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艺术上多才多艺 生活上却是多灾多难 他少年丧父,家道中落 ...... 他家徒四壁,囊空如洗 不得不白日教学,深夜作画 一生贫困,与妻几度仳离 他 现代“琴圣” 的“头把交椅” 古琴第一人如果你没有听过管平湖,就不能说听过古琴。整个20世纪留有录音的古琴大家中,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琴界内外的普遍公认,就像梅兰芳在京剧中一样。他已经变成了古琴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被相继载入美国旅行者2号及旅行者1号探测器上的铜制磁盘唱片,目前旅行者1、2号均已飞出太阳系,管平湖先生的音乐也成为唯一一首传播入宇宙空间的中国音乐。 琴乐之道以外, 他也是一位画家, 于上世纪20年代在北平 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 无怪乎先生的琴声中有画意, 画中似有袅袅丝竹声。 管平湖 (1897—1967年) 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画家 祖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一个艺术世家 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自称门外汉 清代名画家管念慈之子 他从小随父学习绘画、弹琴,广泛求艺,先后拜叶诗梦、张相韬、杨宗稷、释悟澄和尚、道士秦鹤鸣等古琴名家为师。师从名画家金绍城,学花卉、人物,擅长工笔,为“湖社”画会主要成员之一,后任教于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 管平湖祖父为苏州商人,父亲管念慈,号横山樵客,字劬安,晚清著名宫廷画家,母亲是慈禧太后赏赐给管念慈的宫女,家斋也是赏赐之物,位于东华门外。 1920年,拜金城为师学画,并加入金城在北京创办的倡导传统美术的“中国画学研究会”。研究会成立的宗旨是保护国粹,其中有不少著名画家,如周肇祥、胡佩衡、王梦白、陈半丁、徐燕荪等人,都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 同年5月4日,中国画学研究会第7次展览在中山公园董事会举行,管平湖国画作品入选参展。5月8日,参展会员合影留念。同年,管平湖的父亲去世,至此家道中落。 1926年,入“湖社画会”,将原名管平改为管平湖(因为金城先生旧号“藕湖”,其弟子均以“湖”字为号,以示纪念)。该画会是金城之子金开藩在其父创办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基础上分离出来的。 独立后,正式取名“湖社画会”。同年,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教授刘凌沧工笔重彩人物画。 管平湖在艺术上是多才多艺,但在生活上却是多灾多难。抗战期间,黎民百姓,饥寒交迫,作为艺术家,也难以幸免。管先生一方面对艺术进行执着的追求,而另一方面还要为生活进行痛苦的挣扎。 那时,他生活穷困不堪, 不得不白日教学,深夜作画, 依靠卖画勉强度日。 有时,为了卖一把扇面, 从北城步行到南城荣宝斋。 他也曾做过 故宫博物院的油漆工。 管先生不仅善于弹琴, 而且精于制琴和修琴, 现在故宫珍藏的唐琴“大圣遗音”、 明琴“龙门风雨”和两个明代大柜子, 都是他修整好的。 1939年,在家中教授白静武、齐鑫、杨玉丽、杨玉英人物工笔画。1940年,收郑珉中为徒。郑珉中经琴学蒙师李浴星介绍,拜在管平湖门下学习古琴。1941年,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教授萧毓明国画。同年,作国画《富贵长春》《仕女图》。 20世纪40年代末,是管平湖生活最充满挫折感的时光。他一人独住的小屋,徒有四壁。那是一个两间正房之间搭建的临时小房,经过门道到达一扇已经损坏的门扉。房中除了一张门板草草搭建的床和一张桌子(用以放琴),其他什么都没有。冬天冰冷,夏天闷热,任何人都不愿探身的“洞”,畏缩着一代“国手”。 1949年前夕,他的生活越发窘困,只好靠画幻灯片来糊口。虽然他过着“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忧”的清苦生活,但他依然不放弃对古琴音乐艺术的探索,他每天坚持弹琴打谱和教学,数十年如一日,正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961年,他将几十年打谱的经验都写进书中,是后人打谱发掘研究古琴曲的重要依据。同年6月,游北京香山。1962年,继《广陵散》《幽兰》之后,又发掘了《离骚》《欸乃》《长清》《短清》《阳春》等名曲。 1964年,管平湖的生平、鉴琴、修琴、打谱经验及历年来发掘的琴曲,由中国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收集整理,收录在编辑的《管平湖专集》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