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4月20日凌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机房里,随着中美人员之间的电子邮件互通,中国第一根网线成功接入互联网。这一年,被称为中国内陆互联网元年。 1996年,张朝阳带着17万美元的创业资金和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博士的学位回国,创立了搜狐,成为中国互联网的重要先驱之一。 2000年1月,李彦宏带着融到的第一笔风险投资120万美元,在北大资源宾馆租了两间房,与好友徐勇先生共同创建百度。 2012年3月,张一鸣在北京知春路一间民宅中开启第五次创业之旅,公司取名字节跳动。 2023年7月,梁文峰宣布成立大模型公司DeepSeek,即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正式进军通用人工智能领域。2025年1月,DeepSeek爆火震动美国科技界。这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开始。 从1994年到2025年,中国互联网经历了从向美国学习,到震动美国的三十年。而早在1987 年 9 月 20 日,中国互联网之父、北京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的钱天白教授,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开启了中国与互联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封电子邮件里面有一句话: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 (“越过长城,我们能到达世界的每个角落。”) ![]() 1. 张朝阳:门户时代(1998-2005)的拓荒海龟 1996年,当32岁的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张朝阳,这名点燃互联网星火的'数字传教士', 站在北京中关村的街头发放'搜狐'宣传单时,路人们以为这个戴着眼镜的'海归疯子'在推销某种狐狸养殖技术。这位清华物理系毕业的陕西人,带着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和56万美元风投,试图在中国复制雅虎模式。 改变历史的瞬间:1998年10月,搜狐上线首个新闻聚合平台时,编辑部只有5台电脑。为了获取内容,张朝阳每天派员工骑自行车到《北京青年报》抄录新闻,再用扫描仪数字化上传——这就是中国第一代门户网站的雏形。 时代印记:2000年搜狐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天,张朝阳特意换上印有'.com'的T恤敲钟。当时中国网民仅890万,平均网速56Kbps,下载一首MP3需要半小时。但正是这些拨号上网的'哧哧'声,开启了普通人接触世界的数字窗口。 历史评述:张朝阳们用人工编辑搭建起信息的'中央厨房',却没想到这种精英主义的内容筛选,终将被技术革命的浪潮颠覆。就像他母校清华园里的日晷,门户时代为互联网发展刻下了最初的刻度,但注定会被更精确的计时工具取代。 ![]() 2. 李彦宏:搜索时代(2005-2015)的加冕之王 2000年元旦,31岁的李彦宏在北京大学资源宾馆租下两间房,墙上贴着'超链分析技术专利证书'——这是他在美国发明的搜索引擎核心技术。这位山西阳泉走出的北大才子,渴望掌控信息命脉的'技术骑士',放弃了道琼斯7万美元年薪,带着硅谷的极客精神回国创业。 决胜时刻:2005年8月5日,百度上市首日股价暴涨354%,创造纳斯达克海外公司涨幅纪录。当时百度每天处理1亿次搜索请求,'有问题百度一下'成为国民习惯。李彦宏在办公室里挂起'狼性'书法,指挥工程师们围剿谷歌——这场战役他赢了,但移动互联网的号角正在吹响。 技术寓言:2010年百度推出'框计算'时,李彦宏预言'搜索框将满足所有需求'。他没想到,这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豪言,会被微信小程序和抖音的'信息瀑布流'击碎。就像他钟爱的昆曲《牡丹亭》,搜索时代的辉煌终究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商业启示:百度市值在2011年超越腾讯登顶时,李彦宏或许该警惕:当公司前台开始用iPhone刷微博,当出租车司机都在玩《愤怒的小鸟》,搜索框正在从数字世界的'万能钥匙'变成众多入口中的一个。技术贵族的傲慢,终将付出代价。 ![]() 3. 张一鸣:算法时代的崛起新神(2015-2022) 2012年,29岁的张一鸣在海淀华清嘉园租下民宅创业时,这个连续四次创业失败的福建青年,正在笔记本上疯狂涂写着'信息分发效率公式'。这位解构注意力的'代码炼金师'注意到地铁上越来越多人低头刷手机,决定押注移动端内容分发——这就是今日头条的诞生。 病毒式扩张:2016年9月,当抖音上线时,团队测试了47种背景音乐模板。最终选定15秒时长和'卡点'特效,这个设计让河北农村大妈都能产出魔性短视频。张一鸣的'APP工厂'模式开始发威:2018年抖音日活突破1.5亿,比微信快了5年达成此目标。 算法诅咒:2021年字节跳动营收达580亿美元,但张一鸣在内部信中警告:'我们的核心能力正在变成弱点。'当00后青少年平均每天刷抖音107分钟时,社会开始反思:这种用神经网络预测多巴胺分泌的技术,究竟是创新还是'数字鸦片'? 文化解构:在贵州侗寨,75岁的吴奶奶通过抖音卖出了人生第一个手绣香包;在上海陆家嘴,白领们用字节跳动的飞书文档开会到凌晨。张一鸣创造的不仅是个商业帝国,更是撕裂又重构的中国数字社会图景。 ![]() 4. 梁文峰:AI原生时代的觉醒先知(2022- ) 2023年春,在杭州西溪湿地旁的某栋写字楼里,深度求索(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正在调试全球首个开源的万卡规模MoE模型。这位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的80后,叩击通用智能之门的'算法修士',曾带队斩获ACM国际大学生编程竞赛金牌,如今他给团队的KPI是:让AI在IMO数学竞赛中超越人类金牌选手。 技术圣战:当DeepSeek-MoE模型在代码生成任务中首次超越GPT-4时,梁文峰没有举行庆功宴,而是带着团队通宵检查了120万行训练日志。他们知道,这场关于'智能本质'的探索,远比商业竞争更接近技术人的终极理想。 人机博弈:在某次内部演示中,AI仅用3分钟就完成了原本需要10人日的财报分析。但梁文峰坚持在系统中保留'人类验证环节'——这位曾经的围棋业余五段选手,比谁都清楚:既要追求'神之一手',也要警惕'机械飞升'的伦理深渊。 未来预言:当张朝阳在直播间讲解狭义相对论,李彦宏在演示文心一言,张一鸣在考察VR设备时,梁文峰团队的AGI研究已触及认知科学前沿。或许正如他在浙大实验室墙上写的那句尼采格言:'当你凝视代码时,代码也在凝视着你。' 5.历史长河中的数字回声 从张朝阳用自行车驮回新闻稿件的1998,到梁文峰用万卡集群训练AI的2024,中国互联网走过了相当于工业革命两百年的技术迭代。每个时代都有其英雄与困局: 门户时代教会我们:信息自由比信息控制更有力量 搜索时代警示我们:技术垄断终将被范式转移颠覆 算法时代揭示我们:人性弱点可能成为商业武器 AI时代拷问我们:当机器开始思考,人类将何以自处 这些穿牛仔裤的颠覆者们或许从没想过改变世界,但正是他们键盘上的每一次敲击,手机里的每一次滑动,服务器上的每一次计算,共同谱写了这个东方古国的数字文明史诗。下一个篇章,或许就藏在某个大学生深夜调试的代码中,或是某位工程师灵感迸发的瞬间里——这就是互联网永不落幕的魅力。 也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永不言败持续昌盛的生命秘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