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瑞玉、柏博爱修女在武汉创办高质量现代学校 ![]() 一,圣若瑟女子中学的创办人——田瑞玉主教和修女院院长柏博爱 1875年(光绪元年),天主教圣若瑟堂在汉口太平路(今上海路)破土动工,次年竣工。造价12万法郎。建筑形式为罗马式“十”字形。是武汉地区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 鄂东代牧区田瑞玉主教(1909-1923年在位),圣若瑟女子中学的创办人之一 田瑞玉是意大利方济会会士,1892年晋铎,到中国后先任汉口柏泉天主堂本堂神父,主管孤儿院和天主教公学,擅长建筑设计,参与了汉口圣若瑟堂附属医院(今武汉市第二医院)的扩建工程。 ![]() 其实早在1867年,意大利嘉诺撒修女会的6位修女就来到了武汉,在汉口鄱阳街开办孤儿院,圣若瑟女子中学的前身就是汉口鄱阳街嘉诺撒修女院办的识字班。 ![]() 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小教堂
二,主持圣若瑟女子中学的嘉诺撒仁爱修女会 圣若瑟女子中学,就是“武汉市第十九中学”的前身,原名“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由意大利天主教武汉教区嘉诺撒修道院院长柏博爱(意大利人)创办,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
![]() 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的会祖圣女玛达肋纳嘉诺撒 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的会祖圣女玛达肋纳嘉诺撒出身贵族,在威尼斯的时候,因为圣母默启她为贫童服务,玛达肋纳开创嘉诺撒修女会以实现天主启示的计划,她全力从事侍候病人,照顾贫童的工作。很多热心的女子,纷纷加入玛达肋纳的工作队伍。 1806年创立于意大利的嘉诺撒仁爱修女会,1868年应湖北代牧区主教明位笃邀请来汉,最多时达到40余人。嘉诺撒仁爱女修会根据环境和时势的需求,主要从事教育、牧灵、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服务工作。 ![]() 1919年意大利天主教在嘉诺撒仁爱会修女院内(鄱阳街)创办的圣安多尼小学,它是汉口租界第一所小学。 三,柏博爱修女筹措巨资创办汉口圣若瑟女中 嘉诺撒仁爱会院长意大利籍修女柏博爱,接受邀请后积极筹措,返回意大利号召募捐获得巨资,随后到西欧各地考察学制,结合湖北武汉实际,制定创办汉口圣若瑟女中的具体计划。 ![]() 学校开办的时候,和当时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中国尚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普遍持“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地处中国内陆的武汉也是处于“女学未兴”的状态。 1911年,圣若瑟女校起初设在原汉口特三区鄱阳街仁慈堂内,后来学校因为声誉兴隆,学生日益增多,决定扩大规模,原来校舍就捉襟见肘。 四,学校成绩优异,获得良好声誉 圣若瑟女子中学是文艺复兴式建筑,1925年,新校竣工,学校迁入新址。圣若瑟女中的校纪校规,开宗明义:“本校为天主教学校,师生职工都必须在言行态度上尊重本校的宗教,至于信与不信则属个人选择。” 教会开办的学校,就读的学生包括了不少教外学生,宗教课并非必修课。 圣若瑟女子中学有理化室、实验室、缝纫室、博物馆、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寝室、食堂、浴室。 ![]() 学校全称为“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同年“教育部电准参加中学会考”,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学校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水灾来袭,日寇侵华,几遭灭顶之灾 武汉在1931年,经历了百年不遇的水灾 ,而当河堤坍塌危及之时一切都为时已晚,一时之间堤坝被冲破,仅仅不到一周的时间,武汉便丧失了十几万人的生命。武汉成为了一片“陆上海洋”。 ![]() 当时圣若瑟女子中学损失严重,几遭灭顶之灾,学校周边也是一片泽国,“文卷图书仪器,均遭淹没”,好不容易等到水退后,可是“墙壁泥污破败,满目荒凉”。 ![]() 此后又逢日寇侵华,“武汉教育几濒于破产”,但是圣若瑟女中的教职员工以高度的责任心,不惜牺牲生命,“严守校舍,保全校具”,有教会工作人员为护校在空袭中丧生,以身殉职,终于使“校舍巍然图书仪器俱备,得在汉上成为完善女子中学”。 六,桃李满庭芳的贵族女中 当年的圣若瑟女子中学,除设语文、数学、史地、理化各课外,还增加英文、手工、绘画、音乐各课,老师几乎全部是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获得教师学位的意大利籍修女。欧阳德胜解放前曾任“汉口私立圣若瑟女子中学”校长。 那时圣若瑟女子中学的学费很贵,每个学期需要80银元,可想而知就读的学生都是家里经济条件很好的人家,算得上是大家闺秀。 圣若瑟女子中学学生做实验 每到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都停满了私家黄包车,等着小姐们出来直接拉回家。那场面就跟现在一些名校门口的大马路被私家车堵得满满的差不多。那时候普通人家到圣若瑟女子中学上学基本是可望不可即,能在圣若瑟女子中学就读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 圣若瑟毕业生校门合影留念。 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有服务于社会机关者,有升入武汉及平津沪各大学者,有游学欧美学成回国而为沪上大学之教授者,更难得可贵的是,这所女中培养了诸多具有近现代民主和自由思想的新知识女性,真可谓,风雨四十载,桃李满庭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