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不是一开始就在某个领域,拥有极强的认知和能力。 在一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是菜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部分人成为了高手,另一部分人前进了一点点,但在原地踏步,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放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的解释是,因为有一部分人,做到了有效学习。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做中学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拿起一本或者很多本教科书,从头读到尾,或者上完一门课程,然后开始实践。 但这样做的问题在于,学习并不只是接收信息,还涉及到行为上的改变。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行为没有发生改变,那就没有学到东西。 而从头读到尾再开始实践的方式,只会让我们的大脑中塞满了过量的信息,让我们不知道怎么应用,进而陷入分析瘫痪。 所以,更好的学习方式其实是——用行动的方式去学习,获得即时反馈,比长时间摄入信息,或者在大脑中反复思考,有用得多。 像运动员一样制定学习计划作家David·Perell认为,我们,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应该像运动员一样学习——围绕要实现的目标,制定一个三个月的学习计划。 这需要我们首先确认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首先写下我们对未来的期许,比如,与其去写“我要学会python”,不如写下“我要用python进行文本分析”。 然后以终为始,制定一系列自己能够达成的过程性目标:这个目标不能太复杂,因为这会让我们心生畏惧,不能太简单,因为这会让我们难以持续进步,可能会落入资深初学者陷阱——掌握了一些基础技能,但没有深入钻研。 如何衡量自己的过程性目标是否合适,答案很简单——行动会告诉我们一切: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是的,在这个充满各种各样工具和快捷教程的世界里,我们很容易选择看起来很美的捷径。 但这只能让我们浅尝辄止,水过鸭背。 要想更进一步,就要磨练基本功,因为很多高级方法,本质上都是由基本功组合而成。 比如,想象一下,你是一个篮球运动员,要在比赛中完成一个潇洒的转身后仰投篮动作,需要的是在两秒内连贯地完成停球、转身、起跳投篮这三个动作。 正是运球、转身、投篮、上篮等几个基本功,组成了篮球中千变万化的得分动作。 知识工作也是如此,虽然说它的应用场景千变万化,但它的基本功归根结底,就是分块和组合:
关于分块和组合的具体技巧,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考虑订阅我的小报童专栏:卡片复利:从信息收集到内容策展的跃迁之路。 像打游戏一样学习作为一个重度游戏爱好者,我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当我打游戏,无论是打FC还是下围棋,我都会把注意力放在游戏本身。 但一旦开始工作或者学习,我的思绪就会飘到其他地方,比如我要达成什么结果,又比如,等一下要吃什么东西。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 《练习的心态》一书认为,原因可能是,我们在开始做某件事前,对它下了一个定义——这是我们喜欢的活动,还是我们不喜欢的活动。 而工作或者学习,往往都会被定义成我们不喜欢的活动,因为我们不喜欢,所以往往会对行动产生强烈的抗拒感。 对此,我们可以参考《练习的心态》中提供的策略——在开始工作或者学习之前,告诉自己:
也许这样做我们只能将80%-90%的注意力放在在做的事情,但这也是可以接受的。 毕竟,剩下的10%-20%是可以通过人的内在动力来补充的。 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我们的经验,这也是一种加快学习的好方法,毕竟我们会收获到来自同路人的反馈,他们的反馈能够帮助我们加速整个学习过程。 现在,不如尝试写下你的第一个学习目标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