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德禄系全国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自20世纪70年代起,田德禄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癌前病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出CAG属“虚痞”范畴,并主张分阶段辨治CAG,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结果、病理检查结果等治疗CAG,真正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笔者有幸跟师,现将其治疗CAG的验案1则整理分享如下。 李某,男,61岁,2019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胃脘隐痛伴胀满2年余。刻下:胃脘隐痛,入夜尤甚,伴有胃脘胀满,餐后、情绪不佳时尤著,嗳气则稍舒,无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纳尚可,乏力,腰膝酸软,夜尿3~4次,因起夜睡眠不佳,大便日一行,尚成形。舌淡黯,苔薄黄腻,脉弦细滑。患者自发病以来体重未见明显变化。2019年10月31日查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提示胃窦小弯不平,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胃窦大弯不平,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胃角切迹不平,浅层黏膜轻度慢性炎症伴肠化;胃体小弯轻度慢性浅层炎症伴轻度肠化。碳13尿素呼气试验阴性。 诊断: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肝胃不和,气虚血瘀)。 治则:疏肝和胃,益气化瘀。方用四逆散合香苏散、百合乌药汤化裁: 青蒿10g,炒枳实10g,赤芍10g,白芍10g,紫苏梗10g,炙香附10g,佛手10g,炙百合30g,乌药10g,丹参15g,砂仁3g,三七粉3g(冲服),灵芝30g,焦三仙各10g,鸡内金10g,鹿衔草30g。14剂,颗粒剂,早晚饭后冲服。 12月23日二诊:服用上方1个月,患者自觉隐痛不明显,胃脘胀满时左侧卧位可缓解,纳可,大便可,小便稍不通利,欲要二胎,自觉房事欠佳。舌黯,苔薄黄腻,脉弦滑。 守初诊方加黄精30g、生甘草梢10g。14剂,颗粒剂,服法同前。 2020年1月20日三诊:服药1个月,患者时有饮食不慎则脘痞,舌淡黯,苔中心薄黄腻,脉细滑,此时稍议进补。 守初诊方加人参6g、生薏苡仁30g。14剂,颗粒剂,服法同前。 5月26日四诊:患者症情较为平稳,入夜时有脘痞,纳可,大便尚调,小便通利。舌黯、齿痕明显,苔薄黄腻,脉弦细滑。方用香苏散合丹参饮化裁: 紫苏梗10g,紫苏子10g,制香附10g,青皮5g,陈皮5g,猪苓15g,茯苓15g,丹参20g,砂仁3g,三七粉3g,炒枳实15g,生薏苡仁30g,灵芝30g,鹿衔草30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麦芽10g,清半夏10g。14剂,颗粒剂,早晚饭后冲服。 7月22日五诊:脘痞不著,时有情绪不佳,纳可,自觉阴囊潮湿,大便尚调,小便通利。舌黯、有齿痕,苔根黄腻,脉弦细滑。方用四逆散合香苏散化裁: 青蒿10g,炒枳实15g,赤芍10g,白芍10g,紫苏梗10g,紫苏子10g,制香附10g,陈皮10g,黄柏10g,炒薏苡仁30g,焦槟榔10g,焦山楂10g,焦麦芽10g,焦神曲10g,清半夏10g,猪苓15g,茯苓15g,鹿衔草30g,灵芝30g。14剂,颗粒剂,服法同前。 8月12日患者查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提示胃窦小弯浅层黏膜轻度慢性炎症伴肠化,胃窦大弯浅层黏膜轻度慢性炎症伴肠化,胃体小弯轻度慢性炎症伴灶性肠化。 按 本案患者为老年人,病程迁延日久,结合四诊及胃镜等检查,病属“虚痞”范畴,证型为肝胃不和,病位在肝胃,病性属本虚标实。患者老年男性,正值天癸竭之阶段,新近又迎娶新妇,房劳更加耗伤精血,此肾虚之本,先天之本亏虚,脾肾同源,后天之本化源不足,故本病责之脾肾两虚。食积、痰浊等实邪停聚胃中,胃腑气血不畅,气机壅滞,故见胃脘胀满;胃为阳土,土壅日久反侮肝木,肝失疏泄,肝胃气机不和,故嗳气则胃脘得舒;脾主肌肉,肾主骨生髓,司二便,先后天之本亏虚,故可见乏力、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病之初起在经,久则入络,故舌黯红、胃痛入夜尤甚;“舌为脾胃之外候”,舌苔薄黄腻,表明尚有实邪。本虚标实既已明确,当以祛邪为先,补虚次之,防进补更加有碍胃之气机升降,治当以疏肝和胃、益气化瘀为主。方以四逆散合香苏散、百合乌药汤加减,酌加丹参饮、三七等活血化瘀定痛,焦三仙、鸡内金等药物消积导滞、醒脾调胃,另予鹿衔草、灵芝等平补肾气之品,使补而不滞。后守方稳进8月余,肠化由重度缓解为轻度。 纵观整个疗程,田德禄以理气活血、消积导滞祛邪为先,培补脾肾之法在后,将“补虚泻实、标本兼治”的中医药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最终达到逆转CAG病势的效果。(李志红 张忠绵 贺柏翔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