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喻思维为顶层,辩证思维为中层,抽象逻辑思维为基层

 HNYZL 2025-02-05

1·6隐喻思维为顶层,辩证思维为中层,抽象逻辑思维为基层

(2020-08-27 22:25:44)

 薛:先生,我复习一下旧课。读解标题,本文论点:(我们应该)生活在树上。(直言判断性质)。意味着:(我们应该)生活在树上,而不生活在地面,也不生活在空中。(不相容选言判断性质)。读解第一节,进一步理解本文论点:(我们应该)生活在树上,不离大地又不忘天空。(辩证判断性质,变机械地不相容为辩证地相容)。这些我读懂了。可“结合后文,可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既不完全脱离家庭与社会的传统期望又不过早'追求超越的自我的理想。就还懵懵懂懂。结合后文范围太广。指全文吗?

 黄:结合后文,首先指结尾,第六节。为方便读者我再引用一次: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逻辑上结尾主要表达结论(论点的同义反复)。对于起始段的隐喻的寓意、本体,本段明确为:“在树上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本文讨论生活方式问题,尔后寻求理想期望范式。又从个体的超越性喻体可见天空指的是青年人体现个体的超越性。而'追求超越的自我的理想的生活方式。遗世独立指超自然独自生活于现实社会。所谓“不拘泥”就是不脱离现实社会而生活。

 薛:修改成更完整的语句表达的中心论点就是:(我们应该选取)既不完全脱离家庭与社会的传统期望又不过早'追求超越的自我的理想(生活方式)。——“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也就是代表我们青年们选择的。

 黄:改得好,精确的表达。语文老师的分析课就应当这样地字字有根据、一句不废话才好。从结论可以反溯全文思路,就是证明两不的必要性:不完全脱离家庭与社会的传统期望。不过早'追求超越的自我的理想。——这就又变成两个必要条件逻辑性质的判断。这样的多次变换,可谓平生第一次见到。该生创意可掬。(以上全文最高层级,第一层级)

 薛:先看前一个必要性——即不完全脱离“家庭与社会的传统期望的(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可他是从引证海德格尔的话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开始的,把这话作为理论论据证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那是说“不值得借鉴”,也就是不必要啊。(第一节)(以上全文最高层级,第二层级)

 黄:这是古人所谓的欲扬先抑(如欲证明先借助反驳)。尔后转入对“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的褒扬、证明。我们要特别注意第二节里那个古人所谓的“但书”的“但” 字——笔力千钧!一个大转折,竟有三条理由支持:a,警惕走向虚无主义;b,秩序的落差与错位历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c,蓝图不足以在浪潮之巅立锚。(与以上并列,同为第二层级)

 薛:接下去第三段进一步讲为什么是这样。引用麦金太尔之言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以明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的作为“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肯定的重大理论依据。而且紧接着还有几点具体的理由:a,需要因风借力b,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c,我们的偏见的傲慢可能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降到第三层级)

 黄:那么,到底应当怎么办呢?1,认清这对生活意义的追求问题是一个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2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正是在确立了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这个大前提下,小作者推崇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的生活方式——“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高度评价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以下引用韦伯的祓魅”“赋魅概念,是说如果批判传统预期后又不断自我膨胀,那就可能丢失自我。(第四段)再降到第四层级

 薛:第五节又有一个,我注意到。

 黄:又一个“但书”!不过这个的地位不及前一个高。读辩证分析的文章,因为会有多次的一分为二”“两点论”——分别说辩证的两面。要特别注意但书的层级。一方面必须批判家庭与社会影响我们形成的几分偏狭的自我,一方面,应当摒弃廉价的批判中的反智倾向。辩证的两点论又是重点论。后一方面更为重要。小作者引用尼采的观念以证明之: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这是理论论证背负遗产亦即考虑家庭与社会的期望的必要性。再加上一个例证。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第四层级)这个层级的两面论证的展开,完成第二次辩证分析。此文重中之重。

 薛:第四节末了的论证过程:论点,理论论据,事实论据,边引用边分析说明论证与被论证的关系,清清楚楚,充分有力。就是本文层级次低的一个论证过程。阅读论说文,分清层级比分清层次更重要。

 黄:第五节才是真正的对于命题人揭示的一个复杂议题的简要的回答“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直白言之就是,让体验走在言说之前,做了再说。

 薛:做了再说,也就是选择生活在树上的生活方式实践一下再说。还带着几点理由呐。本文语言极为文雅。第五节发挥到极致。艺术的隐喻语言与科学的概念语言彼此缠绕、难解难分、相得益彰。先生烦为“翻译”一下吧。

 黄: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蓝图与家庭社会的差异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中也未必能清楚区分。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如果涉足权力问题,理想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变。所以归结起来,我们的态度既不否认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理想有可能失真。只有实践了再看。最后聚焦于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一句的实践二字上。(最低一个层次,第五层级)

  薛:由此可见,本文隐喻思维为顶层,辩证思维为中层,抽象逻辑思维为基层。层次清楚,层级明晰,条理分明,论说充分,语言雅致,引证丰赡,哲理深度。绝非等闲之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