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晓杰 海面倒映着天空,带着沁心的蓝色,泛着粼粼的波光,一直延伸到天际。 “抓稳了!”班长孙伟朝船头的我大声喊。收回目光,我抓紧座位前的把手,耳边发动机的声音渐渐增大,巡逻艇开始加速。船头犁破海面,激荡起大片浪花,海水跳跃着,不时溅洒到我的脸上。 南海之南,在这片广袤的蓝色国土上,孙伟和战友们守着岛礁,像引而待发的弓弦。 一级上士孙伟是巡逻艇驾驶员,也是这个岛礁上巡逻艇分队的负责人。 平常,巡逻艇分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巡礁。他们是祖国南海流动的“守门人”。这么多年来,他们见惯了风浪,也在风浪中披荆斩棘,不断成长。 这时,暴风雨将至,海况不断变差。巡逻艇分队的两个小艇相距十几米,一个浪过来,两条船就互相看不见了。 “碰上这种情况,你怕吗?” “大风大浪见多了,就不怕了。”孙伟爽朗地笑了起来。孙伟接着又说,守岛礁这么多年,他是从“不怕”到“怕”,再到现在的“不怕”。 初学巡逻艇,面对两三米高的浪,他丝毫不怵。“出了潟湖,开着巡逻艇几乎就是在空中'飞’着的。浪一大,我直接开上去,砸在水面上……”想起那时的自己,孙伟笑着自嘲道,“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那后来,怎么又怕了呢?” “那是我当了班长以后的事情了。”有一次,孙伟带着班里战友出海执行任务,返程时却出现了状况。“巡逻艇开出潟湖比较远,晚上碰上浓雾,看不见航道口,可偏偏通信又出了问题……”孙伟说着,将目光投向海面,“那时,我心里只想着一件事,我怎么把这些战友带出来的,就要怎么把他们好好带回去……” “过年的时候,你们应该能松口气了吧?” “越到年节,我们反而越忙。”孙伟说,有一年大年初一,他们凌晨5点多接到任务,开着巡逻艇就出发了,等完成任务往回走,已到了晚上…… 在岛礁上几个月,我常遇到孙伟。随着对他了解的进一步加深,他身上那种军人的担当令我钦佩。 一天,船舶制造厂的工程师远道而来。从离岸开始,孙伟与工程师就装备的使用问题进行了详细交流,他专业又细致的询问让我刮目相看。 副驾驶员付元清在一旁,跟我讲起了孙班长的故事:“之前厂家派人来岛礁上进行装备巡修,孙班长看上了人家手里带的那本《发动机维修手册》。他借来复印了一份,有时间就翻翻,现在都翻卷边了。” 从付元清口中,我得知孙伟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孙师傅”。 “在海上要是出了故障,和在岸上可不一样。若碰上海况不好,后果就严重了。”付元清感叹道。如今,孙伟已经牵头整理出30多个巡逻艇故障案例汇编。谁要碰到维修难题,十有八九能从里面找到解决方案。 看着孙伟黝黑坚毅的脸,我想起他那充满反差感的微信名:沅沅。后来我才得知,那是他女儿的乳名。 孙伟在岛礁上格外思念女儿,他常翻看手机里女儿的视频和照片,看着看着就笑出声来。 即使再思念女儿,今年春节,孙伟还是选择留在岛礁上过年。 孙伟入伍已有14年,到今年1月,他守礁已满8年。他说,在这岛礁每待一年,责任在他心里就更重一分。守护眼前这片最熟悉的海,是他留在这里的意义。 “这几年任务越来越紧,我们也越来越忙了,但我这个人,越忙越来劲。当兵嘛,就不能窝窝稀稀的。”见我露出不解的神情,他笑着解释,“窝窝稀稀”在陕西商洛方言里,就是“懒散”的意思。 我曾看过孙伟和女儿的合照。沅沅脸蛋胖嘟嘟的,戴着一顶小草帽。照片里,35岁就头顶锃亮的孙班长,怀抱着孩子,父女俩笑容灿烂。 “到2月份,她就一周岁了。” “以后你会把这段经历讲给她听吗?” “会。等她再大一些,我会指着地图告诉她:你看,爸爸就在这里为祖国守岛礁。”孙伟的眼睛里闪动着晶莹的光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