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篇.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第一章 内科病证/第五节 内科疑难杂症/头痛/瘀血头痛

 火帝养生_WSH 2025-02-05

(二) 瘀血头痛

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学在治疗头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内科方面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而血瘀头痛是头痛疾病中的一个证型,其特点:属于顽固性头痛,临床以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全头胀痛或痛如锥剌、眼眶发青或晦暗,头额角脉纹显露,舌质紫暗,舌边有瘀点,脉细涩为主要特征。

中医认为::“人体的血液来源与水谷之精微,在气的统帅下循经而行,内注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因内伤引起的疾病由于气虚、气滞、血寒、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因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因外伤引起的疾病如:颅内出血、颅脑损伤等因素均属于血瘀证型,统称“血瘀头痛”。

头为诸阳之首,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若瘀血阻塞经络,气血不能通利运行,造成“不通则痛”的病理机制,此谓“血瘀头痛”的机制。治疗“血瘀头痛”关键抓住“血瘀”的临床特征,辨证准确、施治得法,就能获得实效。

【临床应用】

黄氏  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以补阳还五汤治疗瘀血头痛,辨证加减:加丹参等增强原方活血之力,灵磁石、生龙骨、生牡蛎、朱砂等重镇安神,天麻、全蝎、蜈蚣搜风,葛根等解肌治项背强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病案举例】

黄氏  临床治疗向某,女,30岁,乡村医生。患者于1973年11月因纠纷被棍棒击伤头部,当即昏迷约半小时,醒后呕吐数次,感觉全头痛,遂往返奔波于市内各家大医院诊治,均诊断为脑震荡后遗症,服谷维素、地西泮、吡硫醇等药均罔效,1974年5月3日延余试治。

患者已迁延半年之多,丧失治疗信心。诊视患者面色㿠白,头痛如裂,呻吟不止,家属述其疼痛日出剧增,直到日落方渐缓解,不能安寐,两目眶青紫,苔薄,舌质有瘀斑,脉细弦,表情痛苦。此病已久,久病必虚,乃棍棒所伤,瘀血为患,治宜补气养血、活血通络之法,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40g,赤芍、川芎、当归尾、地龙、桃仁、红花各10g,丹参15g,灵磁石、生龙齿、生牡蛎各30g(先煎),朱砂、琥珀各3g(研细,分2次冲服),煎服5剂。

5月8日二诊,患者头痛大减,精神转佳,病有起色,嘱守原方续服5剂。

共服至第八剂时,患者家属喜形于色,告之顽疾竟霍然而愈。随访至今无不适感,正常工作。

姚某,女,18岁,中学生。患者于1990年4月13日突发眩晕,仰面绊倒,后脑与地相撞,苏醒后渐觉后脑部与两颜部痛如锥刺,固定不移,痛剧时恶心呕吐,随后住蚌埠某院治疗2个月余,经脑外科专家诊定为脑震荡后遗症,各种药物治疗均不显效,7月5日来我处求治。

症见精神疲惫,表情呆滞,默默不欲言,头项强痛,泛泛欲呕,厌食,形瘦,舌淡紫,苔薄白,脉虚细涩。用补阳还五汤加天麻、葛根各10g,蜈蚣、全蝎各3g,煎服5剂,症状大减;守方续服10剂,痊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王清任认为,血瘀多与气虚有密切关系,《医林改错》云:“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瘀血头痛(脑震荡后遗症)多跌仆损伤所致,此病多久病难愈。久病入络,导致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痛”,其特点为痛势较剧,痛如锥刺,固定不移。“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本方重用黄芪补气,使气足以推动血之运行,经络通畅;当归为血中之气药,配合地龙、赤芍补血活血而通络;桃仁、红花逐瘀生新。前人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例一加丹参增强原方活血之功能,灵磁石、生龙骨、生牡蛎、朱砂取其重镇安神之意。例二加天麻、全蝎、蜈蚣搜风,葛根解肌治项背强痛。活血化瘀药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脑组织营养代谢,改善局部病灶瘀滞,增加脑血流量,对于治疗脑部损伤、消除后遗症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临床中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新久瘀血头痛,药证合拍,只要守方,顽疾定能得愈,效如桴鼓,每收奇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