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虹云女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这位用声音陪伴共和国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播音艺术家,永远定格在了亿万听众的记忆深处。 ![]() 【声自巷陌来】 1944年6月出生的北京姑娘冯云或许不曾想到,自己会以"虹云"之名成为中国播音史上的传奇。1961年,17岁的她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录音间里笨重的钢丝录音机、需要垫脚才能够着的立式话筒,见证了这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如何把每个字音打磨得珠圆玉润。老同事们至今记得,她总在空录音间里反复练习:"各位听众朋友"的尾音要像冰糖葫芦的糖衣,既清脆又带着暖意。 【长江水暖声先觉】 1983年的长江两岸,总能看到身着藏蓝工作服的虹云跟着摄制组跋山涉水。为准备《话说长江》解说词,她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听船工号子,在三峡悬崖边记录纤夫脚步的节奏。"您听,这是江水拍打船舷的韵律。"在奉节老茶馆里,她掏出小本子向当地老人请教方言俚语。节目播出时,当那句带着水汽的"您看,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从电视机里流淌而出,无数家庭围坐在9寸黑白电视机前,第一次真切触摸到了长江的脉搏。 【话筒两端皆人生】 1987年开播的《午间半小时》让虹云找到了最温暖的表达方式。她会把听众来信按内容分类:用红丝带系着的是求助信,蓝格子信纸多是年轻人倾诉心事。有次直播时收到煤矿工人的电话,说在百米井下听着她的节目吃饭特别香,虹云当即在直播间哼起了《咱们工人有力量》。1991年丈夫因车祸去世后,她白天在话筒前依然保持专业状态,深夜却常常被泪水浸湿枕巾。台领导让她休假调整,她却摇头:"话筒那端还有等着说话的人。" 【余音绕梁处】 2004年退休的虹云反而更忙了。在中国传媒大学的课堂上,她教学生辨别"胸腔共鸣"和"鼻腔共鸣",却更爱讲如何在市井烟火里捕捉真实的声音。2020年为"学习强国"录制"每日金句"时,68岁的她坚持站着录音:"气息要从丹田提上来,就像年轻时播新闻联播那样。"有细心的听众发现,她念到"家是最小国"时,总会在"家"字上多停半拍——那是她给早逝的丈夫留的空白。 如今,北京广播大厦9楼的走廊里,老式开盘机仍在转动。年轻播音员经过那间贴着"声入人心"字条的旧录音室时,总会不自觉地放轻脚步。窗台上那盆她留下的绿萝,藤蔓已经爬满了整面墙,在午后的阳光里轻轻摇曳,仿佛在等待某个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各位听众朋友,今天我们来说说......" ![]() 虹云女士走了,主持人@张泽群 在微博上发文缅怀: ![]() 虹云老师1961年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是广播电视事业的第二代播音员,第一代主持人,她的形象、声音深入人心。 参考资料:《新民晚报》相关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