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华宇工学院未然文学社 崔博恺 “明天是年集,你再带你弟弟去看看吧,感受一下。” 晚上吃饭时,母亲无意的一句话,激起了我回到童年的欢喜。 妈妈说,老家的年集历史长得很,十字路的大集更是有二百余年历史,没想到在我记忆里热闹欢欣的年集竟有着如此深厚的底蕴。 小时候超市并不普及,供销社所能提供的也仅仅是日常用度而已,所以赶集,特别是年集,就成了许多人心里的念想。 明明每年都会赶,但是唯有今年特别有兴致。 那天天气极好,虽然人冻得直打战,但是阳光好得很,骑车走过天桥,穿过满是灯笼的街道,兜兜转转,来到了年集的所在地。 年集的外围有些冷清,但是街道两边的对联摊子赫然提醒着来到年集的每个人——要过年了。 再走下去,热闹的叫卖声和人群的嘈杂声渐渐传入耳中,冷清逐渐被喜庆和热情取代。 年集,到了。 琳琅满目,这是我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感觉,似乎这里有我能想到的可以买的全部东西了。 停下车,旁边的砂糖桔金黄得令人心痒,向摊主要一个尝尝,一瓣桔子放入口中,牙只要一使劲,冰凉甜蜜的果汁立即在口中炸开。 一笔生意就在三言两语间欢欢喜喜地达成了。 好像因了过年,人们也懒得打价,摊主也放了最大实惠。 一边吃着桔子,一边牵着弟弟的小手,就这么随着人群慢慢向年集深处走去,除了眼花缭乱的色彩和此起彼伏的声音,气味,似乎也是年集的重要部分。 香料的异香,瓜果在空气中散发出的清新气味,香油和芝麻酱浓厚馥郁的香味,新杀猪肉的血气,还有酱菜的咸味,新烤面包老蛋糕的甜香气……诸如此类,构成了年集特有的味道。 年味,这时候具象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不在被规划整齐的城市菜市场里,而在这空旷的、悠长的小镇的长街上。 正走着,衣角就被弟弟拽住,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是一个卖面包蛋糕的大摊子。 “想吃?”弟弟眨巴眨巴眼,拽着我就往摊子跑。 到了才发现,一炉蛋挞刚好出炉,热烘烘的甜香直往人身上扑,正是小时候的味道。 小时候穷,经常是只闻不买,现在不用了,想吃就买。付钱买了五个。 继续往深里走去,见到的东西就越多: 卖菜刀剪刀锅碗瓢盆的,各种小吃和干果零嘴,竟然还有布料成衣量身定做的,只是问询的人不多,可能个性定制还是在城市比较风行,也可能是回老家过年的人无法长待,也可能是毕竟是小镇,定做的衣服风格还是比较传统。 但来来往往的人手里都拉着个小拖车,或者电动车上满载而归。 我的两只手臂也受了苦楚,菜蔬肉类压弯了我推车的手。 年集,似乎就是为了这个而存在的。 即使超市已经遍布身边的每一条街,年集在乡亲们心中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 在年集的采购里,有对夜里围桌团圆包着饺子的温暖的希冀,也包含了车站迎接亲人归家的泪滴。 (指导老师:邵宝文) (已载2月5日《德州晚报》) ■作者:崔博恺 ■编辑:王晓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