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与中国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彼时,朝鲜以藩属国的身份存在,虽然称臣纳贡,但依然保留了高度的自主权。元朝的崛起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13世纪,蒙古铁骑横扫高丽,朝鲜正式沦为附属国。元朝不仅要求高丽提供贡品,还派遣“达鲁花赤”监控朝鲜王室,甚至连高丽国王都被迫为蒙古皇室“服务”。 进入明朝后,朝鲜的地位有所缓和,恢复为传统的藩属关系。明朝初期,朝鲜甚至趁机向北扩张,吞并了部分女真部落的土地。这种“友好”的藩属关系,也不过是表面上的风平浪静。明末动荡,女真崛起,朝鲜再次陷入风雨飘摇之中。清朝建立后,朝鲜的命运又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1627年,清朝尚未入关,后金便发兵10万东征朝鲜。原因很简单,朝鲜在明末依然对大明忠心耿耿,拒绝向后金称臣。战争的结果不出意料,朝鲜战败,被迫与后金结成“兄弟之盟”。但这种“兄弟”关系并未持续多久。1636年,清朝完成对蒙古的征服,皇太极正式称帝,要求朝鲜按照元朝时期的模式称臣纳贡。朝鲜的拒绝,换来了清军的第二次东征。 这一次,清军兵临汉城(今首尔),朝鲜毫无抵抗能力,被迫签订屈辱条约:称臣纳贡、断绝与明朝的关系、交出质子、协助清军征战明朝。自此,朝鲜从藩属国彻底沦为清朝的附属国。 但清朝虽然控制了朝鲜,却从未像元朝那样直接派驻官员或军队,而是选择了一种“松绑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为清末的隐患埋下伏笔。 19世纪末,清朝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让朝鲜的地位变得异常敏感。1882年,朝鲜爆发壬午兵变,叛军甚至攻入王宫。清朝迅速出兵镇压,并获得了驻军权、海关监管权等特权。但这种短暂的胜利并未让清朝高层警觉,日本的野心正在步步逼近。 188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天津条约》,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军,并约定如朝鲜再有内乱,两国可以同时出兵。表面上看,这是一次中日的“和平协议”,实际上却为日本插手朝鲜事务提供了合法依据。 此时,朝鲜的废藩设省问题被正式提上议程。张謇和袁世凯等人敏锐地意识到,清朝如果不在朝鲜设省,东北亚的局势将越来越危险。张謇甚至提出效仿汉朝乐浪郡的旧例,将朝鲜改为清朝的一个省份,并建议废除朝鲜国王。 1894年,朝鲜农民起义爆发,清日两国按照《天津条约》同时派兵进入朝鲜。清军的行动明显滞后,日本迅速占领朝鲜,并挑起了甲午战争。李鸿章推行“避战保船”的策略,导致清军一败涂地。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割让了台湾,更让清朝承认了朝鲜的“独立”。 但这种“独立”只是表面现象。甲午战争后,日本迅速控制了朝鲜,并在1910年正式将其并入日本版图。至此,朝鲜彻底脱离了中国的影响,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清末的朝鲜问题,归根结底是清政府战略失误的结果。废藩设省本是清朝加强对朝鲜控制的最佳方式,却因李鸿章等高层的犹豫和短视而一再搁置。清政府不愿设省,是因为害怕引发国际冲突。但日本却利用了清朝的软弱,逐步蚕食了朝鲜的主权。 可以说清朝对朝鲜的“失控”不仅是一次地缘战略的失败,更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重要一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