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其实就是用中药材做原料,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按一定的配方和制作工艺,做成各种剂型的药物,目的是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关于中成药的命名,其实是有一定规律的,基本上和传统方剂的命名方式差不多。每一种中成药的名字通常分成两部分,分别表示药方的特点和剂型(就是药物的形态)。由于中成药历史很长,方剂的类型也很多,名字就会根据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命名方式。 - 按方剂来源命名:有些中成药的名字直接来自古代经典的方剂书,比如“局方牛黄清心丸”就来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匮肾气丸”则源于《金匮要略》。
- 按药方组成命名:有些名字直接反映药物的组成,比如“六味地黄丸”就是由六种药材组成,像“二冬膏”就是天门冬和麦冬两个药材,名字很直接地表示了它的主要成分。有些药名也很简单直接,比如“板蓝根颗粒”,就是板蓝根做的颗粒。
- 按药效命名:有些药物名字直接告诉你它的效果,比如“理中丸”就有调理脾胃的作用,“养血安神糖浆”就是帮助养血和安神的。
- 组合命名:有些中成药的名字结合了成分和作用,比如“银翘解毒片”就是金银花和连翘为主,能帮助清热解毒;“艾附暖宫丸”则是艾叶和香附,专门用来暖宫调理。
- 按药物形状命名:有些药物的名字和它的外观有关,比如“云南白药”是白色粉末状,“紫雪丹”形状像霜雪,颜色又是紫色的。
- 按治疗的疾病命名:为了方便记住,有些中成药的名字直接写了它治什么病,比如“白带丸”就是治疗白带过多的,“风湿骨痛酒”就是治疗风湿骨痛的。
- 按主要成分命名:有些药物名字直接用它的主要成分来命名,比如“绞股蓝总苷胶囊”或“绞股蓝总苷片”,这就是根据绞股蓝的成分命名的。
- 按炮制方法或服用方式命名:有些药物的名字会跟它的制作过程、使用方式或剂量有关,比如“十滴水”是指每次用10滴,“九分散”指的是用量是9分的散剂;有些像“珠黄吹喉散”就是一种特别的服用方法。
至于中成药的剂型,就是药物的形态,它影响药物的使用方式和效果。不同的剂型有不同的给药方式,比如有注射剂、口服液体(像药水、混悬剂、乳剂),还有口服固体剂型(如散剂、胶囊、片剂、丸剂)等。不同的剂型在治疗上也可能有不同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