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民族早期没有文字,所以也就没有对其早期生活情况的可靠的文献记录。一般而言,一个民族往往以神话的形式记录其族群的起源,并在族群内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估计在拓跋鲜卑中有神话故事将嘎仙洞和民族的起源联系起来,否则几百年后的北魏人,是如何确认“嘎仙洞”就是民族发源之地的象征呢? 《魏书》中对鲜卑的起源是这样记载的:“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 《魏书·礼志》记载:“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 上述史料记载,在”嘎仙洞“考古发现中得到证实: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雕刻出来的铭文。该铭文是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由李敞、傅㝹等人雕刻而成。 铭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七月二十五日皇帝拓跋焘派遣大臣李敞、傅㝹带来马、牛、羊祭。自最初始以来,皇天之神保佑我拓跋皇帝祖先居住在嘎仙洞这一带,经历了悠久岁月,又走出大兴安岭森林,南迁到呼伦贝尔草原,继而到漠南、黄河流域,扫平群雄,定鼎中原,祖先创造的福分流传给后代,延续到我拓跋焘本人。本朝提倡道教,崇尚玄学,增建庙堂,打到凶丑的敌人,威力达到四面八方,听到乌洛侯国来朝贡的使者说,祖先居住过的地方就在这里,引起我对先祖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因为我们今天的兴旺发达,正是起自先祖的恩德,一年一年的传下来,所以回来感谢先祖给我们的福禄,并且保佑子子孙孙永远享受,献上祭品。请天神、地神、先皇先后享用” 通过传世文献(《魏书》)中记载,及其对嘎仙洞考古的发现(铭文),一般认为东汉前期以前,拓跋鲜卑早期活动区域在大兴安岭北段(历史文献中的“大鲜卑山”就是大兴安岭北段)附近区域(嘎仙洞,大概是拓跋鲜卑起源地的一个标志,一个族群不大可能就生活在一个洞穴里面)。历史学不像理工科学,其结论也往往不是唯一的,这是多数历史研究者的共识。 特展展出的与拓跋鲜卑早期历史及嘎仙洞遗址有关的文物:主要是一些文字照片展板,文物主要是嘎仙洞附近地区出土的一些小件骨器、石质箭镞,就不上照片了。 二、拓跋鲜卑南下呼伦贝尔草原 拓跋鲜卑南迁呼伦贝尔草原的时间大约在东汉初期,具体为公元1世纪左右。这一迁徙标志着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北部逐渐向南迁移,进入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主要的历史文献记载见于《魏书》和《北史》。《魏书·序纪》中记载:“宣皇帝讳推寅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徙,未行而崩。” 这里的“大泽”通常被认为是呼伦贝尔草原的”呼伦湖”。此外,《北史·魏本纪》也有类似的记载:“宣帝推寅立,南迁大泽,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徙,未行而崩。拓跋鲜卑在呼伦贝尔停留的具体时间是从公元1世纪中叶到西晋末年,大约持续了200年。 建立代国,定都盛乐。公元4世纪初,拓跋部在首领拓跋猗卢的领导下,进一步向南扩张,占据了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地区。公元315年,拓跋猗卢被西晋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这是拓跋鲜卑首次以国家形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拓跋猗卢死后,代国内部发生权力斗争,加上外部受到前秦等政权的压力,代国一度衰落。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攻灭代国,拓跋部被迫臣服于前秦。 建立北魏。前秦在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后崩溃,北方重新陷入混乱。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珪趁机起兵,重建政权。公元386年,拓跋珪称代王,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仍以盛乐为都。拓跋珪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击败了周边的鲜卑部落和匈奴残部,逐渐统一了北方草原地区。 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平面图及现状。 展出的这一时期的文物: 1、出土于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三道弯鲜卑墓地的金牌: 2、拓跋鲜卑妇女的特色头饰-步摇 步摇是一种头饰,通常由金属制成,饰有珠宝、玉石等装饰物。其特点是佩戴者在行走时,饰品会随着步伐摇曳,发出清脆的声音,因此得名“步摇”。步摇不仅是装饰品,还象征着身份和地位,常用于鲜卑贵族妇女的日常装扮或重要场合。这件展品我在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也看到过。 2、野猪纹金饰 3、“晋鲜卑率善中郎将”银印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小坝子滩,发现金银器窖藏,共出土了13件鲜卑金银饰件,其中包括“晋鲜卑归义侯”金印和“晋鲜卑率善中郎将”银印。这枚银印上的“率善”号,主要出现在东汉中晚期中原王朝授予周边氐、羌、匈奴等久居或入居内郡、规模较小的民族部落首领的印章上,其内涵以守法安民为主。魏晋时期,“率善”号成为中原王朝所封王侯爵位以下大批中下级职官的统一标识。 四、迁都平城(今大同),再迁洛阳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标志着北魏政权从中原边缘向中原核心地区的转移。北魏在平城时期继续吸收汉文化,推行汉化政策,为后来的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从公元386年到公元439年,北魏大致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北方的统一。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彻底完成了从游牧政权向中原王朝的转变。 展览展出的这一阶段的文物(有几件文物大概属于“模特”文物,到处展览,我在其他展中也看到过) 1、千姿百态的“俑” 大同御昌佳园M113出土胡俑7件。 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马窑村的杨机墓的彩色陶俑。杨机(公元474~公元534年),北魏的名臣,北魏末年,他卷入了集团争斗,最终在公元533年被高欢杀死于洛阳永宁寺。 青釉武士俑 武士俑,好像在嗑瓜子 舞蹈俑 2、玻璃制品 蜻蜓眼玻璃珠。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地。蜻蜓眼是古代一种饰物的俗称。为玻璃制成,它是一种舶来品,最早起源于地中海地区,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蜻蜓眼玻璃珠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埃及和地中海地区,主要用于装饰和护身符。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蜻蜓眼玻璃珠通过贸易传入中国,成为贵族喜爱的奢侈品。 3、金器 花卉人物纹金盘,这显然是舶来品。直径12厘米,高1.7厘米,2015年征集得到。金质,盘敞口,平沿,浅腹,平底。盘底锤揲环绕缠枝桃形叶纹,内有四位神话人物形象。其中,两位半马人拉一战车,一位右手叉腰,左手紧握号角作吹奏状;战车上立两人,前者右手握权杖,左手托物,后者左手托物,右手握杵。所有人物均深目高鼻,须发卷曲浓密,肌肉隆起,健壮勇猛,具有明显的希腊罗马雕塑风格。经考证,位于图像中间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葡萄酒之神狄奥尼索斯,左边的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酒神站在中间,总体描绘的也是饮酒的场面,很可能是在庆祝酒神节,这一节日也是西方狂欢节的由来。 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后,在扩张中统一北方,丝绸之路重新畅通,西域的商旅、使节、僧人频繁往来,中西交流日盛。大同地区有诸多北魏时期的西域遗存,是这一时期丝路盛况的见证 4、佛像 北魏菩萨造像通常身着飘逸的袈裟,衣纹流畅,线条简洁。菩萨的姿态多为站立或坐姿,手势(印相)多样,常见的有施无畏印、与愿印等。菩萨的面部表情温和,带有慈悲的神态。北魏早期的造像面部较为方正,后期逐渐变得圆润,体现了从印度风格向中国化风格的转变。菩萨造像通常带有头光和背光,头光多为圆形,背光则可能装饰有火焰纹、莲花纹等佛教象征图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