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方药教学丨宁嗽汤构建表里同治、标本兼顾、脏腑联动立体网络

 中医林佳明 2025-02-04 发布于广西

今晨看江尔逊先生的书,从中看到宁嗽汤,平时在临床中运用也颇多。

刚好昨天跟衷锐讲到他也会用底层逻辑讲讲方剂。

我在2025年也有这个愿望,那么就从今天开始这个专栏。

方剂组成:旋覆花9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法半夏9克、荆芥10克、茯苓9克、白芥子6克、桔梗10克、陈皮6克、杏仁9克、前胡9克。

一、核心病机与治疗框架

核心病机:风寒束表(太阳经)→ 肺气壅滞→ 脾虚痰生→ 肝急风动。  

四邪交织:外寒(表闭)、痰湿(内阻)、气逆(壅塞)、风动(挛急)。

治疗总纲:  

1. 开表寒—解外邪  

2. 调肺气—复升降  

3. 化痰湿—绝根源  

4.柔肝急—止痉挛  

二、分步治疗策略底层逻辑与经典理论融合 

第一步:解表散寒(开窗户)

目标:解除太阳经风寒束缚,恢复肺气宣发 (六经角度:解表) 

用药:荆芥、前胡  

理论依据:  

《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六经辨证:太阳经为风寒初袭之门户  

作用特点:  

荆芥如春风透窗,疏散表寒而不峻汗(避麻黄之烈)  

前胡兼化痰之功,表里同治(解表同时清肺中伏痰)  

第二步:宣肃肺气(通烟道)

目标:恢复肺气"宣发如雾,肃降如雨"的功能  

用药:桔梗(升)、杏仁+白芥子(降)  

经典配伍:  

桔梗配杏仁:一宣一降,暗合《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白芥子去皮里膜外之痰,针对深伏痰饮(《本草纲目》:"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达")  

作用层次:  

桔梗宣肺利咽:解决咽痒即咳(如烟囱顶端疏通)  

杏仁润肠降气: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腑助降肺(如烟道底部清淤)  

第三步:健脾化痰(修锅炉) 

目标:切断痰湿生成之源,治本之策  

用药:半夏+茯苓+陈皮(二陈汤核心)  

理论精要:  

李东垣"脾胃虚则肺最受病"思想  

《医宗必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作用机制:  

半夏燥湿:如烈日晒衣,直祛湿邪  

茯苓利水:如开渠引流,给湿邪出路  

陈皮理气:如疏通管道,防湿聚成痰  

第四步:柔肝缓急(松琴弦)

目标:解除气道挛急,治标之要  

用药:白芍+甘草(芍药甘草汤)  

理论延伸:  

叶天士"肝为风木之脏,刚胜则燥"理论  

将《伤寒论》治"脚挛急"扩展至"气道挛急"的创新应用  

作用特点:  

白芍酸收养阴:如润滑油滋养琴弦(柔肝体)  

甘草甘缓解痉:如调节琴弦松紧(和肝用)  

六经传变动态调控 

1. 太阳证

表现特征:患者常感怕冷无汗,遇风咳嗽加剧,伴有鼻塞、咽痒等症状。 

治疗策略:采用轻宣透表法,重点解除体表风寒束缚。 

核心药物:荆芥与前胡配伍,如春风轻拂窗棂,既驱散体表寒邪,又不致发汗过度损伤正气。

此配伍源自《本草备要》"荆芥轻扬散风,前胡宣肺化痰"之论,暗合"治上焦如羽"的轻灵思路。

2. 太阴证

表现特征:痰液量多色白,食欲减退,大便溏软,舌苔白腻。 

治疗策略:健脾化湿以绝痰源,体现"治病求本"原则。 

核心药物:半夏配伍茯苓,如烈日烘干湿衣配合开渠导流。

半夏燥湿化痰,茯苓淡渗利湿,二者相须为用,既祛已成之痰,又杜生痰之根,契合《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经典论述。

3. 厥阴证

表现特征:夜间咳嗽加重,呛咳无痰,伴胸胁闷胀。 

治疗策略:柔肝熄风以解气道挛急。 

核心药物:白芍与甘草组合,取酸甘化阴之意。

此药对源自《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原治"脚挛急",此处创新应用于气道痉挛,如同为紧绷的琴弦涂抹松香,既润燥又解痉。

4. 少阳潜在证  

表现特征:寒热交替发作,胸胁部满闷不适。 

防变策略:提前和解少阳枢机,阻断病邪深入。 

备用药对:柴胡配黄芩,柴胡升发少阳清气,黄芩清泄胆腑郁热,二者升降相合,犹如调节阴阳天平,防止表邪入里化热。

治疗特色:  

先表后里:解表不伤正(荆芥代麻黄)  

三焦分消:上宣肺、中运脾、下柔肝  

截断防变:在少阳层面设防,阻断"太阳→少阳→厥阴"传变  

四、关键药对的协同效应 

1. 旋覆花 + 白芍

旋覆花:降气化痰,如扫帚清扫肺络痰浊  

白芍:柔肝缓急,如润滑油舒缓气道痉挛  

联合作用:风痰同治(痰随气降,风因柔息)  

2. 桔梗 + 杏仁

桔梗:载药上行,开宣肺气(如扬帆启航)  

杏仁:苦降润肠,导痰下行(如顺流归海)  

气机循环:恢复肺的"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节律  

3. 荆芥 + 前胡

荆芥:轻透表寒,解"皮毛闭郁"  

前胡:外散风寒,内降痰气  

表里双解:外寒内饮并治,防邪入里化热  

五、临证加减要点

寒热往来:加柴胡10g疏少阳,黄芩9g清郁热(和解枢机)  

痰黏难咯:加浙贝母润燥,瓜蒌仁1滑痰(增液行舟)  

气喘夜甚:加苏子降逆,葶苈子6g泻肺(急则治标)  

久咳阴虚:加麦冬养阴,五味子敛肺(防燥药伤津)  

咽痒咳甚:加喉科六味。

痉挛性咳甚:加止痉散。

痰多白稀痰:加三子养亲汤。

痰黄腥臭:加苇茎汤

宁嗽汤思想精髓

1. 轻灵透达:  

弃麻桂之峻猛,取荆芥、前胡轻宣,契合现代人"卫阳不足"体质  

2. 脏腑联动:  

肺病治肝(芍药甘草汤)、治脾(二陈汤),体现"五脏相关"整体观  

3. 时空一体:  

空间维度:表(太阳)→里(太阴)→深(厥阴)层层透解  

时间维度:截断外感咳嗽向慢性哮喘传变  

4. 经方活用:  

将《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桔梗汤化裁创新,解决现代呼吸系统疑难病症  

总结:理法方药贯通之道

宁嗽汤的智慧,在于构建了一个 "表里同治、标本兼顾、脏腑联动" 的立体网络:  

表:开太阳之闭(荆芥、前胡)  

里:理太阴之湿(二陈汤)  

急:缓厥阴之挛(芍甘汤)  

枢:调少阳之机(柴胡、黄芩备用)  

如同治理江河: 

疏上游(解表散寒)→ 通中流(宣肺化痰)→ 固堤坝(健脾燥湿)→ 防决堤(柔肝缓急)。

四步协同,使肺脏气机如春水畅流,咳喘自平。

林佳明,主任医师

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

2022年7月,与利城老师出版了《林佳明经方实践录》,算是对自己学习中医25年的一个小结。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擅长运用纯中医药治疗中风、眩晕、不寐、郁病、头痛、消渴、咳嗽、发热、哮病、喘证、胃痛、胃胀、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及肿瘤术后、眩晕头痛以及颤震、咳嗽、喘证、胸痹、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病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