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翼远:破我执

 股与道十三篇 2025-02-08 发布于上海

   “破我执”是一个源自佛教的概念。指的是打破对自我存在的固执和执着。“我执”被认为是众生痛苦的根源之一,因为人们错误地认为存在一个恒常不变、能自在主宰的“实我”,并执着于这个“实我”的观念、感受、欲望等。“破我执”是指破除自身的执念和固执(包括对自我的执着和对外界事物的执着),不再过分执着于个人的想法、观念、欲望和感受,以一种更开阔、包容和超脱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和自身。

   每个人都活在自我的世界里。相信只有自己是真实的、唯一可以依赖的。因此,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我” 是世界的中心、万物的尺度。当自我感觉过于强大,往往难以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容易产生偏见和冲突,缺乏共情他人的能力,情绪容易产生波动,从而造成心理问题和精神困境。在修行中,破我执被认为是达到更高精神境界和实现内心解脱的重要途径。它能让人减少烦恼、嗔怒和贪婪,培养出慈悲、宽容和平和的心态。

  “我执”是自我的精神牢笼, 破除“我执”,意味着要放下对自我身份的执着,不再将自我感觉附于客观对象上,消除个人偏见和执着,超越自我,从而摆脱由此产生的烦恼和束缚。

   儒释道都强调“破我执”。例如,在道家老子主张的“无为”中,就包含着放下执念和固执、顺应自然的思想。在儒家孔子四绝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中,也强调了不要过于固执己见和过于强调自我。此外,在王阳明的心学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也是强调破除内心的执念和固执,达到内心的光明与自在。

    人为何执迷不悟,就是我执太强,处理一些事时太过于偏执,一条道走到底。执则迷,迷则不悟,所以说“执迷不悟”。

    破“我执”,就是不要执着于“自我”的幻象。破除“我执”的过程就是走出偏见、包容万物的过程;也是烦恼痛苦的解脱过程。关键在于——看淡,看轻,看清。

一、破我执,本身也是一种创造(看淡)

     一种新思维的确立,首先是一种思维的破灭。从原来的老路上,转轨到另一条轨道,这其间,是破我执的转化。如果没有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就不会有动力去思考和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在内心极限的力量对抗下,开始对原有观念产生质疑和破解‬。当矛盾积累到爆发的临界,新的思维和视角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全新的一种思维思路,对于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通道,内心的痛苦被释放和疏导,以新代旧,一个颇具创造性的过程已悄然完成。

二、破‬我执,也‬是生命力重新‬构建‬的过程‬(看轻)

    执念‬的‬程度不同,破我执的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我执,一定程度上对自我的坚持和对原则底线的维护,执念越深越难破除。破我执,犹如蛋生的生命,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外打破是压力,从破我执的角度来看,这二种力量同时存在。就执念本身而言,你所坚持的,是交织了感情与理性的矛盾体;你所质疑的,正是能从中找到打破执念的不二线索!而破我执过程中你所做的坚持,也会成为你未来路上的指引;而你所放弃的,则是放下包袱,奔向新生命的注脚。

三、破我执,就是摧毁自己曾经的认知体系(看清)

   这‬一过程‬,会‬让你的意志力,从坚到碎,从里到外的粉碎,直至你的意志力被消磨殆尽,从而开始‬变成另外一个人……换一整套新的观念,如同‬脱胎换骨。这一过程‬,是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旧立新,完全‬是‬自我开拓,自我‬否定‬和‬自我确立‬的新心路。从认知角度来看,破我执就是升维的过程,不管你是否愿意,是否喜欢,实际就是这样。一切智慧,皆来源于生活!所以,破执念,不止是一时的清醒,而是豁然开朗的释然。

   不破不立。破我之执念,立自己之人生。破执念‬,过程是‬痛苦‬的‬,但‬破解执念结构后‬的局面‬,却是‬崭新的‬,是涅槃之痛。在佛教看来,只有破除“我执”,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破除“我执”后,不再为世俗事务所困扰,摆脱了内心的束缚和痛苦,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这种内心的平静和自在是修行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

         分享让知识更有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