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沐子健发表的第1207篇小文。 大年初一 新年的第一天 我们潘茂名中医传承班的同学 还是有在坚持每天晨读晨练 我们还同老师、 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和同学们互相拜年 传承班其乐融融 无论是在线下还是线上 我们都在珍惜着 能够一起学习的时光 当晚 沐子健老师给我们分享了 一个经典又很基础的医案 让我们运用“病理三要素” 好好地辩证分析一下 我们潘茂名中医传承班的同学 当晚就线上连线 开展“辨证论治”的讨论 春节 本是阖家团圆、欢庆祥和的日子 可是 对于一位8岁的小男孩来说 这个年却过得有些“煎熬” 除夕夜 一位家长找到沐子健 家长着急地说 “吃了退烧药也不管用,孩子连年夜饭都没吃几口” 高热39.5℃,怕冷明显 腹痛 拒按 精神萎靡,头晕乏力 稍有咽痛 舌淡红、苔白厚 咽稍红 脉浮软 我们传承班的同学 开始辨证了 起初不敢怎么说话 可能是有点害羞 可能是害怕自己的观点和其他同学的不一样 也有可能是害怕老师“骂” 但是我们又想起来 老师和我们说过 上大学 学习中医那会儿 我最喜欢老师“骂”我 老师“骂”我 我就感觉到那天我有所收获 如果老师不“骂”我 那天我就觉得好像没有学到什么新的知识 后面 容蓉同学和张嘉庆同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紧接着 越来越多的同学融入进来 “高热39.5℃,怕冷明显 应该是有感外风寒之邪了” “为什么是有风?” “因为脉浮呀 浮为风” “稍有咽痛 咽稍红 应该是有热” “对对对, 上次沐子健谈有一篇推文就有学习到 咽喉痛+红 就是有热” “精神萎靡,头晕乏力 舌淡红、苔白厚 应该是有湿了” “我也这么觉得 脉软 软提示着是湿 ” “可是 为什么会有腹痛呢?” “难得是因为 有湿邪停留在中焦不去吗?” 大家都叽里呱啦地 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沐子健老师就笑着说 哎哟 不要说“应该” 要去 辨证论治 运用上病理三要素 沐子健老师就是这样 把我们课堂上、讲座中 学习到的和讲授到的知识 再在临床医案中 得以临床实践 这样 让理论真正有了实际化 也是让我们 能够掌握好病理三要素 和辩证流程十二招 在临床 或者是在生活中 遇到我们在课堂上讲的知识时 能够临危不乱 有自己的想法 和自己的中医辩证思维 同学说 “病因:风、寒、湿、热 病位:阳明,阳明之表 病机:虚” 同学继续说 “病因:风、寒、湿、热 病位:太阴 病机:实” 同学又问 这个小孩子食欲怎么样 老师说 过年了呢 很多好吃的 食欲挺好滴 食欲好 吃得多 腹痛 会不会是因为有食积呢? 那食积又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沐子健老师回答说 是的 这个患儿的病因 里面有一个食积 我们可以从舌苔白厚 也可以看出来啦 高热39.5℃不退、腹痛难忍、怕冷乏力…… 家长心急如焚之际 找到沐子健老师 用中医辨证思维抽丝剥茧 仅开两剂药,半剂即退烧! 今天 让我们一起复盘这个经典案例 感受中医“病理三要素” 以及其实战魅力! (关于病理三要素的内容 以及其临床实践 沐子健谈也有分享 比如链接什么是中医病理三要素? 只要搜索关键词就能有相关内容可以查看 也可以点击我们的目录你想要的,可以在这里找(目录) 进去查找需要的学习内容) 高热39.5℃,怕冷明显 稍有咽痛 腹痛拒按 精神萎靡,头晕乏力 舌淡红、苔白厚 咽稍红 脉浮软 病理三要素如何“破局”? 面对复杂的症状 沐老师并未急于开方 而是从“病因、病位、病机” 也就是沐子健教与我们的“病理三要素” 进行层层剖析: 病因:风寒+湿+热+食积 风寒外袭 高热、怕冷 脉浮 提示外感风寒束表、 湿与热结 苔白厚、腹痛 体内湿浊郁而化热 食积内阻 春节饮食不节 舌苔厚腻 腹痛拒按 提示积滞未消 病位:太阴为主,兼涉阳明 为何锁定“太阴”(脾系) 而非“阳明”(胃与大肠) 太阴主湿 患儿以湿邪困阻为主(苔白厚、身重乏力) 属太阴脾湿不运 阳明化燥 若热重于湿(如便秘、口渴、苔黄燥) 则病位在阳明 本例湿热并重 但湿象更显 故定位于太阴。 病机:风寒束表,湿热内蕴,兼夹食积 外有风寒闭表 内有湿热中阻 食积化热 形成“表寒里湿”的复杂局面 方药解析:表里双解,化湿消积 沐老师拟方 荆防连翘赤豆汤合三仁汤加减 解表散寒 荆芥、防风、生姜 ——驱散表寒,打开“气机门户” 清热利湿 连翘、赤小豆、滑石、薏苡仁 ——分消湿热,让邪有出路 醒脾化浊 杏仁、白蔻仁、厚朴、藿香 ——宣畅三焦,恢复脾运 消积导滞 鸡屎藤(民间称“消食藤”) ——专攻食积又有热,釜底抽薪 调和营卫 甘草、大枣 ——扶正固本,防药力伤正 用药如用兵 全方兼顾 散表寒、化里湿、清郁热、消食积 表里同治,药简力专 沐子健老师又与我们说 对于湿热 我们经常使用到甘露消毒丹 和三仁汤 二者的区别在于 👇 甘露消毒丹 湿中找热 病位在阳明 三仁汤 热中找湿 病位在太阴 次日沐子健回访 家长连叹 “早知道中医这么快,就不让孩子遭这罪了!” 患儿服药后仅半剂 体温降至正常 腹痛消失 精神转佳 半剂退热 中医的“神奇”从何而来? 沐老师却淡然道 这不是'神奇’ 而是辨证精准的结果 外感病看似复杂 但是 只要抓住病因、病位、病机三要素 便能拨云见日 跟诊启示:给中医小白的“辨证心法” 1. 病理三要素是临床的“指南针” 病因(邪气性质)、病位(脏腑经络)、病机(邪正斗争态势) 缺一不可 2. 湿邪缠绵,需分三焦而治 上焦宣肺、中焦运脾、下焦利湿 三仁汤正是典范 3. 节日病多“内伤外感夹杂” 饮食积滞常为诱因 治疗需表里兼顾 一例经典的高热腹痛案 彰显中医辨证精髓 无论是外感急症 还是内伤杂病 唯有夯实“病理三要素”的思维框架 方能临证不乱 正如沐子健老师所言 “中医治病,不是'对抗’症状,而是'解开’病机。” 愿每一位中医人 都能在经典与临床的碰撞中 找到属于自己的“辨证之钥”! 寒假啦 假期比较多 可以有更多自由的时间来学习中医了 一起加油|🤓 新的一年 我们继续一起学习中医 22级潘茂名中医传承班学员梁昊深整理。 23级潘茂名中医传承班学员梁绮雯撰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