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的连续性特点

 hmjf 2025-02-06 发布于上海

人们常说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个源远流长体现的一种历史连续性,中国历史犹如九曲黄河,蜿蜒流淌,绵延不绝,不曾断流。

阎步克先生说:中国四千年的历史,显示了举世无双的连续性,这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余英时先生说:中国的政治传统从秦到清没有发生过基本变化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中国历史具有非常强劲的连续性,当然连续中包含了变化和发展,期间并非一成不变,也有周秦之变、唐宋变革等重大变化,但变也是延长线上的变,是续中之变,而且变中有续,藕断丝连孔子就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比如周秦巨变,由小共同体本位演变为大共同体本位,但秦始皇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秦朝仍然与之前历史有接续,有渊源。不但皇权是在王权基础上的增长,而且官僚、郡县、编户、军队等制度,在西周春秋战国数百年间也已然有萌芽和发展,犹如草蛇灰线般埋伏汇聚至秦始皇集大成此后两千年,一次次的改朝换代,要么是革前朝的命后又承前朝的制(汉承秦制,唐承隋制,明承元制,清承明制),要么是禅让后“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汉魏禅让,魏晋禅让,晋宋禅让,周隋禅让,唐梁禅让),总之与先朝一脉相承,形成绵延不断的二十四史谱系

关于连续中的变化和发展,阎步克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变态─回归”视角他认为:专制集权官僚体制自秦而始,皇帝─官僚─编户齐民的三元体制,官僚行政组织和法律,士大夫的支配地位和儒家正统意识形态等,作为基本或经常性的特征,连续发展直到明清这个基本特征构成中国历史的“中轴”或“常态”。

各王朝、各时代,都经常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态。有中央集权也有,有割据分权的因素;相对于官僚政治,有贵族政治的因素;相对于士大夫政治,有军人政治、文吏政治;相对于正统的纲常名教,有玄学'无君论及道教、佛教等最初形成'异端的因素,等等。......然而在各种事像的沉浮动荡中人们看到了一条'轴线,它最终呈现为各种上下波动、左右摇摆所围绕和趋向的东西。这个变迁的'中轴,就是我们所说的'常态

帝制两千年,今人所认定的某些'变革'转型,如租佃制的成熟,商业的繁荣,城市发展,技术变革,文化的繁荣,理学的思想等,却没能让古人生出'变革'转型感觉来;他们依然作为编户齐民,生活在皇帝、官府之下。

连续的中国历史呈现出政治权力笼罩一切,在经济社会、科技文艺宗教等方方面面弥漫渗透起着一种支配性作用。阎步克先生说: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在塑造中国社会面貌上,自古以来就显示了巨大的权重。历史前期与后期的经济、文化与风俗已大不相同了,但古人所感受到的社会变异却没那么大:他们依然生活在一个'—臣—民三层一元政体之下。”邓小南教授说:“中国专制集权的帝制阶段长达两千年之久,其政治影响是扩散性渗透性的,绝非仅限于官僚机构、仅限于社会上层;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任何重要问题,即便看似与政治无关的经济、文化、环境、科技、性别、社会生活等等,一经深入展开,便摆脱不了与政治的干系。这种弥漫式的政治影响力,至今也还存在。”

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核心是皇权。在相当程度上政治权力与皇权几乎就是同一的。所谓政治权力笼罩一切其实就是皇权笼罩一切。刘泽华先生提出“王权主义”说来揭示王权支配社会这个最根本的特点(王权与皇权内涵相通,“与王权意义相同的还有君权、皇权、封建君主专制等等”)用王权主义来概括这种一以贯之的历史现象,有层含义。一是指以王权为中心的权力系统,二是指以这种权力系统为骨架形成的社会结构,三是指王权至上的观念体系。这种王权是基于社会经济又超乎社会经济的一种特殊存在,是武力争夺的结果。就总体而言,王权支配社会。强大的皇权支配社会方方面面,对世道人心产生巨大影响。从秦始皇到溥仪,两千年来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一直统治着中国,未曾须臾片刻消失过。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集体无意识,是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核心观念之一。

皇帝制度由秦始皇开创,秦国经商鞅变法,耕战一体,扫六,出现千古一帝秦始皇,皇帝权力一出场便是顶峰,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消灭贵族,直接统治万民,皇权一杆子捅到底。刘邦建立汉朝,中国进入“后六国时代”,一开始实行郡国二元制,至汉武帝又回归郡县一元,后此两千年虽然儒表法里,霸王道杂之,但终究是以秦制(皇帝、官僚、郡县、编户)为主体框架。而其中的皇帝制始终作为核心制度不曾中断,甚至历经草原族多次入主中原主奴关系渗透而不断强化,明清臻于极致。余英时先生说:专制政治不断因'征服王朝所带来的新因子而加强”。周良霄先生说蒙元统治中国,“君臣关系沦为了主奴关系,传统的君尊臣卑,在身份上蜕化为主奴分隔,皇权又有了恶性的发展。”

可以说,秦以后两千年历史的主干是政治史,政治史的主干是一部皇权运行与维修的历史,包括皇权日常运行(各色人物围绕皇帝登台,外戚宦官宗室官僚、军队平民;各类制度围绕皇权出台,官僚制、察举制、科举、郡县制,编户齐民制、盐铁专卖、徭役赋税,各类观念围绕皇权出现“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官本位思想顺民奴化思想),皇权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故障(皇位继承不顺、外戚专权、宦官干政大权旁落权臣、皇帝多欲好动、官员颟顸腐败),皇权应对这些故障方法(体制内各种打补丁裱糊匠。内朝变外朝宰相身份不断变,地方政府层级在二级三级之间徘徊各种赋税变法两税法免疫法一条鞭法摊丁入地法,以及各种防范后宫、宗室、太监、将领的制度),到最后无法维修时就土崩瓦解,天下大乱。由于战争与专制天然的亲缘性,加上人性的自私贪婪、利益的纠缠、观念的顽固与局限,崩溃之后又周而复始,皇权重登舞台。无非换了一家当皇帝。同时中原周围游牧族群一次次的入侵对皇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强化了皇权,入了主奴关系,皇权私的一面加强,公的一面弱化,总体上皇权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进化精致。

这种连续性特点构成中国历史的内在演变逻辑,哪怕外来冲击再怎么激烈(游牧、佛教、西潮),中国也凭借强劲的惯性,在历史延长线前行(调适、变革)就像道格拉斯·诺斯说的形成“路径依赖”(一旦做了某种选择,由于惯性的力量,就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其不轻易改变。中国历史尤其如此。即使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天地玄黄之变,变革之后,政治上的等级结构、制度设计、思想观念又仍然从传统的管控制度与观念移形换步因袭而来,受政治影响的经济形态与社会结构也会与传统一脉相承,藕断丝连。

历史影响后世的途径举其大者有三:制度化(春秋断狱祖宗之法),教科书化(四书五经),风俗化(关公妈祖),比如孔子通过制度化教科书化来到后人面前,进入心灵,形塑观念认同,并外化为言行,汇入之前已有的文化河流之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因此历史的力量最终转化为文化的力量,对个体而言,文化是外在力量一种社会氛围、一种集体人格,这个外在的文化对具体的个体产生三个巨大的影响:观念的力量,情感的力量,群体的力量历史惯性说到底体现为文化的力量(观念的力量、情感的力量、群体的力量)。这种力量再与利益、人性相缠绕,就会对现实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认识中国历史连续性就很有必要。认清昨天,才能更好把握今天和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