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切悼念 | 志愿军烈士子弟程珠江学哥遗作:两代父与子

 鲁梅鲁冰花 2025-02-04 发布于北京

程珠江学哥遗作:两代父与子
作者 申卫平


昨晚打开“沈八校友群”,我为一条转发的消息震惊了,沈阳八一学校校友,我们的好学哥程珠江突然离世,享年75岁……


  

噩耗如迅雷,程珠江是沈阳八一学校57级学生,曾任少先队大队长,是全校著名的好学生。1968年入伍后,在他的父亲生前战斗过的部队(40军118师353团)服役……


噩耗如迅雷,惊呆了的校友们来不及反应。打开他的朋友圈,看到了2月2日早上,他还是好好的,发了两条信息,怎么这天中午他就匆匆走了呢?我原来是陆军总院的心内科医生,对这种离世疾病有过医学深度认知,它叫“心性猝死”,大多因急性心肌梗死引发。


珠江父亲程树增是志愿军40军118师直供科科长,1950年赴朝参战。1952年7月24日,在朝鲜丰郡城山洞遭遇美机轰炸,不幸牺牲……


刚上小学的珠江并不知自己烈士子弟的身世,在老师一次点名中,他很意外地知晓了,于是就留下了许多故事……


当年珠江学哥这段经历非常感人,我在前年和去年分别写过两个美篇,记录下“旋风部队”烈士遗孤们生活、成长的故事,流传在后代和校友们的热谈中……

珠江在部队也是个好兵,在118师353团,他先后担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最后官至团参谋长,一路顺风。这时候,他接到了一个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于是,又续写了下面的篇章《两代父与子》,结合他曾经对我讲过的时光片段,把珠江学哥遗作做了些改动,用他为第一人称,叙述如下:


七岁那年,我刚入沈阳八一小学校,老师看花名册,就对我说,“你叫程珠江?你是烈士子弟。”

“啥叫烈士?我没听说过。”

“嗯,就是你爸爸牺牲了,死了。”

“我有爸爸,我爸爸没死!”我大声回答。


清明时节,学校组织师生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扫墓,全校烈士子女列队在全校同学前面站好,我也在其中。学校贺书记讲话,“同学们,前面这排同学都是烈士子弟,他们的父亲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了。今天,我们要缅怀先烈,继承他们的遗志,为英雄的父辈们扫墓,好不好?”


贺书记讲完后,班主任张经哲老师对57.3班同学说:“大家去找一找程珠江同学父亲安息的墓地好不好?”

这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亲生父亲真的牺牲了。

程树增烈士的墓地在西区五排六号,同学们与我一起来到了父亲的安息墓地前,用自带的小扫帚扫去陵墓上尘土,掏出身上小手绢擦净墓碑,最后献上同学们自己编成的小花圈.........


母亲这样讲述她和父亲的故事,父母都出生在山东泰安县山阳乡,两家相隔不远,家境都很贫寒,家长给他们定下了“娃娃亲”。1937年11月,刚满15岁的父亲参加了八路军,过了不久,母亲也找到了父亲的部队,留在了医院,担任护理伤员的工作,从此,两人一起跟随队伍,转战南北,在东北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两人结了婚.......


在东野部队四保临江战斗中,怀孕九个多月的母亲出现了临产症状,最终在当地老乡家分娩,生下了哥哥程临江。1949年夏季,四野大军渡过了长江,父母随部队南下,横扫千军如卷席。1950年3月,在广州珠江边生下了第二个孩子,起名程珠江。图为母亲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前,带着我(左一)、临江(左二)和战友的两个孩子留下了这张照片......


1950年美军犯朝!东北边境告急!!时任志愿军40军118师供给部政委的程树增随部队从祖国的南方开拔到北方边陲小城安东,一家四口在照相馆留下了这张“全家福”,这时,我(前排左1)才6个月大.......


入朝后,爸爸担负着全师部队粮食、给养、武器、弹药的运送任务。每次作战,物资储备是基础,运输是关键......


三次战役后,敌人进一步加大对我军运输补给线的轰炸封锁,导致了车辆损毁严重,运输能力不足,为了保证前线物资需求,爸爸亲自带队,肩扛背驮粮食和弹药运送到前线......


1952年7月24日,爸爸到118师政治部开会,不料,会议地点被侦察机发现,招惹来多架敌机轰炸,父亲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0岁......


这年秋天,40军首长决定运送牺牲在朝鲜的团以上干部遗体回国。在数九寒天的日子里,母亲带着5岁的临江哥哥迎回了爸爸的棺椁。北陵烈士陵园空旷土地上,又竖起了一座新坟,母子俩拍下来这张迎灵照片......


父亲下葬时,母亲张盛荣穿好军装,戴上军帽,含着泪水,默立在花圈前.......


弹指一挥间,转眼到了我十八岁年纪,1968年1月,我入伍当兵,来到了父亲曾经战斗过的部队,40军118师服役。


一些当年的战友经常这样说起父亲,“你爸爸是个好干部,不但打仗英勇,爱兵如子,政治思想工作也做得好,性格开朗活泼。休息时,他经常耳朵上挂两个红辣椒,扮女装,手舞足蹈,逗得大家哈哈笑,我们都很喜欢他。”直到这时候,父亲的形象英姿在我心中逐渐地丰满完整了.......


在上级领导关怀中,在老兵战友们帮助下,我进步成长得很快。入伍一年内入了党,多次立功受奖,很快就升任了连、营、团一级级指挥员......


三十八岁那年秋季,我在部队干得风风火火,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妻子的母亲打来的。她说:“你儿子上小学了,不听话,总看电视,学习成绩一般,你赶紧回来管一管吧。”放下电话,心情震撼,思绪骤乱,我的妻子刚刚考上军医大学研究生,如果让她回家,就断送了她的学业。尽管我非常喜欢军人职业,曾经励志子承父业,从戎报国,但一想到我的童年就失去父爱,我不能让孩子重蹈覆辙、自生自灭。为了孩子,我毅然递上去了转业报告……


上级领导很吃惊,再三做我的工作,百般挽留,但我去意已决。回到沈阳的那天,我先到了父亲的墓前,向他喃喃地讲述了这一切,松柏微摇,溯风低吟,好像是轻轻的点头赞许……


我转业到辽宁省保险公司,开始一边培养孩子,一边上班。这张照片是我刚刚回沈阳不久,与孩子一起,站在新单位楼顶照的。


我曾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但做父亲缺项,不完美。我转业时,孩子上学二年级,放学回家就看电视,不写作业,屡说不听。一看到这情景,我当兵脾气就上来了,抡起巴掌把孩子打了个趔趄,从客厅滚到了厨房里。妻子的妈妈疯了一样扑向孩子,把他抱在了怀里,对我又喊又骂……。事后,我也后悔,但我也是没有办法,恨铁不成钢呀!


从此以后,孩子不再执拗了,很少看电视,但他总躲着我。一天,我带上他外出去看电影,日本影片《父与子》。故事讲述了一位父亲工作太忙,总是满足不了孩子想去娱乐城的愿望。后来,孩子患上了急性白血病,父亲悔恨不已,在儿子生命余日里,他拿出了全部时间,陪伴孩子,满足了他所有要求。儿子非常开心,最后幸福地依偎在父亲怀抱里闭上了双眼……


回来那天晚上,我总觉得儿子与往常不同,他一声不响地躺在床上发呆,走近一看,孩子眼里含着泪水。

他对我说:“爸爸,你要是能像电影里的爸爸那样就好了!”

听完这话,我心头一震,当晚彻夜未眠。老一代的观念是,“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出孝子”,常年的连队带兵也养成了简单、强制的陋习。孩子的话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也自责反思,严父更要要有“慈心”,对孩子的毛病不能用硬的方法,学会沟通感情讲道理。


从此以后,我换了个思路,尽量多给予孩子鼓励和奖励,除了辅导他的课堂作业外,还专门设定看电视时间,我还购买了许多课外读物,开拓孩子视野。我对他说:“儿子,你写完作业,可以看一集动画片,如果还有时间看过课外读物,可以再看一集。”孩子高兴地接受了我的提议……


就是这样,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儿子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竞跃居全班第一名,并被推选为班长和学校少先队大队长。


班主任于老师看到了儿子发生的巨大变化,推荐我在全校家长会上介绍经验。在讲台上,我详细地汇报了自己教育孩子方式转变过程,

我说:“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子成龙,女儿成凤。”开头语一出,会场下面的嗡嗡声戛然静止。

我接着说:“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应该以朋友相处,家长要以身作则,循循善诱,科学定策,平等耐心。”

汇报结束后,台下响起了热烈掌声……


儿子小时候体质较弱,为了使他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为他制定了详尽计划:每天早上陪他跑步、打羽毛球;课余时间安排他学游泳、学钢琴;暑寒假期间,我带上他长跑。几年功夫,孩子体质增强明显,个头比我高了。


他的学习自觉性越来越强,成绩也越来越好,快马不用扬鞭,一鼓作气,考上了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中,这是我曾经就读过的学校……


1993年,我妻子来到澳大利亚读博士学位,过了不久,我也陪儿子前往澳洲留学。按照规定,他得在这里复读高三课程。全家刚刚团聚,妻子又赴加拿大博士后工作站就读,又剩下我和孩子相伴,停留在异国他乡……


刚刚开始时,单靠打工,我的薪水不多,租的房子也很简陋。没有钱买洗衣机,但附近就有洗衣房,投币两澳元就可以洗,我也舍不得,衣服换洗都是手工揉搓。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孩子很不适应。每次给国内姥姥打电话,都流泪告状,“姥姥呀,在这里,我连自己房间都没有,晚上搭床睡在客厅里。国内学的英语不好用,在这里啥都听不懂。”


复读高三课程一年后,儿子能听懂了澳洲的英语教学。一次在物理课上,老师给予了一个问题答案,并问道:“还有什么问题?”

我儿子立即走到教室前面,胸有成竹地板书了一个更好的答案,同学们都一脸茫然。

老师下课对他说:“你回答得很好,他们没有弄懂!”

由此可见,国内中学生物理教学水平高于澳洲……


澳洲高中毕业后,我儿子以99.75高分数考入墨尔本大学医学部。在这里,医学生就读的费用很高,为了供他上学,我用前期打工积攒下来的钱,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快餐店。白天,在店里忙着经营,晚上回家买菜、做饭,照料儿子的生活……


为了减轻我的负担,已经懂事了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到快餐店打工。一次,他削了整天土豆,手上磨出血泡,回到家,就向我哭诉……。我说:“这算个啥,你看爸爸的手不经常也有血泡嘛?”

儿子矫情地说:“你那是拿枪的手,我这是十级钢琴演奏者的手,能一样嘛?”

后来儿子还上了一个“篮球裁判学习班”,取得裁判资格,他经常出现在一些篮球比赛中,担任裁判,每场下来,也能挣个30澳元,孩子有自己的零花钱了……


六年后,儿子拿到了学位,大学毕业了,我庄重地参加了他的毕业典礼。那一天,看到了他头上戴的学位帽,我激动万分,终于长长出了一口气,儿子到底是供出来了!这种既当爹,又当妈的日子,我整整过了十五年,可怜天下慈父心……


2012年儿子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现在他已是墨尔本一家医院出色的外科主任,家里养育了两个孩子,儿媳孝顺,家丁兴旺,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美满……


我也在另处新购置了房子,养育儿子的使命完成了,自己也白发上头,搬出来住,解甲归田。2017年,我找到了新的伴侣,开启了晚年退休生活……


读完遗作,校友们感知,三位血缘男性,两代父与子,家族基因就是这样代代传递,春秋轮回,生生不息。珠江学哥说:“作为父亲,我很欣慰,很幸福。赡养后代,哺育儿女,义不容辞,付出半生的辛劳是值得的,这也很像我父亲当年的献身精神!”


前不久,珠江还曾打算亲率子孙三代回国,要到他们祖爷爷的陵墓前跪拜祭扫,还乡认宗,但是期盼的这一天,学哥终究没有等到……


【精彩留言】

宋利:申卫平辛苦了,又写了一篇感人的美篇。

鲁彤:佳作欣赏,军旅父子,军人情怀永驻!

雪花89飘飘38-0301:珠江前辈一路走好!

毅军:程珠江的经历让人心动,让人感奋,卫平的急就章依然精彩,在卫平的库房里这样的资料一定很多,可以信手拈来呈现给大家。

未来:

祝捷:

秋风的美篇:

徐鲁梅:程珠江学哥一路走好!

如果您对38军历史感兴趣,请您关注38军军魂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