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著至教论》说:“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后人从中提出“诵、解、别、明、彰”五法,做为学习《内经》的基本法则。这五法也是学习中医经典的基本法则。 “诵”,即诵读、背诵原文;“解”,是指理解原文的含义;“别”,既指分别正误,也指归类鉴别;“明”,是指明其理;“彰”,即彰显其用。 一、诵学习中医经典,诵读是起始之法。诵读之法,首先要正字音。中医经典往往言辞古奥,不乏生僻字、古今字,如果不正字音,就不能正确、流畅地诵读原文。正字音的主要方法是查字书,例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是需要常备的工具书。查清每个字的正确读音后,再进行诵读就可以避免因为认错字而影响正确理解原文的情况发生。 不同的中医经典,对诵读的要求有所区别。《内经》卷帙浩繁,对于初学者来说,通读已然不易,所以不要求通背,只需要对部分篇章熟读,重点条文则需熟背。 《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篇幅不大,一般要求能通背,至少要对于大约三分之一的重点条文熟读成诵,临床时才能脱口而出,信手拈来。 《外感温热论》仅四千余字,最好能全文背诵。如若不能,前段论卫气营血和舌诊的三千字也应尽力成诵。《湿热论》前35条一般认为是薛雪手笔,最好能背。《温病条辨》宜通读,重点条文亦宜熟背。 《难经》《神农本草经》一般不要求背诵,但重点条文亦应熟读。 在诵读中医经典原文时可以“不求甚解”,只以诵读流利为原则,宁滑勿涩,以免丧失兴趣。只要反复读、背,自然可以熟读成诵。这是相对枯躁的工作,但只要跨过这一步,就可以为后面的学习减少很多麻烦,是先难后易之法,也是学习中医经典必须要下的苦功夫。 二、解想要理解经典的含义,要从每个字的意思入手。尤其《内经》成书年代久远,字义多有变迁,切不可望文生义,而是要参考历代注家注本及相应工具书逐一确认,反复辨析,才能真正读懂读透。 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高”是通借字,通“膏”。“梁”通“粱”,“足”乃“是”字之误,“丁”通“疔”。短短八个字,就有四个字需要辨析。不仔细确认,是很容易误读原文之意的。 其次,对原文的理解还要充分参考各注家的意见,不拘于一家之言,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原文的含义。例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认为“罢”通“疲”,“动作劳甚谓之罢”,是指疲劳之意。《黄帝素问直解》认为“罢”通“罴”,肝能如“能罴之任劳”,所以是“罢极之本”。李今庸教授认为“罢”据文义疑为“能”字之误,“能”通“耐”,“极”乃疲劳之意。“能极”就是耐受疲劳。三说各有不同,但最终含义却是殊途同归,都认为“罢极之本”是指肝能耐受疲劳之意。而我们进一步研读原文,就会发现《素问·五藏生成》有“肝之合筋也”,“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等条文,说明肝血之养筋是肢体运动功能的重要基础。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肝是人身耐受疲劳的根本了。检索诸家之说,《内经知要》说:“主筋之脏,是为罢极之本。”这就验证我们前面的推论。至此,对“肝者,罢极之本”的理解才算初步完成。 要充分理解经典之意,往往还需要前后互参,以经解经,互为印证。例如《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经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灵枢·本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也。”可见太阳膀胱经气有卫外之功。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过巅顶,下循项背而下臀腨,现在风寒初客太阳,足太阳膀胱经气不利,所以有头项强痛的表现。 再如《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是说外感热病,有伤于寒者,则由皮毛而入,初客太阳,名为伤寒;有伤于温者,虽有“发热而渴”,但不恶寒,只是形似伤寒,却有本质区别。结合《外感温热病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以及《温病条辨》“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等条文,就可以知道关于伤寒、温病之辨,起自《伤寒论》,至温病学家而渐至完备。前后参照,对伤寒、温病的异同就更加清晰了。 三、别所谓“别”,一是指分别正误,二是指归类鉴别。 经典流传既久,传抄之误,脱简错订皆在所难免。我们要在历代注家基础上详加分别,辨析正误。这种勘别正误的工作是历代经典著作编订者所要做的重点工作。例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所说:“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其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迭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但对于学习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对经典的篇章结构、行文用字有所了解,能知其正误。 这主要涉及对错简文字的训诂解释,以及对经典条文不同注解的辨别掌握。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冬不能夏……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要能辨析两个“能”的不同读音和含义。这些内容可以在《内经选读》教科书中找到。更深入一点的可以学习《中医训诂学》,或者针对不同经典著作进行研究。以《内经》为例,古人著作如林亿的《新校正》、胡澍的《素问校义》,今人著作如龙伯坚的《黄帝内经集解》、李今庸的《新编黄帝内经纲目》等都可以作为参考书,以求正确理解经旨。 对于中医经典中的“别”,要保持慎重的态度,不能随意改动原文,以遂已意。要遵从“四不”原则:不因解释不通而轻易否定,不简单化地与现代医学“对号入座”,不以现在的要求去要求古人,不以现代的理解强加于古人。 “别”的另一层含义是对原文进行归类鉴别,找出区别和联系更深刻地理解原文。例如在《伤寒论》的学习中,就可以有按方类证、按法类证、按症类证、按因类证、分经类证,亦可以证类方、以药类方,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原文进行分析、归纳、鉴别、整理,从而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甚至打破经典著作的界限,对某个概念、观点、疾病、方药进行归类鉴别。例如由《素问》对外感热病的认识,联系到《难经》《伤寒论》和温病诸家的不同观点,观其学术脉络,观点异同,则不但可以比类诸家,更能清楚地了解中医诊治外感热病的思想演变。更具体而微者,可以比类《素问热论》的“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伤寒论》麻桂二法和《温病条辨》辛凉轻剂、平剂的关系。这些研究都属于“别”的内容。 四、明“明”者,明白晓畅之谓。研读经典,所欲明者,关键是在一个“理”字。要在反复研读原文基础上,前后比对,综核各家,触类旁通,力求明了原文之文理,论述之义理,应用之医理,最后才能充分掌握一个具体的、清晰的、贯通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例如对于“病机十九条”,不但要能理解这十九条病机的字面含义、临床所指、病机所在,更要明白“病机十九条”是对六气为病规律的举例说明,而六气为病与五行规律是一致,五行、六气又是气机变化所生,最后落实到《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的“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上。这就是所谓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数之可十,推之可百……然其要一也”的具体体现了。 五、彰彰者,利于用也,即在前期“诵、解、别、明”的基础上,将掌握的医学理论用于实践、彰于世人。是经典与哲学、临床、科研的结合,是发扬经典的最终实践。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首先就是要将研习经典的成果应用于临床,提高对疾病的诊疗效果。 例如《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发汗太过,太阳膀胱经气受伤,不能化气行水,水饮因之内停。用五苓散通阳化气,以利水饮。结合《外感温热论》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则知二苓淡味渗泄为阳,能利小便以通阳气。所以五苓散不但可以用于太阳蓄水,也可以借其通利小便之力,通行阳气,以治阳气阻滞不化之证,如阳痿、脂肥等病尽可随证用之。 对于中医学生来说,临床机会毕竟还少,运用医案来验证猜想,以彰已说是个不错的方法,这就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以经释案”法。 总之,诵、解、别、明、彰五法是学习中医经典的基本方法。其中诵、解、别是基本功,要尽量做到;明、彰的要求较高,如果一时难以完成,也不用着急,可以在日后的学习中慢慢体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