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咳嗽、白肺、肺炎、哮喘、慢阻肺、肺纤维化等------从龙汤

 金坛区 2025-02-04

导读:从龙汤,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具有敛正气,化痰饮,平喘咳,除宿根之功效。主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龙汤病未全愈,或愈而复发者。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咳嗽、白肺、肺炎、哮喘、慢阻肺、肺纤维化等。

方歌    从龙汤用龙牡芍,半夏苏子牛蒡熬;小青龙后病未瘥,外感咳喘此方调 

从龙汤内用龙牡,芍药牛蒡半夏苏,热纳石膏痰喘治,小青龙后此方需。

组成     龙骨(不用煅,捣)一两、牡蛎(不用煅,捣)一两、生杭芍五钱、清半夏四钱、苏子(炒捣)四钱、牛蒡子(炒捣)三钱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敛正气,化痰饮,平喘咳,除宿根。

主治    外感痰喘,服小青龙汤,病未全愈,或愈而复发者,继服此汤。

方解

从来愚治外感痰喘,遵《伤寒论》小青龙汤加减法,去麻黄加杏仁,热者更加生石膏,莫不随手而愈。然间有愈而复发,再服原方不效者,自拟得此汤后,凡遇此等证,服小青龙汤一两剂即愈者,继服从龙汤一剂,必不再发。未全愈者,服从龙汤一剂或两剂,必然全愈。名日从龙汤者,为其最宜用于小青龙汤后也。  

或疑方中重用龙骨、牡蛎,收涩太过,以治外感之证,虽当发表之余,仍恐余邪未尽,被此收涩之药固闭于中,纵一时强制不喘,恐病根益深,异日更有意外之变。答日:若是以品龙骨、牡蛎,浅之乎视龙骨、牡蛎者也,斯可征之以前哲之说。

徐灵胎曰∶龙骨最粘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此药但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邪气未尽者,亦恒与牡蛎同用,若仲景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诸方是也。愚于伤寒、温病,热实脉虚,心中怔忡,精神骚扰者,恒龙骨与萸肉、生石膏并用,即可随手奏效。

陈修园曰:痰水也,随火而上升。龙属阳而潜于海,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下归其宅。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今人止知其性涩以收脱,何其浅也。

门人高××曾治一外感痰喘,其喘剧脉虚,医皆诿为不治。高××投以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又加生石膏一两、野台参五钱,一剂而喘定。恐其反复,又继投以从龙汤,亦加人参与生石膏,其病霍然顿愈。

又∶子××治曲姓叟,年六十余,外感痰喘,十余日不能卧。医者投以小清龙汤两剂,病益加剧(脉有热而不敢多加生石膏者其病必加剧)。××视之,其脉搏一息六至,上焦烦躁,舌上白苔满布,每日大便两三次,然非滑泻。审证论脉,似难挽回。而××仍投以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又加野台参三钱,生龙骨、生牡蛎各五钱,生石膏一两半。一剂病愈强半,又服一剂全愈。

按∶前案但加补气之药于小青龙汤中,后案并加敛气之药于小青龙汤中,似近于少年卤莽,而皆能挽回至险之证,亦可为用小青龙汤者多一变通之法矣。

张氏认为,治外感痰喘,一般采用“小青龙汤加减法:去麻黄加杏仁,热者更加生石膏”,即可治愈。假若喘病愈后复发,再服小青龙汤无效,或服小青龙汤不能痊愈,或为防止复发,在服小青龙汤后,继服从龙汤最为适宜。所以方名从龙,就是因其最宜于小青龙汤之后继服。

方中龙、牡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并能治痰;芍药收阴气,敛逆气,安脾肺,平喘咳;半夏燥湿化痰,苏子、牛蒡子得龙、牡,平喘定咳,而无辛散之弊。


本方有平肝消痰降逆之功,用于咳喘,服小青龙汤后。本方的使用方法是:服小青龙汤复发,再服不效者,以及痰喘日久不愈,正气不敛者。症见痰如泡沫,色白清稀。本方与小青龙汤的区别是:小青龙汤治疗痰喘实证,从龙汤治疗虚喘吸气困难者。张锡纯加减法提出:“热者,酌加生石膏数钱或至一两。”此外,今人将本方灵活用于不寐、呃逆、自汗,用其平肝化痰之功,可供参考。

加减化裁    热者,酌加生石膏数钱或至一两;有胸痛、咽千者,加沙参、麦冬、白茅根、三七;胸胁引痛、胀满不适者,加旋覆花;便秘者,加瓜蒌仁、薏苡仁、杏仁;咽痒者,加蝉蜕;面浮者,加车前子;脉虚、遗尿者加党参、山茱萸;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等。

禁忌    服药期间,忌食冷饮凉食、煎、油腻、酒、咸、酸等物。

医案精选

肺炎薛某某,男,3岁6个月。2003年12月5日诊。

患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7天,经补液、抗感染止咳化痰等中西药治疗,热势已退,咳喘渐平,精神转佳,但两肺仍可闻中小水泡音,家长要求出院。出院后继续给予青霉素钠肌内注射,抗菌优、消咳宁、扑尔敏口服。过5日因仍有咳嗽,卧则喉中痰鸣有声,前来求诊。

听诊:两肺可闻中小水泡音与痰鸣音,舌质淡苔薄白,脉缓。

处方:龙骨、牡蛎各10g,半夏、浮石、牛蒡子各4g,炒苏子、桃仁、蜂房各3g,细辛1g。进药2剂,诸症均去,两肺听诊正常。

呃逆李某,男,66岁,2010年3月初诊,门诊病例。

主诉呃逆3天。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频作,嗳声响亮,嗳气有臭味,有时自觉有气从少腹或胁肋部上冲咽喉。

偶感胸闷憋气,胃纳减少,稍多吃即感不舒。形体消瘦,性情易急躁;大便正常,小便略黄。舌红苔微腻,脉细弦。

辨证为肝胃气逆。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方用从龙汤加减。

处方: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白芍15g,半夏15g,苏子10g,黄连5g,陈皮10g,代赭石30g,旋覆花10g,茯苓10g,甘草6g,麦芽10g。5剂,水煎服,1剂/天。

二诊:5天后患者来告,呃逆已基本不作,气上冲现象亦消失,纳食转正常。予健脾养阴疏肝之剂3剂巩固善后。

按:本例患者,素性急躁,心情欠畅。因事不遂,引起肝气上逆,胃气失降而呃。因肝脉循少腹布胁肋,厥气上逆,所以自觉有气从少腹或胁肋上冲。胸中之气,有升无降,称为逆乱,故胸闷憋气,纳食减少。食物不化,湿热中阻,故口有异味。《类证治裁·呃逆》云:“呃逆证,气逆于下,直冲于上,作呃忒声。由肺胃气不主降,肝肾气不主吸故也。”方用龙骨、牡蛎、代赭石、旋覆花、半夏、苏子降肝气之逆,黄连清肝经之热,陈皮理肝气之郁,白芍养肝经之阴,麦芽、茯苓、甘草,健脾消积,缓肝气之横。肝气平,胃气降,故呃逆重症可一药而愈。

注     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若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如有疑问,敬请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