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元宵节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节日。元宵之夜,阖家团圆,共庆佳节,有点彩灯、猜灯谜、赏月、吃元宵的风俗。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 元宵节来临之际,不妨品读一些相关的诗词,让心灵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 【1】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去年元宵节的夜晚,大街小巷人潮涌动,街道两旁,花灯高挂,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一般明亮。 月亮悄悄爬上了柳树的枝头,灯月交辉,分外迷人。一对青年男女相约在黄昏之后,同赏月色,共诉衷肠。 而今年的元宵之夜,花灯依旧璀璨,月亮也依然皎洁。 少女没有等到心上人,只能独自面对明月花灯,再也没有去年“月上柳梢头”的甜蜜时光,无限的相思之情涌上心头,不知何时泪水已沾湿了衣袖。 这首爱情词,运用今昔对比、抚今追昔的手法,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历经千年依旧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弦。 红尘中,有多少等待,经不起流年;有多少错过,苍白了韶华。 月圆人团圆,愿所有的美好通达彼此的心,愿每一个瞬间都洋溢着温馨与祥和。 【2】 元宵 明·唐寅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之夜,唐寅将视线转向乡村。 如果只有灯火辉煌,却没有月光的陪伴,那就难以让人尽兴。同样,如果只有明月高悬,没有灯火璀璨,则失去了节日的欢庆气氛,不能算作春天。 此时,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人们个个容光焕发,温润如玉。灯火与月光相互映衬,月亮好像被镀上了一层银色的光辉,如诗如画,神秘而梦幻。 熙熙攘攘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身佩戴着珍贵首饰的游村女子,街头巷尾欢声笑语。赛神社的仪式上,笙歌鼎沸,热闹非凡。 如此良辰美景,如果不举杯共饮,尽情欢笑,又怎能对得起这份难得的时光呢? 春风遇元宵,花好月圆时。 月与灯依旧,人与春常新。 愿新岁:脚下有路,眼里有光,兜里藏糖,心上有暖。 【3】 元宵煮浮圆子 宋·周必大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汤圆的起源可以追溯于宋朝时期的明州(今宁波),那时有一种名为“浮元子”的小吃。它用黑芝麻粉、猪油、白砂糖混合为馅,再裹上糯米粉,搓成圆润的球形。煮熟后口感滑嫩,十分美味。 因煮制汤圆时,汤圆在沸腾的水中翻滚,像珍珠般在的水中上下浮沉不定,故也被称为“浮圆子”。 元宵节吃汤圆,意味着阖家幸福,团团圆圆,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盼。 元宵节,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共度佳节,做什么事情都是同样开心快乐的。 每一颗汤圆,都包裹着家的味道。 愿这份甜蜜与温馨,能常驻心田。 人们在灯火通明处围坐的模样,本就是岁月最温暖的圆。 【4】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的夜晚,东风吹开了火树银花,燃放的烟花如同流星雨般,纷纷洒落人间,夜空美轮美奂,令人陶醉。 街道上,华丽的马车络绎不绝,凤萧吹奏的乐曲在夜空中回荡,皎洁的明月转动着光华,人们彻夜都在舞动着鱼龙灯。 女子们身着华服,佩戴头饰,在欢声笑语中渐行渐远,留下一抹淡淡的芳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千百次地寻找他,猛然回头,发现那个人正静静地站在灯火稀疏的幽暗之处。 学生时代读到这首词,感觉辞藻华丽,浪漫唯美,后来才知道,这首词写尽了辛弃疾的哀伤怨恨与无奈苍凉,成为经典的元宵节诗词。 辛弃疾借节日的繁华热闹,反衬出一个孤高清寂、超群脱俗的形象,寄托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月满灯暖,人聚心安。 咬一口汤圆,甜进岁岁年年。 望一眼圆月,照亮岁岁团圆。 元宵佳节,愿你心中有光,脚下有路,未来可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