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回顾-中轴线上的河湖水系

 京城骑士 2025-02-05
图片

中轴 线上的河湖

图片

人类逐水而居,城市因水而建

依水而建  以水定轴  轴水相依

“天然水系”与“人工水系”相融合

图片

人类逐水而居,城市因水而建。而北京城也不例外,同样“依水而建,以水定轴,轴水相依”,在3000多年的建城史中,始终有一条蜿蜒的水路。匠心独具的古代北京城建设者利用各种水利工程,巧妙地将“天然水系”与“人工水系”相融合,在老城内设计和创造出了令人震撼的河湖水系,构建出了北京完美的城市水利格局,彰显了治水、理水、用水方面朴素的环保思想与高超的工匠技艺。

9月21日,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崇臣为我们介绍老城河湖水系对中轴线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介绍与中轴线上与古代供水、排水、防洪、漕运相关的水文化遗产和水智慧,让大家广泛了解中轴线河湖水系的历史文化内涵、生态现状及未来。

图片
以下视频来源于
晁采拾遗

01

北京中轴线蕴藏水之智慧

中轴线是一座都城的灵魂和脊梁,它决定了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是空间规划之轴,政治之轴和文化之轴,也是体现都城文化的巅峰之作。

北京现存的中轴线,起始于元大都,成型于明清北京城,发展于近现代。南起永定门、北止钟楼,全长7.8干米。在中国古代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中,“中”被赋予了尊贵、美好、善良、和合等价值追求和象征意义。

在7.8千米的“古都之脊”上,以南北向居中道路为骨架,联系起宫殿、苑围、坛庙、市肆,形成了左右均衡对称的建筑群。其中,天安门、端门及故宫,钟鼓楼及周边商业街市,共同构成了“面朝后市”的空间格局;太庙和社稷坛,遵循了“左祖右社”的礼仪规范;其道路的走向、尺度,建筑的大小、高度、色彩、装饰等均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强调的礼仪与秩序。

图片

图为:北京中轴线

02

河湖水系对北京城的形成、发展

与变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金中都中轴线

人们常用“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这句话,来诠释积淀深厚的北京历史文化。所谓“八百多年建都史”,起点就是金中都。金天德三年(1151 年),海陵王完颜亮决定迁都燕京,营建都城,这不仅是金朝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而且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图片

图为:金中都城

  • 元大都中轴线

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也是北京城市建设的依据。当今北京中轴线起源于元大都的营建。而元大都城中轴线的确定,则是由一座金代的离宫别苑开始的,这就是金代的大宁宫,即今天的北海公园团城一带。

图片

图为:元大都城

金代大宁宫的兴建始于金世宗大定十九年(1179年),这一般被认为是今天北海公园的历史起点。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又命人以大宁宫的湖泊为中心营建宫城,元大都城逐渐建成。

元大都城的兴建以北海的团城为中心,团城成为宫城建筑群的交会点。元代在团城周围建有护城河,护城河宽仅1米,护墙高约1市尺(0.33米),水深约0.5米。

团城周围的湖泊在元代称为太液池,燕京八景中的“太液秋风”便是指此。太液池位于皇城之内,是宫廷用水的来源地。为保证太液池的水质,元代将太液池与大运河码头所在的积水潭隔开,又从西郊玉泉山引泉水,从太液池的南北两侧注入湖中,这就是金水河,南侧支流因经过隆福宫南侧又被称为“隆福宫前河”。由此,西山泉水为皇室宫苑独享。
图片

图为:北海公园

元代大运河的终点是积水潭,又称为海子,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为了能让积水潭停泊更多的漕船,将昌平白浮泉泉水引入湖中,并将海子挖深加固,又建起海子总码头,沿运河而来的漕船、商船聚集停泊。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忽必烈从上都回到大都,过积水潭时,看到湖面“舳舻蔽水(zhú lú bi shuǐ)”十分高兴,赐运河名为通惠河。与深宫高墙内的太液池不同,积水潭两岸酒楼商铺林立,成为大都城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在北京中轴线的14处遗产点中,唯一的桥梁是在钟鼓楼与景山之间的万宁桥。元代的万宁桥一名海子桥,是积水潭汇入通惠河的重要枢纽。

图片

图为:万宁桥

  • 明北京中轴线水系影响中轴线变迁

明代是西六海定型的时期,漕运功能逐渐被水乡景致取代。因明十三陵位于昌平,明廷以保护皇陵风水为由,废弃了白浮泉瓮山河,汇入太液池的金水河也就日渐湮废,太液池的水源不得不从积水潭引入,元代分开的太液池与积水潭又得以连接。经过明代的填“海”改造,原本连成一片的“海子”被分为三处湖泊,德胜门以西仍称“积水潭”,中部的湖泊出现了“什刹海”的称谓,最东面的湖泊因种满荷花而称为“荷花塘”。清代因人为填“海”加剧和西山泉水流量衰减,西六海水域面积逐渐减少,最终形成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六海格局。

图片

图 为:北京水系

  • 近现代河流水系的掩埋

民国和新中国初期,由于城市建设和环境改造的需要,先后将对城内河进行改造和掩埋。

在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水利科学知识和法治理念与制度的传入,中国水利法制开始近代化的摸索与尝试。民国政府走出传统窠臼,吸收西方依法治水的科学理念,初步构建了以国家法、地方法规、民间习惯法为主体的多元水利法律体系‌1。这一时期的河道治理和城市改造主要集中在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防洪能力等方面。

新中国初期,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内河的改造和掩埋成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改造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一时期的城市改造不仅包括对河道的处理,还涉及到城市道路、住房、公共设施等多个方面,旨在建立一个更加现代化、宜居的城市环境。

图片

图 为:北京水系

03

北京中轴线河湖水系蕴藏的水智慧和水科技

  • 故宫排水

历史上,北京城曾有因暴雨而发生水灾的记载,但明清时期,紫禁城内却很少遭受大的水患。这与紫禁城的排水系统有关,也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勤劳和智慧。故宫有着精密完善的排水系统,包括屋顶、地上和地下三个部分。其屋顶排水方式巧妙,地上明沟、地下暗沟,下水道的各条排水线路纵横交织,沟通各个宫殿庭院,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排水网络。这些排水系统不仅有利于防洪防潮,而且有着精美的艺术效果。

图片

图 为:内金水河

图片

图为:1924年的故宫

  • 北海团城

北海及团城,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1号,东邻景山公园,南濒中南海,北连什刹海,全园以北海为中心,辽、金、元在此建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属于中国古代皇家园林。

图片

图 为:(清)张若澄《琼岛春阴》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图为:1860年的北海

04

白浮瓮山河

白浮泉是大运河的水源头,白浮瓮山河是大运河北京段的最上段,是通惠河的上游。由于沧海巨变,现如今,白浮瓮山河只见“龙首”—昌平白浮泉,“龙尾”—瓮山泊(今昆明湖),60里长的“龙身”隐藏起来不见了, 近几十年来,历史学界一直在寻找“龙身”。

图片

图为:白浮瓮山河规划图

结尾

最后以王教授的一段文字结束了本次讲座

当我们想到“刚性”城墙围出的城市给人们提供的封闭、安全的生活环境时,同时也会想到成片天然湖泊与城外水系连通后体现出的“开放”与“包容”。在这种刚柔并济的设计下,北京城成为了一座山水园林之城,“六海映目月,八水绕京华”的盛景使其庄严却不失灵动,充满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魅力。正如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所说北京城的结构美学理念是一种“大自然的谦恭情怀与崇高诗意的组合”。

图片

图为:北京中轴线

图片

更多专题

1

天安门城楼画像变迁史~ 

2

听一场品茶讲座了解暑期养生茶

3

听讲座、观历史、品美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