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奇才陈抟的《观空篇》,仅仅6句,却说透了“空”的真谛,读完豁然开朗!

 winriman 2025-02-17 发布于中国香港

国学经典 共学勉之

图片

《观空篇》出自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陈抟之手。

彼时,陈抟久居山林,潜心钻研道家学说,在对宇宙、人生与修行的深度探寻中,写成此篇。

文中,陈抟将“空”分为顽空、性空、法空、真空、不空五个层次。

从混沌蒙昧的顽空,到片面守虚的性空,再到初通天道的法空,直至超越色空的真空,以及阐释有无辩证的不空,层层递进。

这不仅是他对道家修行境界的系统梳理,更是对宇宙人生本质的深度叩问。其独特的思想体系,跨越时空,为后世道家修行者和哲学爱好者照亮了探索精神世界的道路 。 

图片

#01

欲究空之无空,莫若神之与慧,斯太空之蹊也。于是有五空焉。 

若想探究“空”的真谛,必须借助智慧和灵性的启发,这便是通往“太空”的路径,由此分为五种“空”的境界。

心得感悟:

本段点明了“空”的核心本质:需要智慧和灵性去领悟。

空并非虚无,而是蕴含无限可能的状态,是通向更高境界的起点。追求真理不仅需要理性的思考,更需要内在的觉悟。

修行如登山,唯有将智慧与心灵结合,才能踏上通向终极真理的道路。

#02

其一曰顽空:何也?虚而不化,滞而不通,阴沉胚浑,清气埋藏而不发,阳虚质朴而不止,其为至愚者也。

顽空是指空虚而不能变化,滞涩而无法通达,阴气凝滞,阳气不足,清气埋没,毫无生机,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状态。

心得感悟:

顽空是一种固执、无智慧的状态。

空并非简单的虚无,而是一种动态的流动。

如果停滞不前、不知变化,就会陷入顽空的境地,无法突破自我。

修行中,顽固执念和无知会让人陷入困境,唯有突破固执、融入流动,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

图片

#03

其二曰性空,何也?虚而不受,静而能清,惟任乎离中之虚,而不知坎中之满,扃其至妙,守于孤阴,终为杳冥之鬼,是为断见者也。

性空是指保持清静和纯净,但却无法容纳万物,仅执着于“虚”的一面,而不了解“满”的真谛,最终将被孤立于黑暗之中,成为“断见者”(只见局部真理之人)。

心得感悟:

性空虽然清静,却是片面的追求,陷入了“孤阴不长”的偏执中。

真正的空不只是去除和排斥,而是平衡虚与实、阴与阳。修行中,如果执迷于一面而否认整体,终将被局限。

只有结合虚与满、静与动,才能达到更高的智慧。

#04

其三曰法空,何也?动而不挠,静而能生,魂然勿用于潜龙,乾位初通于玄谷,在乎无色无形之中。无事也,无为也,合于天道焉。是为得道之初者也。

法空是一种能够动而不乱、静而能生的状态,它与天地自然的法则相符,超越了有形之物和表面追求,进入无为、无事的境界,是修行者初步得道的标志。

心得感悟:法空体现了“无为而治”的道理,它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与天道相契合。

修行者需要放下表面的执着,进入内心的宁静,顺应自然之道,才能开始接近真理。

这一境界启发我们,要学会看透现象,追求更深层次的本质,从而达到与天地和谐的状态。

图片

#05

其四曰真空,何也?知色不色,知空不空,于是真空一变而生真道,真道一变而生真神,真神一变而物无不备矣。是为神仙者也。

真空是超越表面现象的空,能够知“色”而不执着于色,知“空”而不执着于空。

由真空而生真道,由真道而生真神,最终天地万物都包含在其中,这是真正修行圆满的状态。

心得感悟:真空是一种超越一切执着的圆融之境。

在这一境界中,空与色、虚与实已经融为一体。

修行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脱离现实,而是通过超越执念,达到一种内外圆满的和谐状态。

唯有放下对空与实的分别心,才能体会真正的自由与圆满。

图片

#06

其五曰不空,何也?天者,高且清矣,而有日月星辰焉;地者,静且宁也,而有山川草木焉;人者,虚且无也,而为仙焉。三者出虚而后成者也。一神变有千神形矣,一气化而九气和矣。故动者静为基,有者无为本,斯亢龙回首之高真也。

不空是一种“空”与“有”的圆满结合。天虽高远清明,却有日月星辰;地虽宁静无言,却有山川草木;人虽虚无,却可以成仙。三者由虚无而生,变化无限,最终达到最高的境界。

心得感悟:

不空是修行的终极境界,它超越了“空”和“有”的对立,将两者完美统一。

在人生中,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空与有是共生的。

修行的最高目标在于超越对立、融合一切,以包容和谐之心对待万物。

唯有以静为基、以无为本,才能达到无上智慧的巅峰境界。

图片

愿与君共勉同行!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