化的厚重。2024年8月《宝胜禅寺碑刻辑录》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收入整理了从宋代至民国时期一百多方寺院碑刻,有建寺功德碑、佛号碑、建塔功德碑等。这些碑刻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对宋代以降至民国皖南泾县一带的社会、家庭、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有极大的参考意义。同时,对于研究宝胜禅寺的历史来说,这些碑刻也极具史料价值。宗行法师2022年于水西书院撰序言:“由于东汉楚王刘英的到来,泾县成为安徽最早有佛法传播的地区。四百年后,在水西山麓的五棵松下初立五松院,这是宝胜禅寺之前身,是为开山。前瞰青弋江,后靠白云山,宝胜禅寺已经在青弋江畔屹立千年之久。唐大中年间,黄檗希运禅师来到水西山,上承马祖遗风,下启临济法脉,水西山成为禅宗祖庭之所在。北宋末期大观年间至南宋初期,宝胜禅寺和崇庆寺先后建了大观塔和绍兴塔。水西佛教初具规模,高僧大德、名人雅士纷至沓来。如清代赵宝仁于《重建宝胜禅寺碑记》中所言:“在儒则李青莲、杜樊川、蒋颖叔与魏裴两丞相、袁吕两中丞,后先辉映。其在释,则唐黄檗、宋楚元、明大头陀,衣钵延久。抑且本邑名公,掇巍科、魁高第,不少出自水西间。此则宝胜寺之大概也。”“在释”之高僧成就其为禅宗祖师道场,“出自水西间”之“本邑名公”多曾受惠于明代依寺而建的水西书院,成就了明代正嘉之际位列天下四大书院之一的心学重镇。宝胜禅寺不仅是佛教道场,历代纪事吟咏见于碑刻者蔚为大观,仅大观塔上现存宋代碑刻就有一百多方。2008年整理出版《宝胜禅寺大观塔碑拓辑》,2020年在寺院建设过程中又发现多块明清老碑,因此又想对寺院碑刻做全面调查整理。经过两年努力,新增整理可辨识碑刻50余方,使碑刻总数达到150多方。从内容上看,这些碑刻涉及佛像碑、佛号碑、纪事碑、功德碑和楹联等多个方面,从时间上看,上至北宋下逮民国跨度近千年,其中年代确切可考的碑刻最早见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距今已有914年。这些碑刻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据此我们可以基本了解宝胜禅寺千余年的发展轨迹,探寻此地佛教兴盛千年的内在力量,还能了解各朝各代社会发展和民风演变之大略。岁月打磨风雨侵蚀,许多碑刻漫漶不堪,痛惜之余,宝胜禅寺常住决定将此一百五十多方碑刻拓片辑集成书-《宝胜禅寺碑刻辑录》,以期为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略尽绵力。宝胜禅寺最初叫“五松院”,1994年自德法师从九华山来到宝胜寺,和当地广大居士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将大雄宝殿、钟楼、东西厢房修复,另新建了地藏殿、开山祖师黄檗禅师塔。2002年4月新任住持宗行法师又在泾县及周边信众的支持下尽己之力筚路蓝缕复了老庙的主体建筑,还有讲堂阅览室居士楼禅堂等等。寺庙依山傍水,两边的规模规划,前后建设,寺庙有一处藏在山谷之中的水西书院,真是在潺潺溪流之间的一块好地方。这让我想起了在韩国的智异山华严寺,我们住的房子,就是可以听着溪水流响睡醒的。水西书院办学宗旨是:“汲释道儒精华,建世出世事业。习闻思修诸慧,种圣贤佛菩提。”水西书院阅览室的宣传牌上,写着元末明初名僧、宝胜禅寺住持宗泐和尚的一首诗《暮过赏溪》:宗行法师最喜欢“小舟沙际闲”这句,古代从县城到水西要坐船,这是宗泐和尚描述的水西,他的诗被誉为“博远古雅,当代宏秀之宗”,明太祖赞赏其博学通儒呼为“泐秀才”,洪武初年宗泐和尚来此住持。据资料记载,1376年春明太祖命“育发以官之”,宗泐和尚表示不愿为官希终老释门。明太祖从之御制《免官说》以赐,后同杭州演福教寺住持、天台宗高僧如玘注释《心经》《金刚经》《楞伽经》等颁行全国。“一灯黄檗唐朝寺,千古青莲学士诗”。青弋江的江水在庙门前流过,北宋和南宋的两座古塔守护着寺庙,庙里大殿遗留着唐代的地基莲花石基,大殿建筑是明朝所建,殿内石柱上雕刻着明清高僧大德们撰联。元代的钟鼓楼,明代老狮子,还有数百年的古槠树,仿佛也在诉说着,这位年轻法师的成长经历故事。箇中有佳处,行脚恨不早。宗行法师2002从九华山来到泾县,23年来成就如是道场,奉献韶华复原黄檗希运祖师道场。唐代黄檗希运禅师来此住持讲经论道,创一代宗风被尊称为“开山祖师”。沧海桑田几番兴废,如今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宗行法师尽己之力筚路蓝缕,恢复老庙主体建筑,还有讲堂阅览室居士楼禅堂等等。寺庙依山傍水一个丛林道场的庙堂气,山门依山就势拾阶而上,视野开阔,堪为修行入道的风水宝地法门。2018年5月1日,宗行法师不告而别顶着烈日独自走上他初闻法磬、初聆法音的五台山。从泾县宝胜禅寺到五台山1300多公里,行脚苦修对于没有信念和意志的人很难坚持到底。行脚是件非常酷的事,不是炫酷是残酷.什么自驾游,骑行相比而言不值一提。法师说道:一天四十公里要走7万步,自背行李没有后援。快到五台山时山路荒无人烟,有一天只吃了两个馒头,如果不是路人送了两瓶水后果非常严重,因为北方的山少有山泉……走到半路只留了两件换洗衣服,把行李的东西都寄了回来,甚至包括两本经书和一串随身佛珠。“一生能认真做一件事很不容易,这需要坚持。不能成事,主要是因为不能坚持。坚持是因,成就是果,因圆满,果才能圆满。完整地面对自己的选择,让自己坚持到底,是对自己负责。”这次师父行程计划45天,一个半月背着沉重行李囊行走风雨兼程,路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那天,师父路遇一骑行者彼此问候后欲供养师父一百元,师父随喜功德但婉拒其净资。师父此行出发前为自己定下规矩:一不用任何外援,以自力去面对所有外境;二必须自己背包,不容生出懈怠之心;三不受任何外部供养,以此行之功德上报三宝恩、師長恩、父母恩、众生恩。惟其如此才可在行脚途中经历食宿的未卜、日晒雨淋的煎熬、不时发生的意外、时时遇到的困境,从中体验世间的苦乐无常。心怀弘法利生、建寺兴学,不得不每日身陷世俗的纷扰,如今终于暂时放下一切法俗事务,就是想在这条走向文殊菩萨的路上,将心放空在一路不可知境中体悟真谛。一路上师父静静地感悟。太阳暴晒钻入树荫时,体验到佛经中鬼灵躲避烈日寻找林荫时的痛苦;路过赵州桥时师父想:何为“祖师西来意”?“好一个'庭前柏树子’,我还是'老衲在路上’吧”;道路不明时师父想:“不管怎么绕,总有一条路是通向五台山和文殊菩萨世界相连的”,走到山里师父感觉心更静了,遂记下:“走在山间,看白云漂过,听风呼啸,师父停下脚步,静心体会,不也有'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禅意吗?”一路行走一路静思,师父常会想起师公能海上师座右铭:"厚福受享,德行降落;名誉光荣,我慢加等;养生优厚,病难更多;顺境安适,般若无缘。”师父说:“行走虽然很辛苦,但行走让我走向了简单、走向了自己、走得离佛法越来越近,走向了自己最真实的心,走向了最终的解脱。最远的路不是在脚下,而是在心里。”李白杜牧等诗人墨客曾多次前来赋诗,留下“天宫水西寺,云锦照东廓”、“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等诗句。水西山麓风光旖旎,峰峦叠翠,为“泾川八景”之首。早年水西山有宝胜、崇庆、白云三大寺庙,宋时建有崇宁、绍兴两座宝塔,明时建有钟楼、鼓楼,周边还有帝子潜宫、黄檗道场、水西书院等名胜,遗憾明清时或毁于战火或年久荒废,仅存宝胜禅寺与水西双塔保存完好。宝胜禅寺建筑风格融合了唐宋明清等朝代特色,明清之际宝胜禅寺便声名远播,鼎盛时常住僧人多达三百余人,文革期间整座寺庙几乎毁灭,直至九十年代初禅寺得以大修重建,内有大雄宝殿、钟楼、地藏殿、黄檗禅师塔和千佛殿等建筑,其后又重塑26尊佛菩萨圣像。水西双塔为宋建宝刹大观塔小方塔,大观塔又称崇宁塔位于宝胜禅寺门前,始建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砖木结构,高45米,外观7层,内观12层。塔身上下内外壁有碑刻125方,涉及内容丰富,有赞塔偈、捐财祈福碑,佛教经文,欢喜佛像、观音佛像等。禅寺东侧的小方塔又称绍兴塔,建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塔体高21.3米,七层四面。大观塔雄伟小方塔精致,集佛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于一身和。2001年水西双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2021年成立南京大学水西佛教文化研究所,2024年成立青弋江历史文化研究所。2016年12月7日,特意拜谒水西宝胜禅寺,山门“黄檗道场”牌坊为华人德题署,背面不记得是赵朴初还是启功题署《心经》。大雄宝殿门柱联亦然华人德题署:”绿水泙间有道人遗三寺磬,白云参处无弦琴挂五松风。”那次采风恰遇一位穿袈裟师父被一位布衣禅僧缓缓上殿,从背影特写也不知可否宗行法师还是更老的住持?在院内画室偶遇一位穿佛教黄西服的中青年画师正在写意花鸟,好像说来自广西桂林拟稍后在南京个展。后来展览翔尽也不知如何了?在画室见到宗行法师的“禅茶一味”挺有味道。2020年9月26日,宝胜禅寺微信公众号推送了我应征参加《补古碑之残白,全敕书之逸文:百名画家为宝胜禅寺残碑补白》征集活动专题。启事道:“宝胜禅寺,千年古刹,敕建水西。为皖佛之开端,黄檗之道场,传禅宗之法要,发临济之心源。水西双塔,起建于两宋。建制恢宏,碑刻端严。有一明末敕碑,文曰'敕 泾川水(西)宝胜禅寺’,憾碑残半壁,甚为惜之。今寺院采用上好宣纸,拓碑百张,诚请百名丹青妙手,文人雅士,以生花妙笔,补古碑之残白,全敕书之逸文,绘水西之殊色,抒思古之感怀。恭候大方之家,不吝赐笔,积极参与。俟集百张,诸等方家,齐聚水西,观展品鉴。愿以此契机,君因古碑留佳话,碑以君笔重生辉。”征集活动得到广泛的响应,意外的是竟有缘和老乡吕绍福先生一同入选这项征集。一直也想什么时候有机缘不如与宗行法师见一面,抑或能挂单在这富有人文蕴涵的道场深入感知人间佛教的禅宗智慧和灵机,正如宗行法师所言,我想身临其境体悟后,但愿可以写出我心中的水西寺!没想,新春初二就再次来到久违的宝胜禅寺,见到了久违的宗行法师,为禅寺奉上嵌名联墨——“宝筏济人水西通觉岸,胜朝度世禅寺指迷津”,法师馈赠了《皖南佛寺碑刻辑录》《宝胜禅寺碑刻辑录》,会客室里师父请喝茶,墙上挂着师父写的“佛光普照”与楹联“禅光增法喜,一喝起风云”,如若见到一诚法师字迹感觉,天真烂漫,师父说一诚法师写字无心机,书画大凡做加法出尘则减法,他现在一切都是做减法了……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