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本文深入探讨现代人所追求的“轻生活”方式,从物质断舍离到精神解压,提供了实用的生活减法建议。 通过真实案例,阐述极简生活带来的内心宁静与经济自由,同时提醒人们降低对外界期待,珍惜真正值得的关系。 你知道最受现代人欢迎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吗? 最近,刷到小红书《2024“新生活方式”研究报告》,“轻生活”以月均高达千万级的互动量,成为当代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来源:千瓜数据 所谓“轻生活”,讲究的是把生活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境界。 它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断舍离,更是一个人由内至外,全方位的解压和放松。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追求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简单。 很多人都渴望从纷繁的琐事中抽身,给内心减负,让烦恼清零。 作家冯骥才曾说: 新年是检讨和许愿的节日,让营营役役了三百多天的自己重整生活。 时值年初,不妨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给生活做减法。 在精神上低配,才能在心态上高配,以怡然自洽的姿态,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刷到过一张由DT财经发布的比例图。 在被询问“更愿意为商品的什么特质多花钱”时,无论80后、90后还是00后,都达成了高度统一—— 为产品质量买单。 如今赚钱不易,人们的消费态度也越来越慎重。 不再像前几年那样,花钱大手大脚,而是纷纷降低物欲,追求一种高质价比的生活。 小红书博主@米莱的精简生活,便是其一。 米莱曾经也是“买买买”族的一员,每月的工资,几乎有一半花在外卖奶茶上。 她还喜欢买衣服,常常每入手一件衣服,就要买裤子来配;有了新裤子,又要买鞋来配…… 直到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花呗欠了一大堆债,米莱才痛下决心要改变。 一开始,她尝试“衣服断舍离”。 凡是2年内没穿过的衣服,她都扔到了小区回收箱。 保留下来的,都是百搭基础款,随时随地就能穿出门,省时省心。 坚持一段时间后,米莱渐渐摆脱了停不下来的购物欲。 于是,她尝试把“极简心态”应用到了生活的其他方面: 吃饭上,她减少了点外卖的次数,每周末提前采购好一周的肉蛋蔬菜,消费降低的同时,还营养卫生; 护肤上,她不再盲目跟风买大牌,而是选择平价护肤品,平时少熬夜,皮肤反而比以前更好; 娱乐上,她也渐渐戒掉了几年前对打卡网红地、购物、组局打游戏的狂热,爱上了骑行、逛公园…… 如今,米莱已经坚持过了两年的极简生活。 摆脱了消费欲的裹挟,她觉得心态上着实轻松了不少。 很多人总以为,极简生活,意味着抠抠搜搜,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但真正的极简,不是盲目省钱,而是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把钱花在自己真正的需要上。 富足的人生,并不需要太多的外在物质加持。 用有限的花销,依然能享受到生活的品质。 如果,你也有冲动消费的习惯,不妨在下单前多问问自己: 我真的需要它吗?它有平替吗?买它真的不会闲置吗? 与其每天花几十块钱喝奶茶,不如改成吃新鲜水果,健康又省钱; 与其在直播间买一堆不需要的化妆品,不如先想想,上次买的有没有没用完? 学会删繁就简,控制消费欲,才能摆脱物质匮乏的焦虑,在浮躁的时代,拥有真正的松弛感。 最近,山东青岛一对摆地摊的夫妻,引发了全网关注。 两人都是博士,也都有体面的工作,可每天下班后,却在街边卖发卡、零食赚钱。 有人质疑夫妻俩大材小用,但看到他们的收入后,都纷纷住了嘴—— 光摆摊,两人每月赚的外快都有3万以上。 面对采访,夫妻俩说: 不管什么学历,挣到钱才是最重要的。 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你想干,就不要害怕失败! 如今大环境不好,谋生面前,面子不过是自缚的枷锁。 放不下身段,就挣不到钱;过分执着体面,就尝不到生活的甜。 想要让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就得踏实工作,埋头赚钱。 前段时间,TVB演员戴耀明去餐厅打工的新闻,看得人感慨万千。 戴耀明以前是TVB金牌演员,出演过《溏心风暴》、《金枝欲孽》等知名影视剧。 可如今的他,却在餐馆里倒垃圾、刷盘子、冲饮料,每天忙得像转个不停的陀螺。 新闻爆出后,有不少记者前来采访戴耀明。 戴耀明也不掩饰,大大方方地表示: 做演员不稳定,想留条后路给自己。 人生的笔记本,看你自己想写什么,又不是偷,又不是抢,过好自己就可以了。 我想,如果有得选,谁不希望工作光鲜,活得体面? 但在谈面子之前,人应当先掂量自己的经济实力。 手头有足够的余钱,才不必担心失一次业就让自己入不敷出,不必担心一场意外就把生活压垮,不必担心供不起房贷,不必每次交物业燃气费,都心疼得像大出血…… 成年人的从容和自由,都是要用钱来养的。 只要不昧着良心赚钱,不赚有违社会公德的钱,即便做保安、送外卖,又有什么可丢人的? 中年以后最大的觉悟,就是不管工作体不体面,先干起来再说。 等钱包渐渐鼓起来,你就会发现:面子,看似放下了,生活却在一步步往上走。 人到中年,难免会对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期待: 希望伴侣能无微不至地体贴自己;希望孩子争气,能考上好的大学;希望上司赏识自己、升职顺利…… 可越是满怀期待,就越容易失望而返。 热播综艺《再见爱人》里的麦琳,便是如此。 节目上,麦琳有很多次失态,都是因为丈夫李行亮的做法,不符合她内心的期待。 李行亮千里迢迢给她买青团,她大失所望,原因是她第一口没吃到喜欢的口味; 李行亮给她精心准备各种礼物,她不满足,因为她最想要的其实是包包; 李行亮告诉她,如果想喝咖啡可以到房间拿,她却把对方数落一番,原因是她想喝的是超市里的咖啡…… 在画像环节里,麦琳觉得自己的画像太丑,用大笑来掩饰失落。 李行亮问她是不是不开心,麦琳却谎称自己只是累了。 可等李行亮回房间休息后,麦琳又开始责怪李行亮不关心自己,言语中满满的委屈感。 几次三番下来,不仅李行亮感到窒息,麦琳自己也内耗无比。 生活不会事事如你所愿,也没有人天生该把你的感受放在优先级。 凡事期待过高,注定很难得到理想的回报。 最近,网上流行一种特别绝的心态:“我不要了。” 当你特别纠结于别人的反应,或者某些事情的结果,不妨告诉自己: 我不要了。 比如,你希望老公细致入微,能时刻读懂你的心,可老公常常不解风情。 那算了,以后你想要什么,不妨直接了当地告诉他。 比如,你希望每次工作都能在预定时间里完成,但有时会碰到难缠的客户,要反复改方案。 那算了,放下准时完成工作的执念,按客户的意见执行就好。 “我不要了”,并不是说要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而是不将自己的感受,建立在不可控的事情之上。 一个人是否幸福,答案往往不在外界,而在我们自身。 降低对外界的期待,你会发现,即便偶尔遭遇不顺,你也能放平心态,捕捉到预期外的欢喜。 知乎网友@你好吗 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曾经,他逢局必到,见酒必喝,每天几乎都在外面,不是陪客户,就是陪同事朋友。 有一次酒局结束,朋友送他回家,半路上他觉得不得劲,又回去组了第二场局,一直喝到宿醉而归。 后来,他落魄了,身边的朋友也越来越少。 很少再有酒局邀请他,反倒是他自己,因为喝酒落下一身毛病。 回想起从前,他觉得自己荒唐无比: 其实胡吃海喝的,只不过是一堆酒肉朋友,谁会在你落魄的时候,真正帮上一把?! 中年以后,愈发发现,饭局上的称兄道弟,都是逢场作戏。 推杯换盏过后,除了人走茶凉的落寞,和喝酒落下的脂肪肝、啤酒肚,什么也不会留给你。 家具创业人刘胜早年间忙于生意,认识不少合作伙伴。 可后来家具行业爆冷,他的事业遭遇滑铁卢,欠下几百万外债。 他想向人求助,可从前的合作伙伴都对他避之不及。 关键时刻,是家人伸出援手,帮他度过了难关。 刘胜的妻子提出卖车还债,父母甚至拿自己的房子做抵押,帮刘胜贷款。 这些让刘胜既感动又愧疚,后来事业有起色后,他逐渐远离了曾经的酒肉朋友,一有时间,就回家陪伴家人。 成年人的关系就像大浪淘沙,经历越多,越会发现,困难时真正愿意帮你一把的,少之又少。 与其浪费精力组酒局、攒人脉,不如把精力留给真正值得的人。 推掉无意义的聚会,为真心待你的人留出时间; 远离不同频的关系,给内心留一方休憩的空间。 年岁越长你越会发现,运动、读书、陪伴家人,比参加鱼龙混杂的饭局,有意义多了。 把时间留给值得的事,你会发现生活清静了,心情轻松了,你也能拥有更多精力,耕耘自己的精神后花园。 《阿甘正传》里,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 人的心智成熟,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人的内心若是填得太满,只会损耗心神,徒增焦虑。 学会减负,才能重新回归自在和安宁。 人到中年,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既要扛住压力,逆流而上,又要清简内心,给自己留一个宁静的空间。 新的一年,别让精神过载,别让自己太累。过好每个简单的日子,以从容清爽的姿态,拥抱高质量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