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张放鸣:瑞雪贺新岁,念母情更浓

 黄石新东西 2025-02-05 发布于湖北

瑞雪贺新岁,念母情更浓

张放鸣 

雪纷纷扬扬,飘落在故乡的屋顶与田野,为大地披上银装,也悄然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每当此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回忆,那些与母亲共度的春节时光,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放映,母亲的音容笑貌,也愈发清晰。  
腊月的尾巴,是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选一个阳光灿烂的吉日,村里的壮劳力们齐聚在村头面积达十来亩的大塘边。这口大塘,承载着全村人的期待,每年都能产出几千斤鱼。为了高效打捞,大人们准备了两只用木板特制的简易“捕鱼船”。每只船一头站着一个人,一人手持竹篙,稳稳地撑着“船”,让“船”在宽阔的大塘里灵活地东转西转、南转北转;另一人则站在门板上,手中的渔网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哗啦”一声落入水中。岸边,我和村子里许多同龄的小朋友们兴奋得小脸通红,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一边你推我搡、嬉笑逗闹,满心期待着鱼儿入网。当渔网被缓缓拉起,活蹦乱跳的鱼儿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我们的欢呼声瞬间响彻整个村子。母亲也在一旁笑着,她的眼神里满是对新年的期待。这些新鲜的鱼,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也是母亲忙碌的身影中一道鲜活的色彩。  
分鱼的时候,我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好奇地看着大人们分拣、称重。一不小心,鱼鳞沾满了衣服,可谁也不在乎,依旧兴致勃勃地围观,感受着收获的喜悦。  
“二十七,油个滴”,这是我最盼望的日子。母亲早早地把积攒的面粉、红薯、蚕豆拿出来,动作娴熟地揉面、切片、调味。她的双手在厨房中忙碌,金黄的菜油在锅里滋滋作响,面疙瘩、红薯片、蚕豆在油锅里翻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我和小伙伴们守在锅边,馋得直咽口水,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这春节独有的味道。母亲会笑着嗔怪我们,却又第一时间把炸好的食物递到我们手中。那香酥可口的美味,是春节的味道。  
春节前,写春联是我们家必不可少的事。虽说不是每个年份都能写,像特殊困难时期,大家为生计发愁,哪有心思写春联。但只要条件允许,父亲就会铺开大红的纸张,研好墨,准备大展身手。他的毛笔在纸上游走,一幅幅饱含祝福的春联便跃然纸上。邻里乡亲纷纷登门求字,父亲总是热情地帮忙。母亲虽然不识字,没有参与磨墨、裁纸,但每当父亲或识字的人写完春联,念给她听时,她总会露出高兴的神情,不住点头,感受着这新春的美好祈愿。  
大年三十,吃年饭之前,一家人带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精心准备的供果前往祖堂敬奉祖先。祖堂里,香烟袅袅,鞭炮声噼里啪啦,大家跪地磕头,虔诚祈愿祖先保佑家人平安、新年顺遂。仪式结束后,母亲小心翼翼地把供品端回家。  
因为祖堂里烧纸放炮,供品上落了不少炮子灰和纸灰。一回到家,母亲就赶忙将供品拿到厨房,仔仔细细地清洗,每一片菜叶、每一块肉都不放过。清洗干净后,又重新把它们放进锅里,添柴生火,将供品热得滚烫,直到她觉得完全干净了才停手。  
等到吃年饭时,母亲没有像往常一样让长辈先动筷,而是招呼我们小孩子先吃。她微笑着,眼里满是期许,轻声说:“孩子们,多吃点,这可是祖先尝过的,吃了能保佑你们健康长大,万事顺遂。”我们这些小孩子,本就对这些带着神秘色彩的供品充满好奇,又听母亲这么说,一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动起筷子。那一刻,饭桌上满是欢声笑语,我们吃得津津有味,仿佛真的能从这些食物里汲取到祖辈神灵赐予的力量。  
饭后,一家人开始守岁。土房子里,父亲熟练地升起火堆,跳跃的火苗将整个屋子照得暖烘烘的。一家人紧紧围坐,父母打开了话匣子,讲述着祖辈们的故事。他们说,祖辈们在艰苦岁月里,天不亮就下田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从未有过一丝抱怨。为了节省一粒粮食、一寸布,他们精打细算,把勤俭二字刻进了生活的每一处。在做人上,祖辈们真诚善良,邻里有难,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用行动诠释着仁义与担当。说到兴起,父亲站起身,比划着祖辈们如何辛苦创业,从无到有建立起这个家。母亲在一旁不时补充细节,那些质朴的话语,让祖辈们的形象愈发鲜活。我们几个孩子听得入神,眼睛一眨不眨,脑海里全是祖辈们奋斗的画面。他们的故事就像一团火,在这个寒冷的冬夜,温暖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要努力练好本事,将来做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守岁的时光里,孩子们既兴奋又紧张,因为有个规矩,东西掉地上不能捡,据说捡了这一年会倒霉。母亲总是细心地提醒我们,让我们小心一些。火炉上,母亲熬的鸡汤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午夜12点,新的一年来临,大家轻抿一口鸡汤,简单又温暖。  
如今,母亲已化作夜空中最温柔的星辰,在每一个春节,洒下思念的清辉。瑞雪依旧纷纷,新年的喧闹如期而至,可我的身边却再也没有母亲温暖的身影。但那些与母亲共度的春节,早已化作记忆深处永不褪色的画卷,成为我灵魂深处最温暖的港湾、最坚实的依靠。母亲的爱,如同古老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悠悠传唱,岁岁年年,永不落幕。

张放鸣,1956年出生大冶市金山店镇,1978参加工作,在大冶市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退休,原任大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冶市诗联协会副秘书长,中华诗词楹联学会会员,黄石西塞山诗社常务理事,被新世纪文学创作研究所拟聘为研究员。

早年从事文秘工作,写过新诗,古诗词,散文,通讯报道。在全国有关报刊中先后发表作品一千余篇(首)。著有诗集《旅游纪胜》《浪迹天涯》《京都行吟》《诗海萍踪》《闲情拾趣》,散文集《走出屋檐下》。其名载入《中国文学艺术家专集》。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