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I是否能替代传统中医?

 孙郎中 2025-02-06 发布于山西
立春后就正式进入乙巳蛇年了,这也是我个人公众号“一门深入探岐黄”坚持输出正能量文字的第九个年头。这九年来,有成千上万位新老朋友一路同行,坚持不懈地在“孙郎中”带领下学习中医文化及养生常识,感谢大家长久的信任与支持,正是大家的鼓励才使我能多年坚持每日撰写并发表一篇大概1500字的中医养生的原创文章!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个很多人都关注的话题:目前热度很高的AI是否能替代传统中医?欢迎大家转发并留言互动!

人说,现在的AI很先进,想查什么都有。我自己近日趁春节假期也反复测试在AI搜索中医内容,包括豆包以及风头很高的DeepSeek,的确又全面又方便。但我个人认为,在学习中医知识这块儿,AI是永远取代不了人类的!冷冰冰的机器算法,根本无法触及灵魂共鸣!AI输出无疑的是知识的堆砌,而深刻的医道内涵,则需要更加走心的探索和感知,这点AI肯定办不到!我不否认,写在我公众号里的文章,虽然没有AI的知识面那么广阔,但都是个人亲身实践的体悟和经验,是经过多次检验打磨后才会分享出来,会更有温度,更有感情,也会很实用,更接近本质。技术即使再先进,也终为工具,而医学的温度永远在于医者之心。进一步说,生命是形与神的结合体,中医既可治病,还内涵着深厚的人文关怀,是真正能让形与神兼顾的医学。我观察到,AI固然能辨证开方,但不能兼顾我们的形与神,不能助益我们的心身和谐。再者,中医是术与德的综合体。一方面,中医有治病救人的医术,这是术的范畴;另一方面,中医还离不开德。显然,这是AI所不能代替的,因为AI只有术而没有德。另外生命非常复杂,不但有解剖上的形体,还是形而上的精神、意识、思维、情绪等,这些都不是AI所能替代的。换句话说,生命离不开人文关怀,即所说的仁爱心,慈悲心。而AI再如何聪明,再如何能深度学习,却不可能做得到有仁爱心和慈悲心,否则,AI就可以代替人类了。进一步说,科技的发展只能促进技术进步,却不可能产生温度,更不可能有《大医精诚》的情怀。况且AI掌握的只是数据和知识,并不能找到并践行“天人合一”的道,而中医人是向道而行的,而这些是任何机器都不可能取代的。自己作为一名民间中医人,感觉很自豪,也更加热爱传统中医,并且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汗水去钻研探索中医,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医素养及运用能力! 我承认,AI的能力很强,AI也能代替医生来处方。但AI却不是万能的,它是以大量数据为基础的。试想,如果数据是真实且可靠的,则人工智能的结果就会可信。而如数据本身就存在问题,则人工智能的结果无疑就没那么可信了!而且现实网络上的数据本身就或多或少存在不少问题,不完善或不全面,甚至从源头就是编造臆想出来的数据,如果AI在这个基础上推论,那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很多时候只能是形似而无其神韵,只能是“好像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所以不管是现阶段还是未来,临床还是需要实实在在的中医人!因为中医人完全有能力驾驭AI,懂得利用AI来更好解决健康问题,且还能不被AI所误导。所以,我们中医人还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其目的在于更好掌握有效的中医知识和临床技能,从而更高效去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健康问题,同时全方位提升自己的健康状态及愉悦感和幸福感。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我们要自信自强,要更努力地传承先贤的智慧及经验,全面提升中医素养,提高临床疗效。文末总结一下我的观点:我们中医人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拥抱AI;不必过度忧虑未来,而要活在当下,做好现在!无论AI这个发展是否合乎我们的意愿,个人力量都无法与时代相抗衡,顺道者昌,逆道者亡,我们不要把AI放到对立面,而要把它当成一个好工具为我所用。我们必须要勇于承认:和电脑比知识储备,和大数据比整合力,和计算机比算力,我们都会输得一塌糊涂,但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是AI无法实现的!于是我推想:未来的顶尖中医,应该是那些善用AI扩展能力边界,同时坚守“大医精诚”之道的复合型人才!您说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