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本文摘自《长丰文史资料》第一辑(1986年10月),作者曾小鲁,原标题《吴忠信主政新疆纪略》,有较大删改(原因不用多解释)。 ![]() 正文 一、吴忠信出任新疆省主席的经过一九四一年秋,蒋介石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兼任西北党政考察团团长,赴甘肃、宁夏、青海等省考察党政。 青海省主席马步芳与乃兄马步青军长(按《边政坛论月刊》:青海划柴达木为屯垦区,设立柴达木屯垦督办公署,以马军长步青为督办)素不和睦,正想削减马步青的地盘和职权。吴到青海对马步芳进行拉拢,欢迎其将河西一带地方交还中央,借助中央力量剪除马步青。结果马表示愿意,并与吴飞赴重庆向蒋介石输诚。马步芳占驻河西已逾十年,这次让出后,国民政权从此打开了经由“河西走廊”通往新疆之路。因此蒋介石对吴忠信此行感到非常满意。第二年夏派吴与宋美龄同赴新疆,明为解决盛世才的处境困难,而实际上是为将来撤换盛作准备。其时,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已几度飞新,虽已煞费心机安排,犹恐难取信于盛,故蒋特派吴、宋两人前往,这才算解决了中央军开赴新疆之问题。 李铁军的河西警备总司令部随即由酒泉移驻哈嘧,预七师不久也进入迪化(乌鲁木齐)。 一九四四年秋,盛世才在各方面的重重压力下,被迫离开新疆。蒋介石即发表吴忠信为新疆省主席。吴于新职发表后,仍不愿意放弃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原职,乃一面表示赴新系过渡性质,一面力荐其密友罗良鉴代理其职务。蒋介石特予照办,并一再促其急速赴任,并派专机送各厅、处委的家眷同行。吴以盛世才离新,本出于不得已,必不甘心,且军队尚未完全交出,恐中途生变,不敢遽往。此时朱绍良己在新疆,吴向蒋建议,由朱先行接收省府,使盛早离新,吴再前往,蒋亦照办。所以任命发表二十余日后,吴才飞往新疆。 关于新疆省府厅委的人选,吴本无自己的一套班底,除调用蒙藏委员会委员周昆田为省府委员,曾小鲁为秘书长外,民政厅长邓翔海,教育厅长许莲溪,建设厅长佘凌云,财政厅长卢郁文,于达、张宣泽等为委员。于系军委会第一处参谋,张为朱绍良女婿,原任新疆省财政监理官:邓、许、佘、卢皆为党政高级训练班毕业者,可见当时人事完全操纵于蒋介石的侍从室第三处之手。 二、吴忠信治新“三板斧”吴到新后,发表的施政方针,不过六个大字——“天理、国法、人情”,本此精神做出: (1)释放被盛世才监押的人士,(2)宣抚地方,(3)敦睦邦交。此三项为当务之急。人称之为吴治新“三板斧”。 在释放在押人士方面,吴并未积极办理,名为慎重,实亦可说是不负责任。除极少数人如包尔汉、马良骏、列文龙等提前释放外,大部分则请求中央派审判团来新办理,这样便耽延了不少时间。其中有许多进步人士均先后释放,并派汽车送回关内;其留下来的,则斟酌情形,适当分别安顿。首先任用包尔汉为迪化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马良骏为省府委员,刘文龙、桂芬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但也有不应放走而放走者,如盛世才时期的审判官富宝廉及彭吉元、刘汉升等,他们都是盛多年帮凶,民愤很大,吴把他们放走后,引起各方的不满 在宣抚地方方面,成立了宣抚委员会,以民政厅厅长邓翔海兼任主任委员,选派大批委员,有满汗王、马良骏、鸟静彬、乔嘉甫等(有很多委员已记不清了,不能列举)并由省府拨给巨额款项,遴派专员分赴各专区延揽各族有声望的人士,以名义和金钱相羁磨。但实际收效不大。 在敦睦邦交方面,苏联在乌鲁木齐设有总领事馆,规模较大,有总领事一人,副总领事若干人。此外,还有英、美两国领事馆,各有领事一人。其时驻新疆的外交特派员吴泽湘,系留美学生。吴忠信到新不久,即建议中央将吴泽湘调开而以刘泽荣继任。刘任中国驻苏大使馆参赞多年,熟习苏联情况,吴要他多与各领事馆周旋,且在招待方面,力求丰盛,不稍吝惜,以求得外宾的皆大欢喜。 吴为拉拢各方关系,以专员、县长职作礼物送人,除以数席置少数民族人士外(大都任副专员、副县长),大部分以汉人担任。如以李铁军的岳丈曾国山,为阿克苏行政督察专员。李的同乡曾问吾,为吐鲁番县长。以曾在侍从室任职的左曙萍为塔城区行政督察专员。高伯玉为阿山区行政督察专员。以孙连仲所介绍的张爱松(曾任孙的驻渝办事处长)为喀什区行政督察专员。以寄峤所介绍的同乡刘刚夫为焉耆区行政督察专员。并以吴在蒙藏委员会所培训出来的政治训练班毕业生,如王德金、马宁邦、王忠烈、欧阳先平等十余人为奇台,塔城等县县长或书记长。周昆田、曾小鲁等兼任省党部委员,既不实际办公,还拿了一份兼薪。吴为控制新省新闻事业,最初以周昆田兼任新疆日报社社长,后改以蒙藏委员旧部金绍先继任。金调任迪化市长后,又以省政府主任秘书张振琳(安徽人)为社长。又以罗良鉴的儿子罗志枚为新疆省银行总经理,以旧部曾伯熊为兰州贸易公司经理,金卓民为哈嘧贸易公司经理,以控制经济权. 三、吴忠信与朱绍良的矛盾新疆的军事,吴悉听朱绍良主持。省保安司令一职,在吴未到新疆以前,即由朱暂行兼代,吴到新疆后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仍未让出,吴也乐得不管;后虽让出,吴也不过负个名义,实际上由于达负责。于以省府委员兼任保安司令部参谋长,一切秉承朱的意旨办事,所有文电朱、吴联衔发出,吴不过派员签盖自己的私章而已。后于达因病辞职,朱随派其部下向超中继任。向旋以挟妓事件去职,又改由罗戡氛继任。罗出任他职,由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郭寄峤派巫建章继任。朱喜谈诗,吴随让我随时与朱唱和,借以增进感情,使朱遇事不致掣肘。吴既以朱的女婿张宣泽为省府委员而派其为迪化市筹备主任,以博朱的高兴。朱吴之间相处一年多,表面上尚称协调。 省府新大楼系盛世才修建作为督办办公和住家之用,朱先到新疆,始终居于东花园一座矮小的房子内,并未移居。吴到新后在旧省府住了一个很短时间,也就当仁不让地迁入新大楼居住。朱自居于客位,自然有说不出的隐衷。 张宣泽虽经吴任为迪化市筹委主任,但吴实欲把市长职位给予旧部金绍先(金系省党部委员,吴曾让其一度代理书记长),吴忠信便假意征求张的意见。张表示谦让,吴即顺其所请,允予辞职,随即发表金绍先为市长。朱绍良对此事很感不快。又向超中与朱关系很深,《新疆日报》揭露向挟妓羞事,朱面子也觉难堪,因而迁怒于吴,认为是吴所授意。朱因在新军事失利,国民党中央派郭寄峤为副司令长官赶到迪化,意在代行职权,朱也疑吴所建议。郭与吴为同乡,又系卫立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时的参谋长,卫系吴的旧部,关系素深,中央派郭赴趋新,自有便利于吴的用意。郭到新不久,朱即回到兰州,临行时吴在新大楼设宴饯行,在座的安徽人不少,朱以诙谐口吻说了一句很可玩味的话:“你们在此可以开个同乡会”。可见朱对吴的不满。 四、吴忠信在新施政作为新疆人民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孔庙及关、岳庙为数不多,多年以来对两庙的祀奉典礼也早名存实亡,有些庙宇已经颓废或已改作他用。吴到新后,特为此事通令全省,一律予以兴修并按春秋致祭,并先将迪化孔庙修葺一新,亲往致祭。 新疆与关内交通仅星星峡一条要道,吴乃援用盛世才的控制办法,凡入关出关者,事前必须发给通行证,方能通行,否则一律予以阻挡。来往之人很感不便,同时给各级主持其事者一个很好的贪污机会。新省币制与内陆不同,如兑一元入关则按照五倍折换法币,因而入新人员每每利用军车之便夹带私货,牟取暴利。吴也置若罔闻,其实也无法制止。 “新币”由中央统一印刷,用飞机运新。由于物价不断上涨,需要额日渐增大,有时印制都感到来不及。省府因经费日益支绌,几乎不易维持,不得已大加紧缩,几个行政机关经费一律打八折支给,而对于军需供应的经费则日有增加,一般公教人员的生活很感困难。但省府的特别招待费的数字相当庞大,按照省府预算全年列新币二百万元,合法币则为一千万元,而且只须主席批准,即可随便动支,不经过财政监察委员会的审核和报销,吴因而在其中有很大挹注。 盛世才所遗留下来的礼品,如衣料、手表、钢笔以及洋酒、糖果等,不在少数,吴可随便取用和送人,每借招待各民族领袖为名,大摆席宴,每次所需白兰地酒即在二、三十瓶,茶、烟、糖果更不计其数,直到吴交待离新,库中还存有很多,移交后任。当时有六个招待所,专为招待中央和地方到省的人员,每日酒膳、糖果、烟茶具备,所费不赀。后来虽将专项制度取消,而东花园和新大楼的招待,依然如故。 五、吴忠信离新前后由于盛世才虽去职而民愤未平,吴忠信到新疆以后,虽竭力从事宣抚,也无济于事,与朱绍良勉力应付,而节节失利,迪化曾一度十分紧张。朱、吴迭电中央请兵请饷,迟延很久,才派俞飞鹏及蒋经国先后飞新,筹商饷精的供应问题。俞在新大楼开了三天三夜的会议,主张粮食仍应由新疆自给自足,在财粮两方面竭力搏节,一律按八折支给,少数粮食,由河西运来,并在新疆设立供应处,以刘云瀚为处长。俞虽两度飞新,但并未解决什么问题。在军事方面,只好速调青海马步芳所辖骑五军马呈祥部入新增援。当时曾有人对昊说:“此举得非引狼入室,请进来,恐不容易请出去”。吴说:“我有把握,不用顾虑。” 青海骑五军既已到达,局势少趋稳定。吴自料不能再呆下去,迭向蒋介石提议与伊、塔、阿三区方面举行和谈,速派大员主持办理。隔了很多日子,蒋才派张治中飞到新疆,同行者还有梁寒操、彭昭贤、屈武、张静愚、刘孟纯、王曾善等十余人,与伊、塔、阿三区所派代表进行和谈,有苏联总领事参加,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达成初步协议。第二年二月间张复飞到新疆,再与对方代表进行和谈,三月间始正式签订协定,大体内容是:伊、塔、阿三个专区允许自治,省府四个厅各占二席,即民、财两厅以汉族人担任,教、建两厅由各族人士担任,省府委员名额由十三人增至二十余人,尽量延揽各族人士充任。 协订签定后,伊黎方面首先将伊、塔、阿三区所留下来的中央和地方人员如阿山专员高伯玉等若干人送回迪化,从此新疆局面得到安定。吴忠信不待辞职获准,即借中央开会名义,提前飞返重庆。 吴于一九四六年三月离开新疆,隔了两个月,省府才正式改组,张治中以第八战区司令长官兼新疆省主席,包尔汉为省府副主席,除财政厅厅长卢郁文继续留任外,建教两厅厅长由穆罕默德、伊敏等担任,并以回族王曾善为民政厅长,省府委员有三分之二均为少数民族人士。 (原注:转载全国文史资料十六期) 资料来源: 《长丰文史资料》第一辑(1986年10月) |
|
来自: yamamoto0120 >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