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放 王莽(前45—23年),字巨君,他当大臣时,很有威望,得到不少人的拥戴。但他自己登上御座后,却无法治理好国家,失去了民心,自己死于乱军之中。 (一)出身显贵礼贤下士 王莽是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家族中很多人不是将军就是列侯,但王莽的人生却坎坎坷坷。在他还是少年的时候,父亲和哥哥就先后去世了,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在这个显贵的家族中,有权势的人纵情声色犬马,生活非常靡侈,但唯独王莽生活俭朴,且一贯勤劳好学,对内侍奉老前辈们十分周到,对外通情达理礼贤下士。因此随着年纪的增加,他的声名逐渐远播。 汉成帝建始十一年,王莽跨进了仕途,被任命为黄门郎。黄门郎是皇帝的近侍之臣,负责传达诏令,协助处理朝廷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或高级秘书。后升为射声校尉。射声校尉属于八校尉之一,掌管待诏射声,秩比二千石,级别仅次于将军,属于中级军官。 汉成帝认为王莽很有才能,以后不断升职。王莽虽然身居高位,但仍如过去一样,礼贤下士,清正廉洁,甚至还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老百姓,在民间很受爱戴。 殊不知王莽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为了实现往上爬的目标,他暗地不择手段打击出现在他仕途上的竞争者。淳于长发是他的表兄,皇太后王氏的外甥,比其有资历,担任皇宫的卫尉,是九卿之一。时任大司马王根准备退休,不少人都认为由淳于长发继任。王莽悄悄地收集淳于长发的罪行,告诉了王根。汉成帝得报,查清淳于长发罪行后,将此人抓进监狱后处死。38岁的王莽顺利地接任了大司马职位。此事王莽干得隐秘,一般人都不清楚内情。汉代的大司马是三公之一,相当于明清时代的兵部尚书,现代社会的国防部长。 (二)狼子面目逐渐暴露 汉哀帝病逝后由汉平帝继位。由于汉平帝年幼,续任大司马的王莽代理政务,他的真面目开始暴露出来了。他先是逼迫皇太后王氏赶走了自己的叔父王立,然后勾结大师徒孔光,罢免或降职了一批反对外戚执政的官员,培植自己的党羽。 王莽平时表现得一本正经,当他打算获取利益的时候,只需略为示意,他的党羽就会按照他的意思纷纷上奏。他的这套做法,对上迷惑了皇太后,对下掩盖了自己的真面目。 元始元年,荣膺“安汉公”的称号后,王莽把他的三个亲信升任为太师、太保和少傅,位居三公之上,自己则为太傅,这四人史称“四辅”。“四辅”大权独揽,完全驾空了皇帝。 公元六年,汉平帝因病医治无效死亡,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继位,使自己不能操纵朝廷,于是拥立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皇太后王氏命王莽暂代天子理政。 此时权势如日中天的王莽,几乎等同于了皇帝,引起了刘氏宗室的反对,有权有势的王莽采取措施将这些反对势力一一清除。一些溜须拍马的人纷纷以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王莽撕下伪装,纂位成功,改国号为“新”。天下人对王莽的看法却发生了根本改变,认为这不是臣子之道。 (三)引火自焚死于乱军 那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苟延残喘的刘氏宗族又死灰复燃,反对之声一浪高过一浪,一句话王莽面临极大的挑战。纂位后的王莽,可能认为自己能当个高水平臣子,也能够做个高水平的君王,或是当上君王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吧?他君临天下不久,就实行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改制涉及面广。 土地方面:废除土地私有制,恢复井田制,将全国土地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估计是旨在解决西汉末年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币制方面:王莽曾多次改变币制,试图稳定日益下滑的社会经济。然而,由于未能适应当时的经济现实,反而加剧了混乱。 商业方面:实施“五均赊贷”制度,这是一种贷款制度,试图通过官方调控市场,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 官制方面:改变官职名称和结构,模仿《周礼》的制度,如将大司农改为羲和,后改为纳言等。 取消奴隶制度:全面废止奴隶制度,将奴婢称为“私属”,禁止买卖。 实行商品专卖:将盐、铁、酒、山林、川泽等重要资源收归国有,实行专卖。 礼仪与刑罚方面:尝试恢复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包括礼仪、田宅和车服等。 实话实说,王莽为了挽救千疮百孔的经济,缓和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从多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都以失败告终。不仅没有为自己挽回民心,反而失去了更多的民心。究其失败原因,与他的“以力服人”是分不开的。 对于一个统治者而言,群众基础很重要,对于民心所向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条件不成熟时,千万不要轻举妄动,以免搞些雪上加霜的蠢事出来。同时要做到慎重进行,循序渐进,切忌过激过猛,否则很容易激化矛盾,适得其反。 如果王莽继续做好一个臣子本份的工作,说不定真的能成为周公、萧何那类的人物,但是王莽没有,他在一个错误的位置上干了不少错误的事情,使自己死于乱军之中,既害了老百姓,也害了自己。 【作者简介】作者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