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9月26日,在南派青石雕的开山祖师、清代名匠郭怀的后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郭心艳夫妇的陪同下,著名文化学者、工艺美术理论家陈培一先生来到福建省仙游县考察,期间造访了度尾镇砺山村南潮宫,砺山村郭书记热情接待并做了详细介绍。该座艺术宫殿,是清末时期名匠郭怀率领徒工,用长达60年的时间设计、建造的一座艺术宫殿。其非常完整地保留了南派青石雕最初的艺术样式,对狮、檐柱、门柱、金柱、联屏等经典作品留下了珍贵的、教科书式的范例。同时,也以无可雄辩的事实,彰显了以郭怀为代表的古代优秀艺师“择其一事、终其一生”的大国工匠精神。 
图1、南潮宫(俯瞰图) 南潮宫(图1)坐北朝南,是一座供奉中国海洋保护神妈祖的神庙,位于仙游县度尾镇砺山村后边的半山腰处,也是这个山村的制高点。庙后的山上,便是大片的文旦柚子林。其规模并不大,只有一进院落。其右手是一座小庙,原来曾用作小学。再靠外边是一座民居;左手是村史馆和南派石雕开山始祖郭怀的纪念室,门口立有一尊郭怀的汉白玉雕像,做得还不错,据说出自曲阳人之手。据有关资料记载,砺山村就是郭怀的出生地,也是他生活、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左右的建筑,基本上沿南潮宫中轴线对称布列,显得庄重、沉稳、肃穆。门前是一个不大的水泥广场,广场的南端是一座戏台。由此看来,南潮宫已成为砺山村处理公共事务、举行公共聚会之所在,延续了中国古代氏族议事制度之遗风。南潮宫的建筑形制属于典型的闽南民居“皇宫起”古大厝的样式,由单檐的大门、四水归堂的天井和单檐硬山的主殿组成,平面呈“回”字型。南潮宫是在清高宗乾隆九年至仁宗嘉庆九年(1744~1804),由郭怀鸠徒工而建,历时整整60年。其翘脊飞檐,红砖红瓦,木石混构,以砖木为主,以青石雕造作为辅。但是,少量的青石雕造作却用在建筑的关键部位,起重要的支撑作用。彩绘、金装的木作工艺水平也不错,但保存不太完整,也不是南潮宫的亮点所在。青石雕造作雕刻工艺是南潮宫的亮点,也是其核心价值之所在。虽然所出现的青石雕构件并不多,但其技术手段使用较多,工艺水平也极为高妙,也是至今为止是八闽地区青石雕造作建设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好者之一,具有开创性和典型性的意义。可以说,是南派青石雕最初艺术样式的鲜有遗存。尤其是其中的青石雕龙柱,据说为“八闽之冠”。在我看来,其实放在全国,放在中华民族整个石雕艺术发展历史之中,也应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席。南潮宫的青石雕造作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由外而内分述之:
图2、对狮 其一,圆雕石狮。南潮宫大门口的圆雕对狮(图2),与北方石狮高大威猛的形态具有明显差异,已呈现典型的南派石狮风格,少了几分威猛,多了几分温顺,显得尤为可爱。狮身多用圆刀,底座多为方直平刀,造型上圆下方以像“天圆地方”。石狮左右对称设置,左为雄狮戏球,右为雌狮抚幼狮,母子双狮为顾盼之状,又像“负阴抱阳”,尽合传统哲学之意蕴。作为附属性、礼仪性的石雕,石狮又兼具了对称之美和装饰之美。此对石狮的形象,已与客观生活中的狮子完全不同,抽象、剥离而为意象的呈现。
图3、南潮宫外门 其二,装饰浮雕。南潮宫的各门两侧,或有独立的门柱,或有与墙体相连的门框式的方形石柱,或兼而有之,同时还有其他的装饰构件。石柱体外立面都饰有浮雕,其装饰功能、结构支撑功能兼具,而且装饰手法得变化也显得丰富。外门口的石柱用以安装大门,具有防卫的实用功能。外门口的门柱之间为大门,门柱和门框石之间形成两个次间,共形成三开间的高规制大门(图3)。大门为两合,次门为单扇。另外,大门前廊下的方形角柱和天井之中的方柱亦为石雕构件。外门口的门柱石高浮雕八身人物,似为八仙,象征“阳”。主殿门框石刻楹联一对。左为:“神镇潮川昭日月”;右为:“龙兴汾水会风云”。对联为行楷体,平面阴刻凹进,刻得极深,工整有力,注目观之可造成视错觉,有凸出石面之感(图4)。此联象征“阴”,据说是郭怀用了6年时间所为。门口的八身高浮雕虽为“阳”,但其数“八”为偶却属“阴”,主殿的阴刻对联虽为“阴”,但其数“七”为奇却属“阳”,二者各自与之间俱是“阴阳平衡”。这些石雕构件上的人物、花卉都刻得很是精美。尤其是一通透雕莲花条屏(图5)透雕工艺甚为精湛,另外,工匠们已经掌握利用了“对比”之审美原则。如外门口的门框石上半部为素面,下半部为高浮雕。这样的处理手段会给观者留有审美空间,不至于满目都是雕刻,容易造成审美疲劳。
图4、对联(局部) 
图5、莲花条屏 其三,圆雕龙柱。龙柱是南潮宫主要的构件,也是其艺术之核心所在。南潮宫的石雕龙柱,共有4对。从位置和功能来说,如果粗分,可称为“外金柱”2对、“里金柱”2对。如果细分起来,外门口檐下的可称为“檐柱”,大门内侧和正殿之内的则可称为“金柱”。4对石柱,皆沿中轴线对称布列。据说大门内侧的一对盘龙石柱(图6),出自郭怀本人之手,其他3对为其弟子所为。必须要提及的是,南潮宫的石柱设置是比较特别的。其他的古建筑柱子上部都是向内收拢的,而南潮宫的外门和主殿的檐柱都是略向外倾张的,甚为罕见。4对龙柱都是八面体雕成,下面是极为规整的、精细的、上大下小的束腰柱础。柱础之上,便是变化多端、气象宏大的盘龙与其他物象组合的柱体。概而言之,南潮宫的龙柱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图6-1、郭怀龙柱 
图6-2、郭怀龙柱 从文化内涵方面来讲,是农耕文明与渔猎文明的综合载体,是中华民族“安土重迁”传统的一个表征与体现。其柱体底部的海浮石具有在地性,象征着仙游一带的东南沿海地区。砺山郭氏,是山西汾水流域的南迁移民的后代,“汾阳”可能是其郡望。龙柱上创举式的士绅农夫(图7)和东山围棋等浮雕故事,都是中原内陆农耕文明的体现,都是对其原祖居地、故乡汾水文明记忆的表现。这充分体现了砺山郭氏不忘自己的故乡和根本,始终保持着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与文化身份的归属感。 
图7、龙柱荷锄农夫高浮雕 从功能寓意方面来说,是苍天与人类沟通的桥梁,是“天人交互”的媒介。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精神的象征,是民族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象征。南潮宫的龙柱底部是象征着大地的海浮石(图8),上部是象征着上天仙界(图9)月宫,月宫里有嫦娥、玉兔,月宫下的则是小桥流水、高士出游的尘世人间。如是祥云缭绕、盘旋而上的蛟龙,便沟通了这天、人、地三界。
图8、海浮石 
图9、月宫与人间 从精神理想方面而言,是郭怀等古代工匠精神的寄托与理想呈现。龙柱底部的龙首鱼身(图10)的设计,堪称为神来之笔。不仅体现了郭怀非凡的创造能力,而且也表现了他对于自己怀才不遇的人生际遇的不平,以及对于自己落寞人生之心有不甘。他将理想的龙与现实的鱼结合在一起,二者异体同构,希冀像自己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鱼类”也能够有化龙升空的那一刻,有飞黄腾达的那一天。这中间,郭怀的设计省略了一个“鲤鱼跳龙门”的痛苦过程,而是直接将“鱼”化为“龙”,竞作“鱼龙之舞”。
图10、鱼龙 从雕刻工艺方面来谈,是民族文化艺术遗产之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是教科书式的石雕工艺的经典范例。龙柱采用了浮雕、圆雕、镂空雕、线刻等多种工艺,构造奇特险绝,线条遒劲有力,工艺精湛巧妙,气势磅礴恢弘,神态呼之欲出。尤其是背鳍和云朵(图11)的设计与处理都出人意料,立者如刀,顺者似带,世所难匹,堪称绝艺。因此,称之为“天下第一龙柱”毫不为过。
图11、背鳍与云朵高浮雕 郭怀用了整整60年的时间,可以说用毕其一生之力率徒工精心打造了南潮宫,不仅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灿烂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而且开宗立派,创造了南派青石雕造作的艺术样式,广泛流传于东南沿海地区,为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与雕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更为重要的是,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敬业态度,他“择其一事、终其一生”的大国工匠精神,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和普世性价值,对于当下追名逐利、浮躁冒进的社会现象具有极强的批判意义,足以为当下和后世之所法。
2024年9月26日,陈培一(左)与仙游县委砺山村支部郭书记在南潮宫 (作者:男,山东省菏泽市人。教授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红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跨世纪人才》副总编辑、《中外文化交流》副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会秘书长、《雕塑》杂志副主编、《中国雕塑年鉴》执行主编等职;现任: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城市雕塑文化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暨雕塑院委员、中国石材协会石雕石刻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