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工作压力大不遵守操作规程,如回套针帽、徒手分离针头等危险行为,都可能导致针刺伤工作量大、夜班频繁等可能导致护理人员身心疲惫,操作时容易急躁和紧张,从而增加针刺伤的风险。
2.患者不配合在遇到不配合的患者时, 在操作中可能会因为紧张而导致操作失误,发生针刺。
3.锐器盒摆放位置不合理、工作环境拥挤嘈杂等,也可能增加针刺伤的风险。
4.教育培训不足医院可能未开展足够的安全防护教育,或者对新护士的培训不到位,导致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防护知识和技能。 未充分认识到针刺伤的严重性,或者在忙碌的工作中忽视了个人防护。
1.进行侵袭性操作过程中光线应充足,防止被各种针具、刀片、破裂安瓿等医用锐器刺伤或划伤。2.使用安甑制剂时,先用砂轮划痕再垫棉球或纱布掰安甑。3.抽吸药液后单手操作套上针帽,经三通装置静脉加药时须去除针头。6.禁止用手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直接用手传递锐器。7.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除外某项操作,如抽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用手折弯或弄直针头。8.使用后的銳器须放人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内。锐器盒标志明显。10.选用安全器材,如真空采血用品、自动毁形注射器、带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及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等。11.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与健康管理,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锐器伤后,应立即做好局部的处理。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定期为护士进行体检,我接种疫苗。建立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建立锐器伤处理流程,建立受伤护士的监控系统,追踪伤者健康状况,做好心理疏导,有效采取预防补救措施。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包括:一挤,二冲,三消毒,四报告,五追踪,六改善。一挤:立即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二冲:用流动水和肥皂液清洗污染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三消毒: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必要时包扎伤口; 四报告:受伤护士需尽快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报告护士长并审核签名,并核实患者有无血源性传染的情况。 注意:发生生针刺伤需在30分钟报告护士长,护士长需在2小时内上报院感科及护理部。 五追踪:按照医院标准.程序进行评估处理、追踪、监测、随访。根据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受伤护士可能需要预防性使用药物,如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进行随访以及监测。 受伤护士需要定期检查,以防感染潜伏期长的传染病。如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HIV抗体,并按4周、8周、12周、6个月时检查HIV抗体六改善:对针刺伤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制订改进措施,开展持续质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