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种基本局限:认知局限 与 身体局限

 HNYZL 2025-02-05

【1】开篇:局限与界限

最近在学习和整理吕洞宾版的《道德经释义》,受益匪浅。

《道德经》早已耳熟能详,也读过几次,虽然不能说全懂,但是根据一些现代对《道德经》的解释说明书籍,也大概能读懂其内容。

但是看吕洞宾的《道德经释义》完全打破了自己原来对《道德经》的理解,“别有洞天”,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当然,初读其内容,也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不了解,看不透,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对自我认知局限的重新审视。

同样是一部《道德经》,却是有完全不一样的解读,而且自成体系,有理有据。

这也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个人认知的局限,一个人的认知是有边界的,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那么明显感知到这种边界,只是在自己认知范围内循环轮回。

只有被外界不一样的认知所冲击的时候,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和边界。

认知是有局限和边界的,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如同认知一样,“禁锢”着我们自身呢?

思来想去,也许会有很多不同的方面,但是我认为“身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两种基本的局限:认知局限、身体局限

【2】认知的局限及突破:自省、明心、内观

之前也曾针对“认知局限”的问题,写过一篇说明的文章:信息茧房 与 认知困境

认知局限,受限于每个人获取信息数量、真伪的不同,必然会引导个体认知方向的差异

这种认知的差异,小的可能是几句争吵,大的可能是信仰的不同,乃至征战

看看身边的人,以及周围的世界,说到底,皆是认知差异导致的“人以群分”。

我们可以消除这种认知局限以及差异吗?很显然,不可以。

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多元性也是这个世界得以不断发展的内驱力

如此看来,认知的局限以及差异,也是认知发展的内驱力。

认知局限是固有的,这并不让人担忧,让人忧虑的却是无法认知到自我认知的局限。

认识到自我认知的局限,就是儒家说的“自省”,佛家说的“明心见性”,道家说的“内观”

认识到认知的局限,就是能看到认知的边界,正是看到了这种边界,才能更好的突破这种边界。

就像苏格拉底说过的一句话: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不断求索与进步

常读南怀谨老师的书,也会被其对“儒释道”渊博的知识所折服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依然评价自己:一无所知,一无是处,一事无成。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认知中,但认知的边界是可以不断被定义的

不同空间的认知,国内和国外的认知

不同时间的认知,过去和现在的认知,甚至未来的认知

认识到局限和边界,就是突破认知局限的开始。

【3】身体的局限:吾身大患

认知的局限,也是源于身体的局限。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为什么身是大患?

因为所有认知和感知皆由此身而来,也皆受此身所困。

“眼耳鼻舌身意”是认知的渠道,受限于这些渠道本身的能力,获得的认知也是受限的

比如无线电,看不到,听不到,但是它确是存在的;

比如阳光,看到的是白色,但是却是七彩光混合而来。

这是身体本身能力的局限,这是外在的局限,还有内在局限

所谓内在的局限,是指身体本身的欲望,也称为人性。

好色好利,不劳而获,懒惰,… …

相比众多人性的光辉,依然会有众多人性之恶。

我们的认知,也是在身体的这种善恶之中被“禁锢”着。

回到开始《道德经》中的那句“吾身大患”,之所以是大患,是因为其所追求的是“大道无形、大道无情、大道无名”

而这三个因素,皆是与身体对立的,身体是有形的,有情和有名的。

所求与所有是对立的,所以才是“吾身大患”

儒家对此的解决方法是“修身”:用“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以求圣

佛家对此的解决方法是“空相”:“诸法空相,明心见性”以成佛

道家对此的解决方法是“合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成仙。

说到底,就是突破“此身之大患”。

【4】结篇:知我之所知,行我之所行

此身有限,知也有限,但是追求无限

知我之所知,而后知我无知

行我之所行,而后知我不行

于无知中求知,于不行中求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